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川崎病早期患儿与非川崎病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崎病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组(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ST-T段改变及QRS低电压.结论川崎病早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患儿明显,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心怿 《现代保健》2012,(21):147-14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在小儿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川崎病患儿204例,观察是否存在心血管病变。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出61例患儿有冠状动脉等心内病变,发生率达30.0%,心电图检测出119例患儿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达到58.3%。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各项实验室指标异常协助临床诊断的意义,尤其在门诊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对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急诊于2007年8月~2009年7月就诊的44例(确诊)川崎病患儿的早期实验室资料(发热5天内)进行汇总,并与同期门诊的发热5天以上的患儿360例进行对照,同时行卡方检验。结果:确诊川崎病44例中,患儿CRP、ESR、PLT、WBC升高和Hb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93.2%、97.7%、95.5%、88.6%和47.7%。结论:川崎病急性期CRP、ESR、PLT、WBC升高的发生率基本上均在90%以上,可以协助川崎病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总结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临床特点,提高本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3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患儿均有持续高烧症状,患儿的临床症状均不足4项诊断标准要求,实验室检测值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对有持续高热,川崎病典型性临床表现不显著的患儿,应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脏彩超结果尽早确诊并行免疫球蛋白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在川崎病早期对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发病7d内的川崎病(KD)患儿63例进行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检查,同时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彩超)观察冠脉病变,在1个月内复查心彩超。将病例设为观察组(有冠脉病变)34例和对照组(无冠脉病变)29例。比较两组早期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的异常情况,评价单独或联合预测川崎病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示值及阴性预示值。[结果]两组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差异有显著性,心电图变化预测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为82.4%和72.4%;血小板参数为76.5%和62.1%。两者联合预测的特异性高于单独预测(P0.05),且有相对较高的阳性预示值。[结论]观察川崎病早期患儿的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对川崎病冠脉病变的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两者联合预测有较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全川崎病(cKD)与不完全川崎病(iKD)儿童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平阳县人民医院2010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川崎病(KD)儿童76例。根据其临床诊断将所有患儿分为iKD组和cKD组,其中iKD组25例,cKD组5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发生情况、实验室各项指标、冠脉损害及丙球使用情况,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ECG)比较情况。结果 cKD组患儿球结膜充血、皮疹、肛周脱皮、手足硬肿脱皮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iKD组(P0.05)。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冠脉损害率明显高于cKD组(P0.05),两组患儿丙球使用、丙球耐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组患儿ECG异常与CAL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cKD组(P0.05)。结论较之于iKD患儿,cKD患儿临床症状特异性更高,更不易发生误诊、漏诊,ECG与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对iKD患儿诊断意义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免疫功能检测结果,探讨血清CRP与免疫功能检测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儿童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0月杭州市儿童医院诊治的70例川崎病患儿为川崎病组,同期在该院儿科接受治疗的80例其他疾病患儿为非川崎病组,同期在该院接受常规体检的84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全部入组儿童均接受血清CRP水平检测及免疫功能检测,免疫功能检测包括T细胞亚群(CD_3~+、CD_4~+、CD_8~+)、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 G)、Ig A、Ig M]水平,对比3组儿童各指标水平;其中川崎病组患儿分别于急性期、亚急性期接受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清CRP、CD_4~+、Ig G、Ig M、Ig A水平最高,CD_3~+、CD_8~+水平最低,然后依次为非川崎病组、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清CRP、CD_4~+、Ig G、Ig M、Ig A水平高于亚急性期,CD_3~+、CD_8~+水平低于亚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较其他非川崎病患儿及健康儿童存在较严重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异常,血清CRP可用于疾病急性期诊断,其他免疫功能检测则可作为川崎病早期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和心功能的相应改变情况。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伤状况予以检查,通过Cuben's方法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相关测定,以二尖瓣的多普勒血流图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予以测定,将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与62例正常小儿心功能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81例小儿川崎病中有35例小儿存在冠状动脉受损情况,其中24例为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5例为冠状动脉瘤,6例为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观察组患儿VE为(86.1±27.5)cm/s,对照组为(89.1±31.7)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VA为(47.9±13.1)cm/s,对照组为(44.9±10.1)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脏射血分数为0.68±0.21,对照组为0.69±0.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以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小儿川崎病通常容易累及患儿的冠状动脉,特别是在小儿川崎病的急性期;患儿的心功能改变相对不明显,临床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予以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 60例川崎病患儿在发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均采用北京麦迪克斯12导同步心电图机描记心电图,同时做心脏超声心动图及抽静脉血查心肌酶、钠、钾、钙、镁、氯离子浓度。比较检查结果。结果 60例川崎病患儿心电图异常40例;28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24例合并电解质紊乱,12例心肌酶升高。有冠状动脉损伤;心电图异常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有电解质异常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无电解质异常组。有心肌酶升高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无心肌酶升高组。年龄〈3岁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年龄≥3岁组。男女性别两组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崎病患儿心电图异常与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酶异常、电解质紊乱、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川崎病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的病因之一,除了常见的心血管问题之外,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少有报道。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在该科确诊为川崎病患儿187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及超声心动图等,对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在确诊为川崎病的187例患儿中,发生支原体感染性肺炎28例(14.8%),支原体抗体>770 U/ml,并与完善同样检查的非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52例(对照组)比较,血清支原体抗体均被检测,分析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合并川崎病组与非支原体感染合并川崎病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性,并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热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冠脉扩张的程度等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合并川崎病组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补体C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实变和胸腔积液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当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血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补体C3浓度明显增高时,需考虑有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有益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病例组,以发热、皮疹为主诉的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48例患儿为对照组,测其急性期与恢复期脑利钠肽及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值,并做相关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值明显高于恢复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值明显高于急性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扩张是在恢复期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手段,而脑利钠肽可作为急性期诊断川崎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典型与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川崎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过去5年内共17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①比较典型与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②比较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单克单剂与非单克单剂治疗的效果,比较典型与不完全型川崎病对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差异。结果:①179例川崎病中典型病例111例,不完全型68例,不完全型川崎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②典型临床表现除肛周脱屑外,其余表现均在典型组发生率更高(P<0.05);③两组病例除冠状动脉扩张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典型川崎病组白细胞升高明显(均值13.8×109/L),贫血发生率高(51.4%),与不完全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均有80%以上的患者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单克单剂应用丙种球蛋白疗效明显优于非单克单剂治疗(P<0.05)。结论:不完全型川崎病发生率明显升高,与典型川崎病相比,其具有自己的特点,应及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兴珍  田向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6):5217-52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治疗组选择本院确诊KD患儿34例,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14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0例;正常对照组选择年龄相仿的门诊体检健康儿童l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KD患儿经IVIG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结果:KD患儿治疗前急性期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比较,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清TNF-α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经IVIG治疗后KD患儿恢复期血清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TNF-α水平在KD患儿急性期、尤其有冠状动脉损伤时明显升高;血清TNF-α可能参与KD冠状动脉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9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189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44例(23.3%)。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使用皮质激素、心电图异常、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40mg/L、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沉加快、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χ2=3.89~12.68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使用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与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独立相关(P﹤0.05)。结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C反应蛋白、血沉加快、使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了解陕西省川崎病的实际发病情况,分布及流行病学现状。方法采用日本中国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组1998年东京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对100张床位以上的二级甲等医院的150家儿科发出统一制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选择1993年1月-1997年12月儿科住院的川崎病初诊患儿进行登记调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川崎病发病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全面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中迄今为止的川崎病与EB病毒关系的有关文献,纳入原始的研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剔除不符合标准的研究文献,语种为中文和英文。本研究用RevMan5.2和Stata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8篇文献,6篇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共包括KD患儿467例,对照组575例,包括健康儿童152例,其他发热疾病患儿385例以及病毒感染患儿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EB病毒的总体OR值为3.97(95%CI:2.98~5.29,P<0.05)。结论 EB病毒参与川崎病的发病,但结果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0~6月龄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1年12月≤6月龄KD患儿55例,≤6月龄组又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并于同期收治的>6月龄KD患儿452例进行比较。结果:球结膜充血率、口唇改变率、颈部淋巴结肿大率、不完全KD率、冠脉改变率,≤6月龄组明显低于>6月龄组(P<0.05)。≤6月龄组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及口唇改变少见,确诊时间长,不完全KD的发病率及冠脉损害率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清蛋白、发热时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6月龄的CAL组与NCA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L组的粒细胞数胆显高于NCAL组(P<0.05)。结论:6个月内小婴儿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完全KD及冠脉损害率升高明显,诊断困难,其冠脉的发生率与粒细胞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Kawasaki disease (KD) causes systemic vasculitis and coronary aneurysms. It frequently results in electrocardiographic (ECG) abnormalities of short duration. Cardiac sequelae persist beyond the acute stage in a few patients. There are many areas to be investigated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n the vascular system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KD and its sequelae.

Methods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s of KD and its cardiac sequelae were calculated in birth-year cohorts,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KD nationwide survey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ECG abnormalities detected in cardiac examinations conducted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or each birth-year cohort. This comparison allowed observation of relationships in these trends for each birth-year cohort.

Results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late-stage cardiac sequelae gradually declined. However, there were increases in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ECG abnormalities and in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s of KD and acute-stage cardiac disorders related to KD.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ven among children without late cardiac sequelae, KD can have a persistent effect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It thus appears necessary to extend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hildren with a history of KD, even if they developed only acute-stage cardiac lesions.Key words: Kawasaki disease,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cumulative incidence, birth-year cohort, prevalence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浙江萧山医院收治的160例川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川崎病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者作为对照组,80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观察组80例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动态心电图组与常规心电图组,各4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以及观察组中动态心电图组与常规心电图组的检测结果。结果①观察组的患者中房室传导阻滞、平均心率升高发生率及异常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171、8.3502、9.6274,均P<0.05);②动态心电图组的患者中房室传导阻滞所占的比例是20.0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的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0,P<0.05);动态心电图组的患者中持续性心动过速所占的比例是27.5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的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57,P<0.05);动态心电图组的患者中出现异常所占的比例是52.5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的1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53,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合并心脏损害患者的诊断中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可将动态心电图作为川崎病的常规检测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患儿心血管损伤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收治于某三级综合医院小儿心血管科的KD患儿临床资料,根据MP感染情况分为KD合并MP感染组(KD-MP组)和KD未合并MP感染组(KD组),比较两组患儿血小板参数、凝血相关指标、心肌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