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痰证治验四则安徽省芜湖中医学校(241000)袁银根中医所称之痰,有狭义之痰和广义之痰两类。狭义之痰,一般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因视之可见,闻之有声,故又将其称为有形之痰。广义之痰,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不...  相似文献   

2.
刘海彦 《陕西中医》2009,30(5):611-612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由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甘草、大枣组成,具有化痰清热作用,用于痰热内扰之证。临证中只要在辨证中抓住痰热征象,不论是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加上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用本方加减治疗均能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3.
小儿疑难病证从痰论治何梅燕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为肉眼可见、闻之有声的有形之物,如咳嗽、哮鸣等肺系疾病随咳嗽或呕恶而出的痰涎,使人们容易察觉和理解。无形之痰是由五脏功能失调尤其是肺脾肾三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朱曾柏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1):487-489
从痰论治杂症琐谈朱曾柏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痰,中医在漫长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狭义之痰,二是广义之痰。狭义的痰多由咳唾而出,或由呕恶而出,或从孔窍皮肤渗泌而出(如外科、皮肤科中之“流痰”),容易为病家、医家所察觉,治疗亦...  相似文献   

5.
童吉平  舒忠民 《光明中医》2008,23(8):1195-1196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中医将其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即由呼吸道分泌出来咯吐可见的痰液称“有形之痰”;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难见的形质或伴眩晕、呕恶等痰症表现的称“无形之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痰之为病,无处不到,如痰壅于肺,可见咳喘痰多;痰阻于心,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癫狂;痰浊犯胃,可见呕恶脘闷;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结于咽,  相似文献   

6.
1痰及其形成的认知 痰是人体津液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停留或郁滞形成的一种失去滋润煦养作用、妨碍正常生理功能的液体,也是指病因或病理概括的无形之痰。痰是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后,出现的非正常潴留的液体郁化而成的浊稠之物,前者为饮,其形清稀;后者为痰,其形浊稠。痰与饮是同类异名,常以痰饮相称。  相似文献   

7.
腓肠肌痉挛,俗称“抽筋”,为痛性痉挛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腓肠肌突然发作的强直性痛性痉挛,牵掣、拘挛、痛如扭转,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或更久,其痛楚之极,难以名状,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笔者运用电针治疗该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考《内经供有积饮之说,并无痰饮之名。至《金匾要略》始有“痰饮”之称,前贤对痰饮病均有较详细的阐述,为后世治疗本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病因病机痰饮之证,有寒热虚实表里之分,不可执言痰属热,饮属寒。故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部位之分。阳盛阴虚,则水液凝而为稠油之痰;阴盛阳虚,则水液溢而为稀薄之饮,或蕴于里,或出于表,两者虽有区别,实出一源。而痰饮之生,或外感风寒,或内伤饮食,或因火郁,或因食滞,或脾虚不能制水,或肾虚不能化湿,皆能导致痰铁。然痰饮之作,多由元气亏乏,阴盛阳衰而致。痰饮之形成与…  相似文献   

9.
久咳证得之于体虚或治之不当,病情迁延,其中尤以阴虚痰热久咳较常见。所谓阴虚痰热证,是指患者痰热未清,肺阴已伤。症见久咳不已,晨起及夜间为甚,咯痰白粘或黄,或伴盗汗,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甚或花剥,脉见细滑数。此证好发于儿童及老年人,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辨证属虚实夹杂,既有水液代谢异常之病理产物——痰,又有水液亏虚之象——阴虚。若以清肺化痰为法,则有伤及肺阴之虞,兼以养阴润肺则虑助痰湿之弊。临床上姑且治以清热化痰、养阴润肺兼用,疗效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0.
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痰之标在肺,痰之本在脾。痰壅气滞,责之于肺,为咳为喘。痰逆喉间,危及生命,急予豁痰,降逆以开之,三予养亲汤以行气消导而治痰,沉降行气,缓急喘咳,尔后治本或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11.
姚秀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117-118
《类证治裁》说:"痰饮皆津液所化,痰浊,饮清。"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和病理产物并可成为继发病因,就病理产物而言,一般认为稠着为痰,清稀为饮。痰又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或闻之有声或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痰浊。无形之痰未见之痰,而有痰之症。  相似文献   

12.
痰分有形无形治当豁痰化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是人体内水、精、津、液代谢异常,停聚而成的病理产物.同时痰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子,引起更为广泛的病理变化,出现多种症状和体征.痰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嗽而出,或呕恶而出,容易被人们察觉和理解,故有人称其为外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或情怀不畅,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体液停留积聚,逐步蕴结而成,往往不为人们所察觉,故称其为内痰、无形之痰.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中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为中医四大证之一,得之者或亡、或瘫、或口不能言,一人患之,举家因病致贫,苦不堪言。笔者学医行医数年,略有所得,以为中风之治疗,不外3大原则: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4.
董廷瑶治疗小儿癫痫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教授秉承家传,造诣精深,擅治小儿癫痛。董老认为,儿童癫痫之病因虽有先天遗传、胎中受惊、后天产伤、脑伤,及风痰扰神,或痰火惊风,犯脑入心等众多因素,然总以痰火亟盛、阻塞窍道为多。治则首主祛疾,兼以清心开窍,抑肝顺气;或滋阴平肝,熄风镇惊;或养心安神,活血逐瘀,以杜痛疾复发。临床辨证运用涤痰开窍法、镇肝凉心法、滋阴熄风法、豁痰活血法、培元益神法等五法施治。兹结合临床病例分述之。1痰变阻窍,涤痰开窍熄风陆某,女,5岁,1993年9月8日初诊。痛病3年,一月数发c近月发作频繁,发则目睛上翻,…  相似文献   

15.
痰是由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使五脏功能失调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痰生之后,无处不到,或停于脏腑经络,或积于皮里膜外,或聚于关节髓内,从而变生多病,故后世有“百病皆因痰作崇”、“痰生百病”之说。纵观古今文献,论及痰之生成多责之肺、脾、肾三脏,而心肝两脏亦能生痰,则少有论及或论之不明,究其原因,其一为痰本水也、湿也,肺、脾、肾三脏与水湿之运行、消长有直接关系,而心肝二脏则不然。如《景岳全书》谓:“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于脾、肾”。其二为即使心肝二脏所生之痰,亦认为是它脏所处之痰停于该脏,如“痰迷心窍”、“痰郁于肝”等,且受现代医学理论对痰的认识之影响,人们对心肝二脏能生痰似难以理解,也缺乏  相似文献   

16.
仲景之方,药味精炼,配伍有度,组方严谨,素称医方之祖,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只要辩证准确,每起沉行.笔者将其用于食道炎、胆迫感染、胃切除术后和征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疾病,常常应手取效。现举例4则,以求印证。1食进炎顾某,男,93岁,1993年12月21日诊.胸南部不适3天,心中澳依,难以名状,四中烧灼样痛,坐位时减,平卧时增,暧酸嘈杂,无呕吐发热,头面汗出,便秘,舌答徽黄腻,脉弦滑数.前医于消心痛、心痛定治疗罔效,特邀余诊治。此乃西医之食道炎.中医辨证为热扰胸闭,痰热工结,气机室塞.治宜清热除烦,化痰宽中,宣通气…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在心血管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玺 《国医论坛》1998,13(2):19-21
温胆汤在中医治疗中属和法范畸,具有调和脾胃之气,宣畅气机之效。临证,不论何型冠心病,凡舌苔腻者,可用萎薤温胆汤加味治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均存在着心肺气虚这一基本病机,标实主要表现在痰浊阻抗或痰热壅肺,可用生脉曙胆汤加味治之;病毒性心肌为其病本为心气不足,慢性者多见痰热或温热阻滞,故可用参刺温胆汤加味治之;高血压各湿热所致者,可用秦钩温胆汤加味治之。  相似文献   

18.
“痰”辨     
所谓“痰”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临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可根据临床表现而判定,而有形之痰则是我们常说之“痰”。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痰,广义即为痰饮,狭义即为痰,乃是肺、肺系的产物。一般稀薄者为饮,粘稠者为痰,痰之来源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且与三焦气机也有联系。肺主治节,能调水道,感受外邪,肺失宣肃,肺津凝聚成痰,而且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受损而致虚弱,则运化无权,水湿内聚,凝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肾司开阖,主水液蒸化,水湿上泛,可聚而成痰,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也可生湿成痰。  相似文献   

19.
邓磊 《陕西中医》2004,25(6):566-567
痰证是体内水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部位的一类症证,临床中见之甚广。痰之为病,既指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又可表现为痰的特异症状。痰之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性质上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之分。痰在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在临床上病情复杂多变,往往寒热虚  相似文献   

20.
任建丽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90-1891
郭文勤教授提出“心病表现于心,根源于肾”的理论,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亦应本着这一理论作为指导,只要抓住“心肾阳虚”这一发病本质,以“温补心肾”治之,佐以豁痰化湿或化瘀通络或豁痰化瘀之品,必能取得卓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