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温病是常见急性热病之一,由湿热两邪相搏而成。湿作为致病因素来说,有内湿外湿之分。内湿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三焦气化和决瀆功能失常,水湿没有出路所致。凡脾胃虚弱之人,过食生冷油腻,以致脾湿留滞,此时如再感受外界湿热,内外相引,酝酿成病。湿温病的特点是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比较困难,故历来为医家所重视。解放以来用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治疗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方面,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遵照毛主席“古为今用”的教导,复习前人对湿温病辨证施治的经验,将会对我们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气化湿亦化”是薜生白《湿热病篇》论治湿温的主导思想,湿温病多因内有脾湿,外感长夏湿热之邪而发生。湿为阴邪,其性氤氲粘腻。故湿温为病,多表现为阻滞气机,郁闷清阳,病变中心多在中焦脾胃,邪气留恋气分,缠绵难愈。针对以上特点,  相似文献   

3.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以"温病之兼湿者"和"温病之不兼湿者"来分类辨治温病,共分两步九法。即第一步为三焦定位,就近逐邪,气化湿化,具体治法有宣肺化气、苦辛通降、淡渗利湿、通下逐湿、通宣三焦,分消走泄,扼重上焦。第二步为寒温分类,刚柔有别,具体治法有清热利湿、益气化湿、温阳化湿、疏风胜湿,为后世中医诊治急性传染病和其他内科杂病提供了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4.
刘林 《光明中医》2004,19(1):31-32
湿邪致病在温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代温病学家对温病中湿邪的因证脉治多有发挥。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中 ,对温病中湿邪的发生、致病特点、诊断、治疗有较全面而精辟的论述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本文就其对湿邪的治疗原则作一探讨。1 湿热相杂 ,当主祛湿温病中湿邪致病 ,往往湿热相杂 ,阴阳合邪 ,如油裹面 ,治疗互相制肘 ,颇具矛盾。叶氏分析了湿热相合的性质特点是“湿乃重浊之邪 ,热为熏蒸之气” ,二者的关系是“热处湿中” ,“热从湿下蒸逼” ,“在阳旺之躯 ,胃湿恒多 ;在阴盛之体 ,脾湿亦…  相似文献   

5.
湿温病素有"禁汗"之说,而麻黄有"发汗峻药"之称,能否用于湿温病历来存在仁智之见。文章据诸多医家之论述及临床应用,提出湿温病并非一概"禁汗",且麻黄发汗之力的强弱,可通过控制用量与合理配伍以调节,故湿温病不必禁麻黄。在湿温病兼寒湿束表时,配伍麻黄可助解表祛邪;兼肺气闭郁之咳喘时,伍之可助止咳平喘;湿重热轻、气滞湿阻之象明显时,伍之可收行气祛湿之功。并对其注意事项进行了阐释,最后举两则医案为例。  相似文献   

6.
"湿温病"是长夏和初秋易患的疾病,属<温病学>七大病证分类之一证型.该病的病因属湿热,而病机则在脾胃;一旦患上湿温病,临床上也很难区分证型,但细心观察鉴别,又能从中辨别出不同的湿温病证型,并采用相应的治则及恰当的方药治疗,如:湿重于热证型辨证论治,湿热并重型辨证论治,热重于湿型辨证论治,余邪未净型辨证论治等.经临床实践运用,收集典型例报告于后;获得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湿温病是涉及内熏脏腑、外渍肌肤、上达喉咙、下至二便之病。北方人因有浊毒之基而更易患生。临证时,应谨守湿热浊毒弥散三焦、阻滞气机病机。可用甘露消毒丹辨治证属湿温病之汗证、发热及郁证。  相似文献   

8.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其发病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病,传变缓慢,蕴蒸不化,胶着难解,缠绵难愈.其病变初起以中焦为主,症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为主要表现.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健脾益胃、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冯珂 《辽宁中医杂志》2012,(9):1741-174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一大原则。湿邪为湿温病之主导。"通阳"即宣通阳气,用于湿阻气机,阳郁不伸之证。"不在温"指不是温补之法,而是温通之意。"利小便",非甘淡利湿,而是治疗目的。为使小便通利,需宣畅气机化湿,宣畅气机的过程中脏腑的气化功能得以恢复,脏腑功能得到强化。湿温病有病位、脏腑之别,治疗上通过宣降肺气、运代中州、宣上渗下、行气通腑,恢复肺、脾胃、大肠、膀胱气化功能,强化诸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临床辨证中发现,脾气亏虚,湿气偏盛是消渴病患者常见症状。传统将消渴病机归为阴虚燥热,燥湿往往同存且互为因果。本文立足于“燥湿并存、燥湿相济”,从2型糖尿病主要特征脾湿出发,以口渴多饮为主症的上消,肺脏燥热、脾湿痰盛,其病机可从脾湿肺燥论;以多食易饥为主症的中消,膏粱浓味积中日久,湿聚而成热,酿成湿热蕴结,其病机可从脾湿胃燥论;以尿频量多为主症的下消,下焦虚热,上泛为肾消,其病机可从脾湿肾燥论。由于燥湿并存,根据三消病位、病邪偏重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治法与药物。上消治疗应在清热润肺的同时,也要注重滋肺脾胃之阴,可选用玉竹、北沙参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清金滋水。中消治疗应注重清胃热、化脾湿,可选用黄连、茯苓清热燥湿,健运脾气。下消治疗应注重滋阴固肾、培补脾气,可选用山茱萸、黄芪脾肾阴阳同调,恢复人体整体的燥与湿、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1.
天疱疮病因病机为心火脾湿内蕴,复感热毒之邪;或因湿热内蕴,耗伤气血,出现气阴两伤;或病程日久,过用寒凉,阳气受损,致使脾肾阳虚。湿热毒炽证当以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为法;心火脾湿证重在清脾理脾、泻心凉血;湿邪为患,当责之于脾,详辨"脾为湿困"及"脾虚湿盛";病程日久,易致脾肾阳虚,当温补脾肾;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外治,调护并举。  相似文献   

12.
正温病是指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温病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性分为瘟疫和温病,前人有"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的说法。例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临床特征来看传染性强,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属于中医温病的"瘟疫"范畴,但究其致病性质,仍不出风暑湿燥等病邪的范围。温病根据发病季节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根据发病类型不同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相似文献   

13.
湿温是常见外感热病,隶属湿热温病,温病四大家均主张三焦分治湿热,遵从"异病同治"原则。临床不仅适用于外感湿热病,对内伤杂病相关湿热证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认为,临床诊治内伤疑难杂病隶属湿热证范畴者,谨守湿热泛溢、郁阻三焦气机之理,紧扣苔腻、大便黏滞不爽等主症,常从三焦分治湿热,湿祛热除,诸症刻缓。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应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湿温病,根据随湿人中焦后化寒化热之不同及所伤脏腑、经络之所异,共设五种加减法.本文从病因病机角度,结合"条辨"原文分析五种加减正气散用方之旨,以期领会古人治疗湿温方法及方剂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问:湿温病为什么易出现白(?)?怎样辨治? 答:湿温病是温邪挟湿的病证,长夏季节雨湿较盛,天气炎热地气上蒸,感受湿热病毒而发病。患者太阴脾湿素盛,阳明胃热素重,更易内外合邪。初期多有头痛“首如裹”、身热不扬、酸困重痛的表证,和胸闷便溏、尿液短黄、舌苔黄腻、脉濡缓等里有湿热之征。湿热结合如油入面,很难迅速解除,故病势绵缠。湿热之邪留恋气分,郁蒸肌肤,汗出不透,迎风复回。吴鞠通谓:“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或湿热蟠踞中焦,湿热交蒸,甚则弥漫三焦,失于清化分解。邪无出路,都可从皮肤外泄而发生白(?)。因此湿温病易发白(?),白(?)也是湿温病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湿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中气盛衰密切相关,温病大家薛生白提出"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即表明中气在湿温病的发生与转变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中气的偏盛偏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否及湿热病邪的偏重。本文将从中气与中焦脾胃的联系为切入点探讨中气与湿温发生发展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论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第九条则承上条且又对其加以补充,重点论述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了不同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并对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不同性质的温病之治疗原则分别进行了高度概括,最后还指出了温病与杂病治疗的不同.他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邪?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真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相似文献   

18.
对《温病条辨》温法适用病证及组方用药进行整理,总结吴鞠通临证运用温法可分为辛温、苦温、甘温三类。其中辛温法主要用于太阴风温初起见表寒证、暑温诸证、湿温病其在上焦证、湿温病其在中焦证、凉燥伤肺卫证;甘温法治疗中焦、下焦疟、霍乱、痢之虚寒病证,温病后期瘥后调理,下焦寒湿而见下血、便血等;苦温法佐以辛温之品可用于寒湿袭表证或寒湿困脾证,佐以淡渗之品可用于湿蕴中焦、小便不利之黄疸。《温病条辨》确立了以三焦为纲、九种病名为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辨证体系,其温法应用的证治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温病证治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病"禁润"一说,认为湿温初起"润之则病深不解"。据此后人在湿温及湿热病论治时,多畏阴柔滋润之药会导致病邪入里而难治,对滋阴药的使用与否往往存在争议。临证中湿热、湿温兼见阴伤者并不罕见,故据多位名医之论述并结合笔者临证观察与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热、湿温并非禁用滋阴药,且合理使用滋阴药有助于除湿热,并对湿热病证兼夹"阴虚"之机理进行论述,探讨了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单兆伟从脾湿,胃热辨治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强 《河南中医》1999,19(1):36-36
单兆伟老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笔者有幸随单师临诊,获益匪浅。单师认为,脾病多湿、胃病多热,故脾胃病常从脾湿和胃热辨治,现就其治疗及用药特点,简要介绍如下。1脾湿与胃热的辨证要点单师在辨脾湿和胃热方面,主张从辨舌象、辨口渴和辨脉象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