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杨汉霞 《四川医学》2013,(11):1698-1700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鼻内镜联合手术疗效.方法 39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鼻窦炎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鼻内镜鼻窦开放术,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所有患者鼻中隔矫正居中,无1例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或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 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的鼻内镜联合手术方式有效,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慢性肥厚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选择l21例鼻中隔偏曲、慢性肥厚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患者,根据患者鼻腔情况采取不同的术式,如鼻中隔偏曲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或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慢性肥厚性鼻炎行鼻内镜下下鼻甲外移术酌情联合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或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慢性鼻窦炎行鼻内镜下双侧鼻窦对称性开放。结果:术后随访3-l2个月,有效率为97.5%,无一例出现鼻腔干燥、头痛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处理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付志强 《微创医学》2010,5(3):254-25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手术,其中17例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25例行上颌窦口开放术;13例行筛窦开放术,4例行蝶窦开放术,2例行犬齿窝开窗。术后全部病例均未用抗真菌治疗,随访6个月至1年,无1例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有利于提供清楚的视野,创伤少,可彻底清除病灶,纠正鼻腔结构异常,改善鼻窦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行鼻内镜手术的同时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处理与术后鼻腔粘连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260侧)鼻窦炎、鼻息肉伴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其中79例(132侧)行单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对照组),另77例(128侧)行鼻内镜手术的同时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处理(处理组).术后对两组的鼻腔粘连等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随访6~24个月,处理组鼻腔粘连发生率为18%,中鼻道粘连发生率为15.6%,窦口粘连发生率为23.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7.8%,51.5%和48.0%.处理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同时处理结构变异的中下鼻甲与鼻中隔,对减少鼻腔粘连、改善鼻腔通气引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优点.方法 80例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窦炎患者在局麻鼻内镜下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手术.结果 随访6~18个月,治愈68例(85.0%),好转10例(12.5%),无效2例(2.5%),总有效率97.5%.结论 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安全、有效;鼻中隔矫正术为同期鼻腔鼻窦微创手术提供了必要的通路和操作空间,提高了手术效果.同期手术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叶刚 《四川医学》2007,28(6):683-684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复发的原因,分析全身、局部因素对手术疗效影响的重要性。方法对1997~2004年期间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后,经过随访2~3年保守无效的34例患者,通过再次手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术后复发34例:鼻腔各种粘连22例,筛窦病变残余气房10例,上颌窦口阻塞10例,鼻中隔高位偏曲8例,上颌窦霉菌团块残留3例。结论影响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手术技巧、术后随访处理、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92例及不伴鼻息肉32例,且鼻腔解剖结构均有异常患者,全麻下行内镜鼻窦手术:经鼻内镜前筛切除术、全筛切除术、全蝶筛切除术及上颌窦口、额窦口扩大术等;并同理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行鼻中隔矫正术、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钩突切除术、鼻中隔鼻甲切除术等。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并判定疗效。治愈94例(75.8%),好转26例(21.0%),无效4例(3.2%,其中2例再次手术后好转)。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对彻底清除病变、提高手术疗效、防止术后病变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异常对鼻内镜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2例鼻窦炎、鼻息肉并伴鼻中隔偏曲及中、下鼻甲肥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组32例作鼻内镜手术同期行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或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30例单纯作鼻内镜手术,采用鼻内镜进行随访对比观察。结果: 随访6个月以上,治疗组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56.6%(P<0.05);62例并发鼻腔粘连8例,窦腔粘连12例,窦口粘连8例,其中治疗组6例,对照组22例。结论: 鼻腔解剖变异对鼻内镜手术预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7月于本院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9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例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51例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然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6%;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上颌窦口狭窄或闭锁1例,鼻腔粘连4例,发生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16%;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热2例,出血2例,上颌窦口狭窄或闭锁4例,鼻腔粘连6例,发生率30.43%。2组对比均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要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治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建议临床医师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手术方法、术后疗效以及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关系。方法327例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伴有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患者一并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32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鼻通气、嗅觉功能明显改善,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24个月,均未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治愈266例(81.3%),好转61例(18.7%);伴有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一并同时手术后半年内无复发,窦口开放良好。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不仅可以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同时还可以完成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手术治疗,无需二次手术。患者痛苦少,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合并局部粘连的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早期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鼻咽癌放疗后2~4个月、合并鼻内局部粘连、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微创外科干预,观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结果治愈23例(60.5%),好转15例(39.5%),无效0例(0%),总有效率100%。结论部分合并鼻内局部粘连的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患者,应早期行微创外科干预,术中严格控制创伤范围,结合术后恰当的综合处理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①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OMC)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OMC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②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技术在外科治疗鼻腔鼻窦疾病上的可行性。方法 :经由鼻窦镜治疗鼻窦炎 ,鼻息肉 ,鼻中隔偏曲 ,肥厚型鼻炎 ,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顽固性鼻出血 ,早期鼻中隔鳞癌等 2 36例。结果 :2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鼻窦炎、鼻息肉 130例中随访 97例 ,治愈好转 86例 ;鼻中隔偏曲 72例次 ,治愈率达 97%;肥厚型鼻炎 5 2例次 ,1次治愈率达 9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出血坏死性息肉 8例 ,上颌窦囊肿 5例 ,顽固性鼻出血 3例 ,早期鼻中隔鳞癌 1例 ,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 2~ 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鼻窦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可用于包括早期局限性鼻腔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鼻腔鼻窦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FR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FR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生命质量[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48/49),高于对照组的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鼻塞、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Lund-kennedy、SNOT-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FRS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鼻黏膜形态,提高其生命质量,效果优于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对鼻腔气流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鼻窦炎鼻息肉病人,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鼻窦内镜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鼻腔气流和嗅觉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2组手术治疗后与手术前比较鼻气道总阻力及嗅觉功能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1).结论:鼻窦内镜术较传统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鼻腔内通气气流的情况,帮助改善嗅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89例。其中42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7例行常规鼻腔、鼻窦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随访1年出现并发症或复发的情况,并分析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6.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患者术后1年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出现复发或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运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发现工作环境、合并症及术后综合治疗是影响鼻内镜手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要显著好于常规鼻腔、鼻窦手术,且术后复发率低及并发症少,可操作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梁婵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055-1056,1047
目的:探讨鼻腔冲洗对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83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滴鼻、上颌窦穿刺冲洗。实验组在滴鼻、上颌窦穿刺冲洗的基础上,配合鼻腔冲洗。结果:对照组(92例),1期愈合50例,延期愈合21例,迁延炎症15例,无变化6例;实验组(91)例,1期愈合68例,延期愈合13例,迁延炎症8例,无变化2例。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鼻腔冲洗可清除术腔血痂和分泌物,减少术后黏膜黏连,减轻黏膜充血水肿,加快黏膜纤毛摆动,促进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复发性鼻窦炎的原因及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窦炎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原因,总结其手术体会。方法:对168例(225侧)复发性鼻窦炎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均实施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中鼻甲部分或完全缺失95例(121侧),上颌窦窦口狭窄阻塞51例(75侧),鼻腔粘连85例(117侧),钩突残留48例(57侧),筛窦骨质增生38例(65侧),鼻中隔偏曲25例。106例(134侧)痊愈,40例(56侧)好转,22例(35侧)无效。结论:病变残留、鼻腔粘连、窦口狭窄闭锁、钩突残留、筛窦骨质增生、鼻中隔偏曲是实施修正性手术的主要原因。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术前鼻窦CT检查、选择好具有定向定位作用的解剖参照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