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实性肿块型肺隔离症的CT表现特点、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方法对外院误诊为肺肿瘤后经来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肺隔离症的临床和CT资料、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例中,女性5例,男性4例,中位年龄46岁。CT显示病变位于左肺下叶6例,位于右肺下叶3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5例,反复咯血3例,腰痛1例。均为叶内型。我院对病变行CT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清晰的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肺隔离症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初诊误诊率较高,CT增强扫描及MPR、MIP对鉴别肺隔离症有重要价值。对临床高度可疑或确诊为肺内型PS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体会,提高对肺隔离症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3例叶内型肺隔离症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病变位于左肺下叶17例,位于右肺下叶6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15例,反复咯血4例,反复肺部感染3例,腰痛1例。病灶呈囊性5例,实性15例,囊实性3例。23例均为叶内型。其中20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主要诊断方法为增强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强化特点,异常供血动脉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叶内型肺隔离症较易误诊,CT增强扫描及MPR、MIP能清晰的显示肺隔离症的病变特征,为首选检查方法。手术切除是本病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老年人肺隔离症(PS)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例PS病人的临床和CT资料、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病人中女6例,男4例,平均年龄(63. 8±2. 7)岁。CT显示病变位于左肺下叶7例,右肺下叶3例。病人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6例,反复咯血3例,腰痛1例。均为叶内型。所有病人均行胸部CT增强扫描,8例病人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清晰显示出异常供血动脉及其来源。10例均行手术治疗,恢复良好。结论老年人PS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初诊误诊率较高,CT增强扫描及MPR、MIP对鉴别PS有重要价值。老年人叶内型PS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成人肺隔离症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手术病理活检证实的16例18岁以上成人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6例肺隔离症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4例,中位年龄38.5岁;咳嗽(9例)是最常见的症状.CT显示病灶位于左肺下叶9例,8例表现为肺囊肿样改变和(或)多发囊状支气管扩张,其次为肺内及其他组织器官软组织密度肿块影(7例);1例肺部增强CT显示异常的体循环供血动脉.初诊时仅2例诊断为肺隔离症,余误诊为肺囊肿样改变伴支气管扩张6例,肿瘤6例.16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证实13例为叶内型肺隔离症,3例为叶外型肺隔离症,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肺组织发育不良及慢性炎症性改变.结论 肺隔离症以异常动脉供血和肺组织发育不良为特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初诊误诊率较高,增强CT可作为成人疑似病例(尤其是左肺下叶出现囊状或肿块状病灶的中青年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在13例经病理证实肺隔离症患者中,经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结合最大强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13例肺隔离症患者中,9例病灶位于左下叶,4例病灶位于右下叶,11例为叶内型,2例为叶外型,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CT平扫表现为肿块形8例,不规则形5例。血管成像重组技术中13例均清晰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并结合重组技术能提高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爱梅 《临床肺科杂志》2013,(12):2325-2326
目的 提高对肺隔离症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近2年确诊的2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隔离症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容易误诊误治.结论 肺隔离症临床少见,易误诊,胸部增强CT扫描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为首选诊断方法,最佳治疗方法是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肺隔离症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我院确诊的3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隔离症大多数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所有病例均确诊,主要诊断手段为胸片、CT及CT三维重建技术。1例成功行肺叶切除,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肺隔离症术前极易误诊,诊断方法主要为X线、CT及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手术是本症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8月—2013年10月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6例,均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CT扫描机,扫描完成将图像重建后,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清晰显示病灶与异常血管关系。结果 6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异常体动脉供血在血管重建成像后处理图像中均清晰显示其供血动脉的起源与行程及引流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肺内病变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肺隔离症的准确诊断及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肺隔离症27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的临床特点,提高肺隔离症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7例经病理证实为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7例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1~65岁,平均34岁.病程1个月至20年.主要症状为反复咳嗽、咳痰、低热、咯血、胸闷及胸痛.4例无任何症状.27例肺隔离症患者中叶内型22例,叶外型5例,叶内型常有咳嗽、咳痰、发热、咯血等症状,叶外型多无症状.术前确诊或拟诊20例,主要诊断手段为x线胸片、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血管造影(CT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选择性动脉造影.本组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顺利,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肺隔离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本病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但为有创检查.CT增强、CTA和MRA等非侵袭性血管成像技术已成为选择性动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手术为最佳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肺隔离症属少见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叶内型多于叶外型,病变部位多位于左侧,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及心悸、气促等。增强CT+三维重建、MRI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金标准;手术切除是目前肺隔离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天津市海河医院收治的9例确诊或拟诊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旨在探讨肺隔离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侧肺叶切除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对同侧余肺再次手术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与一次性完成全肺切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40年来各种原因以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时期全肺切除的患者36例(距第一次肺手术时间1~420个月)。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同侧余肺切除,手术后病理检查为余肺结核(31%,11/36),余肺癌(31%,11/36),余肺支气管扩张症(8%,3/36),多发性肺囊肿(8%,3/36),余肺感染、脓肿、坏死等(22%,8/36)。余肺切除后主要并发症有手术后胸腔感染(22%,8/36),支气管胸膜瘘(14%,5/36),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并导致围手术期死亡(8%,3/36,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恶性心律失常各1例)。结论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的主要手术适应证是:①肺结核、肺癌复发;②支气管扩张症残留症状;③治疗肺叶切除术后余肺严重并发症。手术中出血较一般全肺切除多,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胸腔内感染、支气管胸膜瘘及循环系统并发症。严格手术指征、了解第一次肺手术的全过程、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中出血、严谨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余肺切除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如果手术适应证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其临床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无典型临床表现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临床首次诊断未确诊为阑尾炎,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阑尾炎者19例,回顾性分析比较螺旋CT轴扫和MPR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单纯采用螺旋CT轴扫法图像分析,诊断符合率84.2%,8例表现为阑尾增粗、壁增厚并有明显强化,其中4例阑尾内见结石;盲肠和(或)周围炎10例;右下腹局限性脓肿5例,其中2例伴有斑点状钙化.误诊为回盲部及升结肠肿瘤2例,盆腔炎1例,误诊率15.8%.采用螺旋CT MPR图像分析,诊断符合率94.7%,误诊为回盲部及升结肠肿瘤1例,误诊率5.3%.结论: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的阑尾炎临床诊断困难,易误诊,螺旋CT MPR方法简单,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部位及其周围情况,有利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符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易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所见,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避免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肺瘤医院术前经CT检查诊断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肺结核球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33例患者33处病灶均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病灶直径为0.9~5.7 cm,平均(3.04±0.15)cm。发生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25例;病灶内部发生空洞7例(21.2%,7/33),钙化10例(30.3%,10/33);病变边缘多发小毛刺8例(24.2%,8/33),长索条影10例(30.3%,10/33);同一肺野内可见卫星灶8例(24.2%,8/33),其他肺野可见钙化及粒状影4例(12.1%,4/33);胸腔积液1例(3.0%,1/33)。病变CT增强扫描表现:2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不均匀强化占35.7%(10/28),蜂窝状强化占32.1%(9/28);28例中1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强化部分CT值较平扫增加值为7~58 HU,平均(24.1±1.8)HU。 结论 肺结核球CT及临床表现多样,蜂窝状强化、长索条影、卫星病灶有助于判断,同时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才能降低不典型肺结核球的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炎性假瘤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肺炎性假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9:1.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占71.8%.临床无症状表现者占20.5%,有症状表现者占79.5%,以常见呼吸道症状为主与其他肺部疾病症状相似,无特异性.X片及CT片影象表现缺乏特异性,但增强CT为环形强化.术前确诊率低,本组资料术前确诊18例(23.1%),术前误诊60例(76.9%),其中肺癌45例,肺良性肿瘤6例,肺结核球5例,肺囊肿4例.本组71例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良好.结论 肺炎性假瘤内科治疗效果不佳,首选外科治疗.有7例内科治疗症状有好转,病灶变化不明显,拒绝手术出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0例IHPCC患者,均行螺旋CT和MRI平扫、增强和延迟扫描检查,比较影像学检查诊断的正确率。结果影像学上病灶为1.3 cm×2.0 cm~7.3 cm×9.0 cm (平均4.6 cm×6.4 cm);位于肝左叶58例,肝右叶22例;呈肿块型46例(57.50%)、浸润狭窄型17例(21.25%)、腔内生长型10例(12.50%)、肿块不明确7例(8.75%);CT平扫病灶呈略低密度,增强扫描时病灶分别呈轻中度的边缘强化50例、中央轻度条状或片状强化12例和无强化18例,延迟扫描时呈不均匀性片状或分隔状强化47例、均匀强化5例和无强化28例;MRI平扫较CT显示病灶更为清晰,延迟后73例病灶逐渐强化;MRI诊断正确率为91.3%,CT诊断正确率为8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延迟扫描可提高螺旋CT和MRI诊断IHPCC的准确性,诊断IHPCC时可优先考虑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识别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 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156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肺癌病灶与肺结核病灶的关系、确诊时间、病理类型、确诊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以痰中带血为其常见的临床特征,CT影像以双肺上叶结节多见,部分病灶呈团块样病变;肺结核与肺癌病灶在同侧同叶19例(12.2%,19/156),病灶肺叶不同侧72例(46.2%,72/156),病灶肺叶部分重叠65例(41.7%,65/156);已知有肺结核病史后诊断肺癌者67例(42.9%,67/156),已知有肺癌病史后诊断肺结核者6例(3.8%,6/156),2种病同时诊断者83例(53.2%,83/156),平均确诊时间从11.4个月到12.5年不等;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均通过痰查癌细胞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找癌细胞获得明确诊断。 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影像特征,应及早明确诊断,对2种病进行早期同时治疗,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胸部CT平扫在临床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110例肺栓塞(PE)CT平扫的患者,依据肺部梗塞面积的大小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影像学分类:大面积和次大面积共70例,非大面积40例。结果研究组的CT征象中,无梗死性肺部炎症病变的改变清楚,对于那些经典的楔形影、马赛克征等的影象学征象却表现不明。大面积和次大面积的肺栓塞与非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CT表观征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梗塞和非梗塞的病理变化在临床CT征象上表现相似,两者比较无特异性CT征象,两者容易误诊,甚至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片结合cT诊断37例下肺结核的价值。方法分析37例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和cT扫描检查,分析临床表现特点和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胸片诊断准确率70.27%(26例),其中14例密度不均的斑片状或小片状影,7例边缘模糊的大斑片致密影,5例空洞型,四周点片状、条索状影。cT扫描诊断准确率91.89%(34)例,精确显示空洞、卫星病灶、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胸片结合cT诊断准确率97.30%(36例)。结论下肺结核胸片、cT扫描各有其影像学特点,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