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各时段的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0名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测量当天血糖谱,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前0.5h和午餐后2h血糖、晚餐前0.5h和晚餐后2h血糖、晚10时和次日凌晨3时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计算空腹和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71%的患者出现夜间非杓型血压。餐后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60.54±29.33)mmol·h/L与杓型血压组(39.72±33.14)mmol·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而空腹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54.61±46.32)mmol·h/L与杓型血压组(53.11±44.10)mmol·h/L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非杓型血压组(8.81±1.70)%与杓型血压组(8.70±1.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0.20,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可能影响其血压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2.
阿卡波糖对餐后高血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阿卡波糖对餐后高血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高血糖患者58例,分为常规组26例和治疗组32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TC、TG、LDL-C、HDL-C、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2 h胰岛素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体重指数、2 h血糖、2 h胰岛素、HbA1c、vWF明显降低,EDD明显增大(P0.05,P0.01);与常规组比较,治疗组患者2 h血糖、2 h胰岛素、HbA1c、hs CRP、vWF明显降低,EDD增大更明显(P0.05,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DD与2 h血糖、2 h胰岛素、HbA1c、hs-CRP呈负相关。结论阿卡波糖可能通过降低餐后高血糖,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使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顽固性高血压与高血糖关系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该院从2016年3—11月收治糖尿病患者合并顽固性高血压(均为原发性)且血糖较高(空腹≥10 mmol/L;三餐后2 h≥11.1 mmol/L,且平均≥15 mmol/L)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RB)、利尿剂、CCB类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治疗组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RB)控制血压基础上调整加大降糖药物剂量(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均≥160/90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压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顽固性高血压与高血糖密切相关,在应用降压药物基础上控制血糖,使顽固性血压得以改善,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胰岛素、血脂、血压水平及降血压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血脂、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餐后2h胰岛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均显著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显著上升;观察组患者的FPG、2hPG、餐后2h胰岛素、TC、TG、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降血压治疗总有效率(97. 06%)显著高于对照组(85. 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二甲双胍与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治疗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压、血糖、血脂以及餐后2h胰岛素水平,提高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9例无糖尿病病史的住院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376例)与非高血压组(32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P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在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中通心络胶囊与非洛地平缓释片的有效性。方法将84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常规组(42例,常规疗法+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组(42例,常规组方案+通心络胶囊)。对比治疗后血压、血糖指标,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疗效检验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联合通心络胶囊和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能够显著控制血压和血糖指标,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富马酸比索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79例血糖控制良好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75mg/d,n=38)和比索洛尔组(5.0mg/d,n=41),半量治疗4周后能耐受者增加至目标剂量,随访4周。分别于研究开始、治疗8周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血压等指标。结果治疗8周后比索洛尔组和卡托普利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血压等指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中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试验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该院2016年1—10月门诊产检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观察组)和90名正常孕妇(对照组)均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试验检查,比较观察组不同期别孕妇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试验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1级和A2级孕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1 h和2 h血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产妇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低龄产妇组(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试验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产比索洛尔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国产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血压的影响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糖耐量和血压等的变化。结果共有92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比索洛尔组47例,卡托普利组45例。治疗前和经12周治疗后两组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比索洛尔作为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无明显不良影响,同时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耐量的影响。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低减的患者给予苯那普利降压治疗6个月,分别测量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血胰岛素、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OGTT2 h血糖和空腹血胰岛素显著降低(P<0.05),ISI升高(P<0.01)。结论 苯那普利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糖耐量低减。  相似文献   

11.
餐后高血糖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餐后高血糖患者的血管肉皮功能,探讨餐后高血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6例,采集静脉血测TC、TG、LDL-C、HDL-C、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测餐后2 h血糖(2 h PG)及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将其结果分为空腹高血糖组(空腹高血糖惠者21例)及餐后高血糖组(餐后高血糖患者25例),同期选择血糖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um-dependent dilation,EDD)。结果餐后高血糖组和空腹高血糖组患者肱动脉EDD、TC、LDL-C、HDL-C、空腹血糖、2 h PG、2 h INS、HbAlc、hs-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餐后高血糖组患者肱动脉EDD较空腹高血糖组明显降低[(3.58±1.04)%vs(4.86±0.92)%.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DD与2 h PG、HbAlc、TC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77、-0.61、-0.57,P<0.01)。结论餐后高血糖较空腹高血糖对血管内皮功能危害更大.加强餐后高血糖的控制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将297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血压组56例,非杓型组58例,超杓型组46例,反杓型组37例,进行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尿微量白蛋白(U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 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等检测,分析其与血压节律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反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UAlb、hs-CRP与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HOMA-IR、ISI非常显著相关(r分别为2.306、1.594,P<0.01),与UAlb、hs-CRP显著相关(r分别为1.005、0.676,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HOMA-IR、ISI、U Alb、hs-CRP密切相关,改善IR及炎症反应、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在早期糖耐量受损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早期糖耐量受损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健康检查的8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检测、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糖检测结果、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结果进行组间对比。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血糖值,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C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可为早期糖耐量受损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用于评估早期糖耐量受损患者的疾病发生和发展情况,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内分泌科2018年3月—2019年9月收治的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奇偶数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指标、血压达标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实施行政护理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与血压,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干预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该院收治的26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130例)和饮食组(13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饮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饮食护理,并比较不同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血压水平以及不良心理情绪。结果饮食组患者血压和血糖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饮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以及Zung焦虑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组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以及S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护理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护理效果良好,不仅能维持患者血糖和血压平稳,同时还能改善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6.
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5月~2007年11月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720例,分为糖尿病组(208例)、糖耐量减低组(96例)、空腹血糖受损组(30例)和非糖代谢异常组(386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血糖、血胆固醇、三酸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观察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体质量指数BMI及吸烟)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1.4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受损组双支病变率分别为38%、27%、和30%,与非糖代谢异常组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支病变率分别为43%、40%、和37%,与非糖代谢异常组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受损组与糖尿病组相比,3支病变率、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胰岛素、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糖调节受损与2型糖尿病有类似血管损害,糖耐量试验对及时发现血糖异常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女性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女性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和研究组采用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尿蛋白量、Scr及BUN水平等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女性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疗效较为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糖负荷后2h血糖(2hPG)水平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减低(1GT)和新发现2型糖尿糖(T2DM)三组.对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糖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T组24h舒张压(24h DBP)、夜间舒张压(nDBP)和24h舒张压负荷低于NGT和T2DM组(P<005).T2DM组非勺型血压和夜间高血压发生率高,与N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组胰岛素低抗指数(IRI)、体质指数(BMI)显著高于NGT和IGT组(P<005).Logistic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显著相关,非勺型血压与胰岛素抵抗(IR)显著相关.结论IGT患者的DBP降低,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水平相关.T2DM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IR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对糖尿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选取重度糖尿病患者32例作为治疗组,另外选取32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抽取三组人员的空腹以及餐后2 h的静脉血,对比分析两组人员的空腹状态下以及餐后2 h的血清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8.93±2.59)mmol/L,餐后2 h血糖(13.54±2.68)mmol/L,空腹血清C肽(1.49±0.41)μg/L,餐后2 h血清C肽(4.65±0.91)μg/L,糖化血红蛋白(9.16±2.58)%;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12.51±2.24)mmol/L,餐后2 h血糖(19.64±4.72)mmol/L,空腹血清C肽(0.86±0.23)μg/L,餐后2 h血清C肽(1.64±0.35)μg/L,糖化血红蛋白(12.13±2.31)%;实验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餐后2 h血清C肽呈正相关性。治疗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明显低于对照组人员,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餐后2 h血清C肽呈负相关性。结论联合应用血清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可以有效诊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疗效。方法取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老年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前者以氨氯地平治疗,后者以缬沙坦治疗,8周后复查,对比相关指标水平、血压与血糖代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白昼与夜间SBP、DBP水平、FPG水平、2h PG水平低于治疗前,NO水平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夜间SBP、夜间DBP与NO水平低于观察组,FPG、2h PG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整体达标率难以让人满意,更适用于血压轻度升高者;缬沙坦具有一定的血糖调节效果,可能与其药理学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