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AI的致病原因、临床特点、CT征象、GCS评分与预后关系。结果32例DAI患者痊愈10例,轻残11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结论DAI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GCS评分对判断DAI患者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18例DAI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按GOS评分结果良好3例,中残3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33.3%.结论 DAI是颅脑损伤中的严重类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CT/MRI等影像学技术.但DAI的临床表现与体征和影像学资料多不相符.综合治疗措施尤其是高压氧的足量、足疗程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改变及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病理改变、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尸解病人的病理学改变及6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头CT改变、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尸解组:胼胝体和/或脑干肉眼观挫伤、出血4例,胼胝体和脑干无肉眼观病变1例,5例均有弥漫性脑肿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临床组:GCS评分3~4分病人9例,5~8分37例,9~12分12例,13~14分3例。入院后均予保守治疗,12例高颅压型病人在保守治疗中病情恶化,复查头CT,1例脑肿胀明显,中线结构移位,行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其中死亡2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9例,轻残12例,治愈9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在临床中是一类较常见的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较高,常与其它脑损伤并存,预后较差。其预后主要与病人年龄、GCS评分、入院时是否有瞳孔改变及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MR对脑弥漫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DAI 32例,患者均做了CT检查,其中22行CT及MR检查.结果 32例中共发现237个病灶,其中胼胝体12个,脑干3个,基底节区8个,大脑白质211个,小脑半球3个.85.2%病灶为非出血性病灶,T1W低信号,T2W高信号.损伤部位与患者临床预后、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为DAI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72例DAI早期CT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64例,呈斑点状,直径多小于20 mm,主要位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蛛网膜和/或脑室出血56例;合并硬膜外血肿29例,颅底骨折33例.结论 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及CT资料.结果:54例DAI早期CT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45例,呈斑片状,直径多小于20 mm,主要位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蛛网膜和/或脑室出血38例;合并硬膜外/或下血肿19例,颅底骨折21例.结论: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轴索损伤(DAI)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探讨MRI对DAI的诊断治疗、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按病灶累及部位分组,分析病灶部位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50例DAI患者中共发现129个病灶;大脑白质93个,基底节区6个,胼胝体11个,小脑5个,桥脑7个,延髓3个,大脑脚4个。27例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23例未累及脑中线。治愈16例,好转21例,植物状态7例,死亡6例。GCS记分13~15分3例,9~12分10例,≤8分37例。结论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预后差且GCS记分较低。综合分析DAI的临床资料和MRI征象,MRI是诊断DAI重要的检查方法,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胡凌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3):114-116
目的回顾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影像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34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GOS标准:恢复良好16例(47.06%)中残9例(26.47%)重残或植物生存4例(11.76%)死亡5例(14.71%)。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检查,GCS评分、瞳孔变化、出血灶分布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早期正确诊断和有效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5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资料,GCS评分,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结果 交通事故伤41例,占70.69%,颅内压增高24例,占41.21%,高分辨螺旋CT/MRI发现出血灶47例,占81%,死亡28例,占48.28%。结论 车祸伤致DAI率高,DAI伤后即刻昏迷且意识障碍重、时间长,颅内压增高不明显,死亡率高,CT/MRI检查有助于DAI的临床诊断。早期诊断,采取综合措施系统治疗,是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轴索损伤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分析48例DA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按GOS评分结果,治愈18例,中残12例,重残或植物生存10例,死亡8例。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采用高压氧及早期应用大剂量纳络酮等综合治疗,是提高DAI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5 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资料 ,GCS评分 ,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结果 交通事故伤 41例 ,占 70 6 9%,颅内压增高 2 4例 ,占 41 2 1%,高分辨螺旋CT/MRI发现出血灶 47例 ,占 81%,死亡 2 8例 ,占 48 2 8%。结论 车祸伤致DAI率高 ,DAI伤后即刻昏迷且意识障碍重、时间长 ,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死亡率高 ,CT/MRI检查有助于DAI的临床诊断。早期诊断 ,采取综合措施系统治疗 ,是提高生存质量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是头部加速运动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损伤 [1 ] 。在脑外伤中 ,DAI较常见 ,死亡率、致残率高 ,预后差 ,以往 DAI的诊断是尸检的病理诊断 ,近来由于 CT和MRI广泛应用 ,使临床诊断成为可能。由于交通事故发生率上升 ,对 DAI的临床诊断水平提高 ,DAI确诊率也随之增高 ,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提高 ,因此对 DAI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重视。 1997年 2月至 2 0 0 0年 3月我院收治了经临床诊断为 DAI 78例病人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 5 7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3~ 70岁 ,平均40岁 ,多…  相似文献   

13.
<正>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临床症状重、病死率高、预后差,同时又缺乏特异性体征,儿童DAI病情发展较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CT扫描可直接发现灶状出血及颅骨骨折,难以直接发现非出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5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出院时15例(30%)基本恢复正常,29例(58%)遗留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死亡6例(12%)。结论临床诊断更依赖于影像学证据,联合应用CT及MRI序列有利于早期诊断,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刘旭升  玄贞爱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8):2741-2742
目的:探讨CT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临床证实为DM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CT表现:(1)脑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及其周围、脑干、基底节区多发或单发小出血灶;(2)弥漫性脑灰白质密度减低、界线不清,双侧脑室和脑池受压、变窄或小;(3)合并硬膜下血肿、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骨折等.临床表现为深昏迷,GCS评分≤6~7分,生命指征紊乱,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结论:DAI的CT征象对于临床早期确诊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永胜 《河北医药》2010,32(2):142-14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治疗6个月后GOS评分为良好23例(17.96%)、中残23例(17.96%)、重残25例(19.53%)、植物生存11例(8.59%)、死亡46例(35.93%)。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死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11名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积极合理的治疗能提高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临床诊断,以及综合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DAI病人的致病原因、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56例DAI伤者中预后良好26例,植物状态10例,死亡20例.结论 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综合早期诊治Ⅱ型、Ⅲ型患者是临床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方法 对43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车祸伤是导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伤后出现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 临床检查结合CT影像特征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严圣 《北方药学》2012,9(4):53-54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的检查结果,评价CT与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经临床确证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与CT结果相比有明显的优势,MRI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检查(P〈0.01),16例患者CT检查显示DAI损伤表现,阳性率为34.04%,MRI显示DAI损伤表现的有43例,阳性率为91.49%。结论:CT及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MRI比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是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T、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与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年来临床确诊的1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及CT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3d内接受CT与MRI检查,MRI采用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CT采用常规程序扫描。结果DAI在CT影像上可见弥漫性脑肿胀,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其中3例患者CT表现正常;MRI检查10例患者均表现异常,可见弥漫性脑肿胀,单发或多发的脑白质小灶性损伤,多数病灶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病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患者。10例患者中,MRI共检出42个病灶,CT仅检出15个病灶。MRI对脑内非出血性病灶及脑干、胼胝体病灶的敏感性优于CT。结论CT及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RI是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