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6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治疗。结果:348例成功经胆囊管探查,探查阴性者125例(35.9%),胆管结石223例(64.1%),215例通过胆囊管处理,术后恢复顺利,无胆漏,术后随访半年无残余结石。结论: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及取石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降低胆管盲目切开及术后常规住院日缩短等优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对169例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然后切开胆总管用胆道镜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 7例因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5例因术后1个月发现胆总管结石而行ERCP,其余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肝外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易成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24-2325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术前B超和术中检查有胆总管探查相对指征的56例患者术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例中47例成功,其中11例探查未发现结石,阴性率23.4%,9例切开胆总管,胆漏3例,随访1年未发现残余结石。结论: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只要掌握好适应证,精细操作,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汪开贵 《安徽医药》2009,13(12):1505-1506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2009年6月间,对43例有胆总管探查指征、高度怀疑有胆总管继发性结石的患者,在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用胆道镜探查胆管并清除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中,18例探查阴性,25例发现胆总管结石,直径2-6 mm。21例以取石网套取后,一次或分次自胆囊管取出;4例用取石网将结石推入十二指肠;行胆总管侧壁小切开33例,留置T形管5例,全组无并发症,术后平均8.4 d出院。结论经胆囊管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都可考虑选择经胆囊管途径行胆管探查取石术。  相似文献   

5.
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病变者,采用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治疗。结果 59例结石经胆囊管取出,2例胆总管结石被推入十二指肠。全组病例均未置管,术后恢复顺利,术后随访半年无残余结石。结论经胆囊管探查取石避免了常规的胆总管切开T形管引流,尤其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的应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留置管的痛苦与不便,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及术后常规住院日缩短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病变者,采用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治疗。结果 101例结石经胆囊管取出,5例胆总管结石被推入十二指肠。全组病例均未置管,术后恢复顺利,术后随访半年无残余结石。结论经胆囊管探查取石避免了常规的胆总管切开T形管引流,尤其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的应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留置管的痛苦与不便,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及术后常规住院天数缩短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中纤维胆道镜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总管并发结石的入路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Olympus P20胆道镜对64例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选择性施行胆道探查取石术,其中经胆囊管入路26例,胆总管前壁切开入路38例。结果:①经胆囊管人路取净结石24例,残留结石2例,术后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肝胰壶腹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成功。②经胆总管前壁切开入路取出结石34例,推入十二指肠3例,阴性探查1例。一期缝合17例,术后胆漏2例,引流1周内愈合;置放T形管21例,术后无胆漏。残留结石1例,经T形管窦道取石成功。结论:腹腔镜术中经胆囊管人路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但对不适宜的患者仍应坚持切开胆总管前壁,探查取石后酌情行一期缝合或置放T形管引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体会,评估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纤维胆道镜取石、胆道扩张及T管引流术(laparoscopic choledochotomy T-tube drainage,LCT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中4例术前行ERCP+EST,手术成功20例,手术时间70~180 min,平均120min,1例因术中病理示胆囊黏液腺癌,中转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18例留置T管。患者术后第1天均可下床活动和进食,术后12 d行T管造影夹闭T管。术后30~40 d(平均34 d)拔除T管,2例发生胆漏,其余病例无胆道狭窄、胆道出血和残余结石等手术并发症。1例术后2个月胆管结石复发经T管窦道取石。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具有创伤轻、患者痛苦小、康复快、腹腔脏器干扰少等优点,同时能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是目前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并复杂性胆管结石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唐金绍  徐降兴 《江西医药》2010,45(11):1087-1088
目的总结腹腔镜合胆道镜处理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分析回顾32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资料。结果 5例腹腔镜下单纯胆总管结石行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成功,无并发症,15例并发肝内胆管结石结合胆道镜下肝内胆管取石,术中行T管引流,T管造影无结石残留,无并发症,10例术中T管引流,术后造影证实肝管内残留结石,二期行经T管胆道镜碎石+取石术,2例中转开腹,其中发生胆瘘并发症1例,占3.125%。结论腹腔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疗效好,优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总管并发结石的入路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Olympus P20胆道镜对64例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选择性施行胆道探查取石术,其中经胆囊管入路26例,胆总管前壁切开入路38例.结果:①经胆囊管入路取净结石24例,残留结石2例,术后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肝胰壶腹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成功.②经胆总管前壁切开入路取出结石34例,推入十二指肠3例,阴性探查1例.一期缝合17例,术后胆漏2例,引流1周内愈合;置放T形管21例,术后无胆漏.残留结石1例,经T形管窦道取石成功.结论:腹腔镜术中经胆囊管入路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但对不适宜的患者仍应坚持切开胆总管前壁,探查取石后酌情行一期缝合或置放T形管引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总结并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我院35例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成功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无中转开腹,其中T管引流术28例,一期缝合术7例.术后所有患者均治愈.5例有残余结石者术后2个月经"T"管瘘管行胆道镜取石(1~3次)取净.2例术后并发胆漏,经腹腔引流3~7 d痊愈.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的技术,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98例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2008年98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Ⅰ期胆总管缝合的有46例,腹腔镜下放置T管引流的有52例。91例微创手术成功,4例中转开腹,T管术后14~19d拔管,平均住院时间10d,1例结石残留,并发胆漏2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安全可靠,且创伤小,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应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施胆总管探查取石术82例临床资料。结果 82例手术均获成功,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64例,胆总管Ⅰ期缝合18例,平均手术时间110min,Ⅰ期缝合后胆漏1例,T管引流术后第21天拔T管出现胆漏1例,术后结石残留3例。结论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效果肯定,微创意义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52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或开腹胆囊切除,经胆总管胆道镜探查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或开腹胆囊切除、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引流量、并发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道镜探查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的微创治疗的新方法,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可作为胆道探查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术中胆道镜探查及取石处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6.3%,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术中胆道镜探查及取石处理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管镜经胆囊管胆管探查取石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对具有胆管探查取石指征的患者,施行胆管镜经胆囊管扩张或辅以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后进行胆管检查和取石,完成后不放置T管,直接结扎或缝合胆囊管。结果 36例中7例探查阴性,29例发现胆总管结石,经胆囊管扩张或辅以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后进行胆管镜取石,均顺利清除结石,结石清除率为100%。无住院期间死亡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4~9d,平均住院6.5d。结论该术式有适当的手术指征、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特点,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降低胆总管阴性探查率,是部分胆石症患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法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胆总管I期缝合术30例,没有出现胆漏,手术时间130~240m in;行T管引流术22例,T管3~20d拔除,22例没有发生胆漏,手术时间145~270min,本组66例无胆管残留结石者。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管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2400例腹腔镜胆管术后8例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胆囊管钛夹脱落经开腹手术重新结扎胆囊管治愈,1例肝总管损伤致胆漏者经腹腔镜置引流管后胆漏停止,3个月后因肝总管狭窄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治愈。全部病例随访1~5年,无胆管并发症发生。结论:肝外胆管或迷走胆管损伤、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或夹闭不全、T管滑脱或T管窦道未形成是腹腔镜胆管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充分引流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关键在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3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运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同时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胆石症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经胆囊管探查6例,14例行胆总管Ⅰ期缝合术,12例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技术上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薛宏威 《中国医药科学》2014,(3):188-189,192
目的:评价分析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有效率,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30/30)优于对照组为98.00%(49/50),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方面临床优异性显著,且减轻患者术中损伤,改善预后,简化手术步骤,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