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超声引导经皮激光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年11月至2016年6月我院6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均为单侧病灶,行超声引导经皮激光消融治疗。术后采用超声造影评估消融范围。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超声检查随访消融灶大小变化及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每次随访均检测甲状腺功能。术后1、6及12个月行消融灶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结果:所有病人经皮激光消融治疗成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病灶的最大径和体积分别从术前的(4.6±1.5)mm和(41.7±41.2)mm~3缩小至(0.7±1.4)mm(P0.05)和(1.8±6.8)mm~3(P0.05),平均体积缩小率为94.3%。48(78.7%)个病灶完全消失,13(21.3%)个病灶呈瘢痕样改变。术后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可见坏死组织及炎性细胞,未见肿瘤细胞。1例病人术后30个月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行手术治疗。结论:超声引导经皮激光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安全可靠和有效、局部的治疗方法。尚需长期随访,以及与其他传统疗法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PLA)治疗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颈部淋巴转移患者共30枚转移淋巴结行超声引导下PLA治疗,观察并记录并发症情况,术后进行随访。对比治疗前淋巴结最大径及体积与治疗后消融区最大径及体积的差异,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甲状腺球蛋白(Tg)的差异。结果 30枚淋巴结均经1次治疗完全消融。术后随访(32.22±6.26)个月,末次随访复查时消融区最大径及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淋巴结最大径[(0.62±1.42)mm vs(7.39±2.63)mm;t=12.960,P0.001]及体积[122.14(48.52,227.10)mm~3 vs 0(0,0)mm~3;Z=4.587,P0.001]。术后仅1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于3个月内自行恢复;其余患者均无颈部血肿、局部感染或气管及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PL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冷循环微波消融(MA)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疑为甲状腺微小癌(病灶直径< 10 mm)患者12例,12个病灶,均无淋巴结转移且患者希望首选非开放手术治疗.治疗前先行组织学穿刺活检,之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甲状腺病灶的经皮穿刺冷循环MA治疗,MA后应用超声造影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恢复顺利,无术后声音嘶哑、喝水呛咳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 ~ 18个月.超声造影检查显示消融区域范围缩小,甲状腺及周围淋巴结未见甲状腺癌的复发和其他异常的影像学表现.结论 MA治疗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癌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行甲状腺全切术+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多灶性甲状腺微小癌病人的诊疗过程和随访结果。结果 23例病人术前均做B超检查,其中诊断为甲状腺微小癌2例(9.1%),可疑为甲状腺微小癌16例(72.7%),上述均为单一病灶;其中可疑癌灶术前行细针穿刺细胞活检8例(36.4%),细胞学检查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6例(27.3%);23例病人术中冰冻病理均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中仅3例为双侧、多灶性微小癌(13.04%);术后石蜡切片证实23例均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多灶性为单侧3例(13.04%)。手术方法均为甲状腺全切术+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合并淋巴结转移15例(65.2%);术后均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其中4例淋巴结转移病人行131I核素治疗。所有病人随访3~64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术前B超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率,但这些术前常规诊断方式及术中病理检查会明显低估和漏诊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肿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有赖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对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微小癌病人应行甲状腺全切术加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技术治疗原发性甲状腺癌存在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1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2例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技术治疗的原发性甲状腺癌病例资料。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和甲状腺髓样癌各1例,分别经过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证实癌灶残留并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热消融技术治疗原发性甲状腺肿瘤发生癌灶残留和淋巴结转移灶遗留风险较高,尚不能作为初治可手术原发性甲状腺癌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国产纳秒刀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12例PTMC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国产纳秒刀消融治疗,计算术后第1、3、6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VRR病灶)以及消融灶体积缩小率(VRR消融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12例PTMC均一次完全消融成功。术后第1、3、6个月,VRR病灶分别为-14.43%、81.79%及100%,VRR消融灶分别为92.46%、98.56%及100%。1例术后颈部疼痛,3天后自行缓解。未见出血、喉返神经损伤、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无复发、转移。结论 超声引导下国产纳秒刀消融治疗PTMC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选取2013年9月—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相关应激因子水平的变化。术后3个月观察组肿瘤体积减小百分比为(68.53±3.56)%,对照组为(68.07±4.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提示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后,病灶体积均明显缩小,两组均未出现出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对照组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观察组无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术后1 d两组血清TNF-α、IL-6及MDA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SOD活力明显低于术前(P0.01);与术后1 d比较,术后3 d两组TNF-α、IL-6及MDA水平均明显降低,SOD活力均明显升高(P0.01),且与术前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技术均可明显缩小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体积,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术后恢复较快,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分辨率超声的逐渐普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分子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临床上针对PTMC的主要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和积极监测为主。近年来随着热消融技术在肝癌、甲状腺良性结节等肿瘤治疗中的良好应用,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主张将该技术应用于PTMC的治疗当中...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病灶直径小于1 cm的微小癌为主要新发病例。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断中,细针穿刺活检(i 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甲状腺微小癌病灶小,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取材难度大,如何提高FNAB诊断的效率仍是临床中的挑战。笔者单位已开展超声引导下FNAB近15 000例,检查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由前期的91.4%和59%上升至  相似文献   

10.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2017年1月—2018年3月,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87例,均给予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观察随访术后肿瘤体积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应激因子、甲功水平。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为(92.29±14.01)%,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P<0.05);术后1周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有声音嘶哑、出血、食管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效果较好,无明显应激反应,对甲状腺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微小癌定义为结节直径≤1cm的甲状腺癌。颈部超声的普遍应用增加了微小癌的检出率。常规的术前诊断方法包括临床体格检查,甲状腺超声检查和细针穿刺病理活检,恶性超声特征为细小钙化,边缘不规则。规范化的诊断内容应该包括哪一侧甲状腺叶,癌灶个数,最大直径,是否浸润包膜外,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治疗存在争议,规范化的外科治疗包括针对偶然发现的微小癌和非偶然发现的微小癌两方面,甲状腺近全切除或全切除是甲状腺癌的常规术式,但对于甲状腺微小癌甲状腺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是否需进一步手术或者是否需行颈部淋巴结清扫则由个体临床和病理特点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首次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1616例,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比较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A组)与单灶组(B组)及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内不同亚组相关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由2002年的8.33%(4/48)逐渐上升至2011年的30.38%(96/316).A组与B组相比有更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5.09% vs25.02%;P =0.000)和腺体外浸润率(20.95%vs 9.04%;P =0.000).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非单纯微小癌组比单纯微小癌组、病灶数目≥3个的病灶组比病灶数目为2个的病灶组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P<0.001),而腺体外浸润发病率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证实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具有更高的复发率(24.05% vs 8.98%;P=0.000).结论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数量及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较单灶组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浸润;非单纯微小癌组比单纯微小癌组、病灶数目≥3个的病灶组比病灶数目为2个的病灶组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而腺体外浸润发病率则无差别;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疾病的复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隔离液在激光、射频及微波三种甲状腺消融术中的安全性。方法:实验用猪分为激光、射频及微波消融3组,每组5头。麻醉后注射10 mL无菌生理盐水,使甲状腺腺体与周围组织分离,形成宽度5 mm的液体隔离带。将3根测温针中2根分别置于距消融针能量发射端约5、10 mm的组织内,另1根测温针在消融针能量发射端另侧约5 mm的生理盐水中。在超声引导下分别给予激光、射频及微波消融猪甲状腺,形成横切长约10 mm的热消融灶。超声扫描实时观察消融过程,并记录二维消融超声检查变化,密切观察记录测温针的温度变化。结果:激光、射频、微波术后灰阶超声检查消融灶体积、术后造影灌注检查体积缺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射频及微波消融方式距离中心点5 mm的温度证明消融治疗有效。在拟定安全区域生理盐水隔离带中,微波消融组有3头猪温度超过60.0℃,其中1头最高达80.7℃。结论:生理盐水作为甲状腺热消融液体隔离带应用于激光和射频消融相对安全,不宜用生理盐水作为微波消融隔离带。建议用介电性能与周围生物组织差异较大的非极性物质作为隔离带,可提高微波热消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转移癌适应症选择、治疗方案及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82个病灶经临床及病理确诊并拟行RFA者进入本研究;肿瘤平均直径(3.8±1.2)cm,≥4cm肿瘤47.5%(39/82灶),单发肿瘤30.5%(11例)。例行超声造影或增强CT检查,根据造影灌注特征及病灶数目、大小形态、浸润范围、位置、与周围结构关系等,确定RFA适应证,其中31例为常规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3例为术中开腹后行射频消融治疗、2例为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均经1~3个月超声造影或增强CT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36例82个灶根据造影结果制定方案行RFA分期治疗及扩大消融治疗。肿瘤灭活率为95.1%(78/82灶),局部复发率7.3%(6/82),新生转移率38.8%(14/36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癌,可应用经皮、术中及腹腔镜下多种方式行消融治疗,超声及超声造影为肝转移癌适应证选择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率,是RFA治疗肝转移癌重要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ammotome旋切系统对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微小病灶进行组织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应用Mammotome旋切系统对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微小67例进行组织活检,术后应用钼靶X线摄片检查防止活检遗漏,并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67例病例,77处病灶。平均每处病灶旋切9~17条标本不等,共842条。术后病理结果示:乳腺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复合性浸润癌1例,均发生于Ⅳ级伴钙化或伴结构紊乱病例;腺病21例,囊性增生22例,不典型增生3例,囊肿3例、囊肿伴钙化2例,乳头状瘤病5例,乳腺纤维瘤7例。术后并发局部血肿2例。操作全部成功,无病变组织遗漏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Mammotome旋切系统对不可触及乳腺内微小病灶进行穿刺活检,能够明确病灶组织病理学性质,对术后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手术简便、创伤小、定位准确,是目前乳腺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1例锥形束乳腺CT(CBB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乳腺结节状腺病患者,结合复习文献初步观察CBBCT引导下MW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患者女,60岁,左乳溢液3年余;超声示左乳3点方向距乳头约3 cm处1.7 cm×0.6 cm×0.9 cm低回声结节;穿刺病理诊断乳腺结节状腺病。行CBBCT引导下MWA,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消融区呈稍高密度,完全覆盖病灶;术后3天增强CBBCT扫描显示消融区无强化。术中患者感轻度刺痛,术后2天消融侧乳腺区胀痛,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本例以CBBCT引导下MWA成功治疗乳腺结节状腺病,提示此法具有安全、有效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邻近甲状腺被膜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1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PTMC患者,病灶均单发,最大径≤1.0 cm,距相邻甲状腺被膜最短距离≤2 mm。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及有无复发、转移。结果 141个病灶均一次性完全消融。术后5例(5/141,3.55%)因喉返神经损伤出现轻微发音异常,术后3~6个月自行恢复。术前与术后1个月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9~64个月,期间97例(97/141,68.79%)病灶完全消失、44例(44/141,31.21%)病灶明显缩小;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邻近甲状腺被膜PTM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甲状腺彩超体检项目的普及,特别是超声诊断技术的提升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及检出率明显提高[1],特别是肿瘤直径≤4 cm且临床评估无颈部淋巴结转移(c N0T1/T2期)的患者逐渐增多。虽然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但早期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2],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3-6]显示,转移淋巴结残留或复发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因  相似文献   

19.
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甲状腺微小癌最常用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甲状腺微小癌具有不同于非微小癌的特异性超声表现。同时,甲状腺微小癌的某些超声特征与其生物学行为可能存在相关性。目前,虽然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激光、微波等热消融技术在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领域是研究热点,但长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术前确诊3例,术中冰冻确诊38例,术后病理证实3例。4例合并甲状腺良性疾病,伴颈淋巴结转移2例。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起病隐匿,不易诊断,常规检查不易发现,多数仍在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中被发现,应综合使用高频超声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方法来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