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食管癌术后经鼻十二指营养管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方法及行肠内营养的可行性。方法45例食管癌术中放置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12h开始肠内营养输注,33例使用肠内全营养制剂营养液,12例使用家庭自制食物营养液。结果成功应用肠内营养44例,失败1例;平均使用9.5d。出现术后吻合口瘘2例,轻度腹泻、腹胀8例。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对于食管癌术后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促进食管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方法 将6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经鼻肠管内注入肠内营养液后注入100 ml生理盐水;观察组经鼻肠管内注入肠内营养液后注入150 ml自制中药,1次/d,连续3 d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血浆胃...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外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15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肠外营养组(PN)和肠内营养组(EN),每组75例。分别术后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和经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静脉炎、腹泻、肺部感染、吻合口瘘)、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内毒素、淋巴细胞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等。结果术后E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与术后7 d相比较,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内毒素、淋巴细胞、ATL及AST水平均显著改善,但EN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PN组(P0.05),且肠道恢复时间及营养费用等均显著低于PN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能够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制肠内营养液在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方法,即术后静脉输入营养混合液,停止胃肠减压后过渡至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术中置入鼻肠管,术后24~48h经鼻肠管滴注自制肠内营养液。结果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肠内营养液,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食管癌Ivor-Lewis术中新的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单一手术组同一术者开展的食管中下段癌Ivor-Lewis术共117例,其中2015年3月前采用空肠造瘘术行肠内营养49例;2015年3月后采用新方法放置鼻十二指肠营养管6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营养管置入所需时间、带管的舒适性,以及吻合口瘘、肺部感染、与营养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117例患者均顺利置入营养管,1例采用鼻十二指肠管组患者置入失败。两组均无住院死亡病例。鼻十二指肠管组比空肠造瘘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8)min vs(18.2±8.2)min,P<0.05]。鼻十二指肠管组患者的咽喉部不适发生率明显高于空肠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8% vs 16.3%,P<0.05)。两组患者在肺部感染、恶心呕吐、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生术后胃排空障碍和急性胃扩张。空肠造瘘组术后2例患者出现腹壁造瘘口渗液(1例最终因渗液多而拔除),2例患者出现不全肠梗阻;鼻十二指肠管组术后1例患者因烦躁自己拔除了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 结论在食管癌Ivor-Lewis术中,应用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方法简便、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吉凤庆 《护理学杂志》2007,22(12):67-68
目的 探讨自制肠内营养液在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方法,即术后静脉输入营养混合液,停止胃肠减压后过渡至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术中置入鼻肠管,术后24~48 h经鼻肠管滴注自制肠内营养液.结果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肠内营养液,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经鼻-瘘口置入引流管行瘘腔外引流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4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在DSA下经鼻-瘘口置引流管行瘘腔外引流,同时经鼻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的5例胃食管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7~72(60.1±5.7)岁,均已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瘘口大小0.7~1.5(1.0±0.3)cm。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平均置管时间41.0(30~65)min,置管后经充分引流和营养支持,顺利出院,无1例死亡。随访1~6个月,均能正常饮食,无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仅1例伴有轻度食管反流,给予胃动力药和抑酸剂治疗0.5个月后症状消失;无1例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瘢痕性狭窄。结论在DSA下经鼻-瘘口置引流管行瘘腔外引流,同时经鼻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对于治疗食管胃胸内吻合口瘘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1.5 cm以下的瘘口。该方法创伤小、经济适用,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镜辅助新三管法治疗食管切除术后严重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价值。方法对13例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瘘口直径≥1.0cm)的患者,在胃镜辅助下经鼻置人瘘腔引流管,行负压吸引,充分引流脓液,同时配合胸腔引流管行闭式引流,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置管时间为5~9min,平均6min。12例患者痊愈,瘘口愈合时间16~78d,平均31.4d。1例患者死于严重肺部感染。结论胃镜辅助新三管法治疗严重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管留置时间对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狭窄与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7-2018-12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食管癌Mc-keown术式的400例食管癌患者,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量结果采用(x±s)表示。分析肠内营养管留置时间与吻合口狭窄和瘘的关系。结果术后营养管留置时间与吻合口瘘显著相关(P<0.05),营养管留置4周的患者优于留置1周的患者;营养管留置时间与吻合口狭窄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术后化疗、吻合口瘘、瘢痕体质可能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高危因素,营养管留置时间与吻合口狭窄无明显相关。术后呛咳可能是引起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营养管留置时间与吻合口瘘显著相关。营养管留置4周较营养管留置1周能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不同途径行肠内营养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5例经颈、右胸、上腹部三切口施术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空肠造瘘组)及对照组(鼻十二指肠组),观察患者对导管的耐受情况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导管的耐受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食管癌术中行空肠造瘘,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呼吸系统等的相关并发症,耐受情况好,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1.
贲门癌根治术术中管状吻合器的使用优点及技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贲门癌根治术(食管空肠吻合及残胃食管吻合)术中管状吻合器的使用优点及技巧.方法 1998年~2007年本院753例贲门癌根治术行食管空肠吻合或残胃食管吻合重建消化管,术中均使用一次性管状吻合器.结果 本组753例,无手术死亡,行胸腹联合手术6例(0.80%),无吻合口漏发生,吻合器切割不全2例(0.26%),发生吻合口狭窄4例(0.53%),腹腔感染1例(0.13%),膈疝1例(0.13%),术后标本病理检查上切缘癌累及1例,下切缘均未累及.结论 在贲门癌根治术中,管状吻合器的运用简化了手工操作程序,可靠、安全、省时,降低贲门癌进胸手术比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但吻合器吻合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吻合口瘘、出血、狭窄等并发症仍有一定的发生率,术中技巧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漏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例肝移植并发胆漏病人(男4例,女2例)的诊断及治疗。胆管重建方式为胆总管端端吻合术。1例为肝脏移植术后第3天T管脱落.1例术后3个月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4例为吻合121漏,其中2例合并胆管狭窄。5例非手术治疗,1例手术治疗。结果:6例胆漏中5例治愈,1例并发感染死亡。结论:术后及时诊断并阻止胆漏.感染恶性循环是治疗胆漏的关键。胆漏多可经非手术治愈。经非手术治疗失败者,应予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种内腔镜在早期肾盂癌诊断和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8例肾盂癌患者运用输尿管软硬镜或经皮。肾镜诊断,并一期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输尿管切开,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及膀胱输尿管开口袖套状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G,5例,G2 3例,T1N0M0 5例,T2N0M0 3例。结果: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0ml。导尿管留置时间为7天左右,术后2~4天下床活动。均无漏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仅1例因淋巴漏,皮管引流至术后2周拔除。随访6~18个月,患者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及切口肿瘤种植。结论:通过联合应用多种内腔镜,可以在明显提高肾盂癌的诊断率的基础上,一期完成腹腔镜肾盂癌根治性切除,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 例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术中置空肠造瘘管术后常规EN方法,观察EN实施后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22例病人中,21例痊愈,1例死亡。痊愈患者中,未出现胰瘘和胃肠吻合口瘘,肠道功能均在 3~5d内恢复,并逐步恢复经口进食。术后出现胆瘘1例,经有效的引流后痊愈;肺部感染2例,经抗感染后治愈;1例死亡患者因胰瘘并腹腔感染致腹腔内反复出血而衰竭死亡。结论 采用空肠造瘘管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EN支持治疗,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急性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15例胃底贲门癌急性穿孔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急诊剖腹探查的10例,术后出现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1例,死亡2例。行急诊腹腔镜探查的5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者1例,死亡1例。结论腹腔镜技术在胃底贲门癌急性穿孔的诊治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选择合理的诊治手段可以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为33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在腹腔镜下行左半肝切除、胆道检查并放置T管。术后6周行超声、CT、胆道镜检查或T管造影了解有无结石残留等并发症。患者均得到随访。结果:31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2例中转开腹,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时间平均(177±5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7±57)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4~48 h,平均(29.0±15.3)h,术后48~72 h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1例发生胆漏,经引流后痊愈;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加强换药、调整血糖后痊愈,1例患者出现膈下积液,行穿刺引流治愈。平均住院(8.7±1.7)d。术后随访1~24个月,均恢复良好,无胆道狭窄、结石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由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医师开展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辅助老年人结肠直肠癌切除术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老年人结直癌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0月18例老年人结直肠癌腹腔镜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例、伤口感染2例、尿路感染2例、心功能不全1 例。无吻合口漏、切口种植、吻合口及盆腔局部复发病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 老年病人并存病多,但只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总结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7例胆道结石患者联合应用腹腔镜纤维胆道镜微创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 2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5min,术后平均住院7.4d;胆总管Ⅰ期缝合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感染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治疗胆道结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肠内营养在老年胃癌术后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和总结肠内营养在老年胃癌术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老年胃癌病人入院后,术前纠正异常因素,必要时术后继续处理,术中、术后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术中按常规放置营养管。结果:60例老年胃癌病人,术后并发症共12例次,死亡4例,应用肠内营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而不用肠内营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6%,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加强肠内营养应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Anastomotic leakage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after gastric cancer surgery. Despite the superiority of enteral nutrition (E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remains the standard therapy for anastomotic leakage. After introduction of EN via a nasointestinal tube for patients with anastomotic leakage in our institution in 2006, standard nutritional therapy was shifted gradually from PN to EN. The present preliminary study evaluates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EN via a nasointestinal tube for anastomotic leakage after gastric cancer surgery.

Methods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ll gastric cancer surgeries from 2005 to 2009 (n?=?2,588) revealed 53 patients (2.0%) who developed anastomotic leakage and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EN was performed via a nasointestinal tube inserted using a guidewire under X-ray fluoroscopy. Clinic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N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N (historical control group). The severity of complications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lavien–Dindo classification.

Results

Fifty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ree patients died): 29 patients managed by EN and 21 managed by P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outcomes and the frequency of total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there were fewer tube/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 EN compared with the PN group (1 vs. 7, respectively; P?P?P?Conclusions Nasointestinal tube insertion with EN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for patients with anastomotic leakage. A major advantage of EN is fewer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Because EN was not inferior to PN in terms of clinical outcome, we recommended that it is used in patients with anastomotic leakage after gastric cancer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