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3D打印辅助截骨矫正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9月—2018年9月本科收治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患者16例,依据术前3D打印膝部骨关节模型,制定个体化的截骨计划。术中按计划截骨,矫正恢复下肢力线,恢复关节面平整和关节稳定,并用内固定或外固定截骨断端。骨延长或骨搬移矫正下肢不等长或骨缺损,软组织松解术矫正关节挛缩。[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19±3.24)个月。KSS评分由术前(29.63±6.50)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62.19±6.93)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由术前(9.38±4.63)°,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63.44±10.03)°;双侧肢体长度差由术前的(3.81±1.64) cm,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1.38±1.03) cm。[结论] 3D打印辅助截骨成功矫正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术前规划精准,提高了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个体化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法、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14~2016年收治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股骨关节外畸形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62~70岁,平均年龄(66.12±3.02)岁。行下肢CT检查,重建下肢力线,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膝关节1:1医用尼龙模型,确定假体型号,制作个体化截骨导板,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未出现膝关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内假体松动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27.75±3.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7.75±6.34)分,而冠状面内翻成角畸形由术前(15.38±3.97)°改善至(1.45±0.26)°,近期效果良好。[结论]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可有效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精确恢复下肢机械轴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的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3年3月~2018年6月采用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一期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31例。术前对全下肢行薄层(0.5 mm) CT扫描,重建下肢全长3D影像,设计出截骨平面和截骨厚度,预测假体型号,3-D打印出尼龙材料个体化截骨导板备用。术中在个体化截骨导板引导下进行截骨,安装假体。[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63个月,平均(37.35±2.61)个月。ROM由术前(83.26±4.13)°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7.22±7.81)°。HSS评分从(54.88±6.16)分提高到(85.39±8.93)分。VAS评分由术前(6.86±0.53)分下降至(2.15±0.34)分。影像方面,31例患者冠状位下肢机械轴偏移角度由术前(16.17±5.73)°纠正至(2.93±0.58)°。未见假体松动等不良征象。[结论]在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通过关节内代偿截骨结合软组织平衡技术一期完成全膝关节置换,能够很好恢复下肢机械轴线,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骨结构植骨结合延长杆修复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效果。方法笔者自2010-03—2015-02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15例存在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自体骨结构植骨结合延长杆的方法进行修复,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术前KSS临床评分(20.4±7.2)分,KSS功能评分(21.3±8.5)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8.7(10~32)个月。术中胫骨截骨前测量外侧平台最高点水平线与内侧平台骨缺损最低点水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平均20.2(18~24)mm,胫骨截骨后再次测量内侧骨缺损垂直距离平均9.3(8~11)mm。末次随访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2.2±5.0)分,KSS功能评分(90.6±7.5)分,末次随访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下肢力线得到有效矫正,无感染、假体松动、骨吸收等情况发生。结论对初次TKA术中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自体骨结构植骨结合延长杆能修复骨缺损,重建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在重度膝关节炎合并下肢关节外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行TKA治疗的6例(8膝)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术中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辅助截骨。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3~1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型号及安装位置正确,下肢力线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明显假体松动及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15.9±13.6)°,股胫角为(4.5±3.4)°,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6.5±12.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TKA术中使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截骨可获得较好的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而且简化了手术步骤,取得了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35例(40膝)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状况,随访12~24个月,于术前、末次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功能评分及KSS临床与功能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23±6.41) min(75~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79.47±76.42) ml(435~1 390 ml)。术后胫骨后倾角(6.68±1.53)°,冠状胫骨角(91.02±1.48)°,冠状股骨角(90.05±1.51)°,髋膝踝角度(179.66±1.49)°。随访期内无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结论]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50-1454
[目的]研究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5月,79例(91膝)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本科行固定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2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39±4.64)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25±5.42)min,失血量(86.25±6.32) ml。术中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中胫骨开槽时,出现胫骨内侧平台斜形骨折,术中即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良好。79例中2例失访,其余77例平均随访(14.36±7.58)个月。KSS评分由术前(65.44±5.48)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7.31±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ROM由术前(108.41±2.63)°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24.2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患者股胫角、关节线匹配角和机械轴偏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未见假体松动、移位,外侧室均无明显退变加重。[结论]应用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精准定位的方法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2014年12月,116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单髁置换术,术前定位组60膝,传统手术组56膝。术前定位组采用术前定位方法,即调整胫骨截骨导向器杆冠状面与胫骨嵴平行、矢状面远端距离皮肤1.80cm进行胫骨平台截骨;传统手术组采用牛津MP操作手册推荐的方法,即胫骨导向器在两个平面上均与胫骨长轴平行进行胫骨平台截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TCVA),胫骨假体后倾角(TCPSA)及HSS评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术前定位组和传统手术组术后的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0.92±1.81)°和(1.61±2.51)°(t=-1.072,P=0.288),胫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6.91±0.85)°和(7.32±1.73)°(t=-1.081,P=0.284),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定位组的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7°,并且离散度小,更加精准。两组间术前、术后2周、6个月和1年的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术前定位方法能提高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定位精确性,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3D打印辅助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撕脱骨折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12月—2019年12月,采用3D打印导向器辅助镜下固定ACL胫骨撕脱骨折患者20例。按照术前CT扫描数据,建立伤膝3D模型,预演直接定位骨道位置,并设计打印相应的导向器。实际关节镜术中,采用3D打印导向器引导下建立骨道,引入缝线,对撕脱骨块编织复位固定。[结果]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术中出血量(59.35±6.10) ml、手术操作时间(46.74±6.52) min、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39.69±2.55) d、骨折愈合时间(2.28±0.42) m。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40.26±3.15)显著提高至术后6个月(89.37±4.25)分(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镜下ACL胫骨撕脱骨折固定具有创伤小、精准性高、骨折块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操作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特点,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胫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联合同种异体股骨头植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技术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4月对20例膝内翻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胫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联合同种异体股骨头植骨治疗。采用Miniaci法进行冠状平面矫正的术前设计,行胫骨近端内侧弧形切口,打入3枚导针,透视确定骨圆针位置满意后,采用摆锯和截骨骨凿,至距离胫骨外侧皮质1cm处,逐步撑开内侧胫骨截骨处,至力线杆应通过胫骨髁间棘外侧1/3的位置。按截骨间隙张开程度截取同种异体股骨头骨块,植入胫骨内侧截骨间隙,采用胫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4.62±5.84)个月。VAS评分从术前的(2.48±1.8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63±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截骨处均达到骨性愈合。胫股角由术前(192.58±3.77)°显著矫正至末次随访时(173.62±2.43)°(P0.05),平均矫正度(10.02±4.29)°。[结论]应用胫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结合同种异体股骨头植骨治疗膝内翻合并单间室骨关节炎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