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脑出血组及对照组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明确微出血是否为脑出血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4月住院的305例急性脑出血(脑出血组)以及与之在一般资料方面相匹配的415例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脑微出血的临床及磁共振影像研究.结果 对照组脑微出血发生率16.6%,脑出血组脑微出血发生率44.6%,脑出血组发生微出血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脑出血不同部位之间的脑微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高,对其进行二级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蒙云  陆少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3754-3755
目的通过探讨脑出血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影响脑出血继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脑出血继发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继发性出血发生高峰在24 h内占总数的70.0%,出血部位主要在基底节区及丘脑70.0%,脑叶12例(24.0%),其影响因素与基础疾病、出血部位、血肿形态等有关,特别是血压控制水平,继发性出血患者死亡率高。结论及时诊断及治疗,严格控制血压水平,是防止脑出血继发性出血患者病情加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患者的ECG及心肌酶学的变化、卒中的类型及病变部位与CCS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卒中时CCS的发生率为45.7%;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CSS的发生率最高48.9%,其次蛛网膜下腔出血为44.9%,脑梗死CCS的发生率为28.7%,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时CCS的发生率与脑梗死时CCS的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疾病发生的部位越近大脑中线,CCS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脑心综合征的发生与急性脑卒中的类型、发病的部位密切相关;早诊治可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130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发生与脑出血部位、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脑出血量的关系。方法连续性收集2007年10月至2010年5月期间入住我科的脑出血患者,据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脑室以及出血量将患者分成不同组别,比较组间应激性溃疡发生有无差别。结果共纳入脑出血患者130例,其中应激性溃疡31例,溃疡发生率为23.8%。分析显示,各不同出血部位间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差别;血肿破入脑室与未破入脑室相比,大量脑出血与小量脑出血相比,溃疡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血肿破入脑室及大量脑出血量是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采取积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好发部位及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24例,于发病后24h内、24h~7d、8~14d进行动态头颅CT观察,并结合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出血继续出血35例,发生率为28.2%,多发生于24h内。继续出血与病后持续高血压、血肿形态、出血部位、长期饮酒、肝病史及抗凝治疗有关。结论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病情加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发癫痫的发病率、发作机制、发作类型、出血部位、血肿体积及发作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1例脑出血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后癫痫患者的发病率10.42%。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为主,以脑叶出血后癫痫发生率高,血肿体积越大,癫痫发生率越高。结论颅内大量出血、脑叶出血易致癫痫发作。晚期发作需系统规则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与预后关系。方法对134例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动态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首次CT检查时间、血肿部位、血肿量及病程中的血压变化、发病前是否伴有糖尿病史和癫痫发作史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4例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有继续出血42例,发生率31.3%,其中27例(64.3%)发生于发病后24 h以内,10例(23.8%)发生于24~72 h,3例(7.1%)发生于72~168 h,2例(4.7%)发生于168 h以后;血肿量21~30 ml者继续出血的发生率最高,脑叶血肿及血肿破入脑室者易继续出血;病程中有持续性高血压、癫痫发作及发病前有糖尿病史者继续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结论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1/3有继续出血发生;首次CT检查时间在24 h内,尤其是血肿量为21~30 ml和脑叶出血者,继续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病程中有持续性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史及癫痫发作史与继续出血密切相关。有继续出血及有相关并发症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的早期再出血的部位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自发性脑出血的早期再出血的特征、部位、预后与临床资料。结果 314例自发性脑出血早期再出血患者按出血部位及发病至接受脑出血的治疗,临床验证,早期出血基底节区占34.39%,非基底节65.61%。其基底节区早期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各非基底节区(P<0.05)。引起颅内压、血压升高因素,至早期再出血发生率为66.88%,早期再出血无引起颅内压、血压升高因素,发生率为33.12%,分析表明,前者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的早期再出血,应尽快作CT/TCD等影像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早期预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因素及早期治疗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涤 《河北医药》2010,32(2):169-170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预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52例脑出血患者分析、探讨继续出血的原因及早期治疗干预。结果252例脑出敌国患者中有70例发生继续出血,非继续出血182例,再出血率27.8%,死亡15例,病死率21.4%。结论早期充分认识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治疗干预,是降低脑出血继续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机理和治疗原则。方法174例脑出血病人中选择34例并发消化道出血病例,对消化道出血发生的时间、部位和出血量进行研究。结果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平均为脑出血后5.4天。4例少量出血;28例中等量出血;2例大量出血。临床采用常规止血、降血压、降颅压、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9.5%,死亡率为67.6%。结论消化道出血与原发脑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有关。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受损是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消化道出血。其死亡率与脑出血相关而与消化道出血不相关。临床应有效治疗脑出血,应用H_2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2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h内、24h内、一周内、2周内作CT动态观察。结果:本组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6.7%,继续出血发生率在24h内为65.0%。不规则血肿(45.7%)及丘脑出血(40%)多出现血肿扩大;24h内应用甘露醇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15例(23.8%),明显高于未用组5例(8.8%)(P<0.01)。长途搬动血肿扩大者18例(31.0%)明显高于拒搬动组2例,(3.2%)(P<0.01)。结论: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多发生在24h内;早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血肿部位、形态、早期不适当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及不适当的搬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与分析脑微出血(CMBs)部位与脑出血可能位置。方法通过磁共振梯度回波加权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并了解其CMBs的数目及分布,并随访其随后发生脑出血的患者,通过头颅CT了解其出血部位的情况。结果CMBs发生部位就是脑出血在大脑中可能出血的位置。结论脑微出血部位与脑出血可能位置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但脑微出血能够预测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颅内出血(ICH)占卒中的10%~15%,30 d的病死率为35%~52%,且半数的死亡患者发生在发病的前2天。一项涉及1 041例ICH患者的研究表明,50%为深部出血,35%为脑叶出血,10%为小脑出血,6%的出血患者发生在脑干。依据出血部位ICH 1年时病死率:51%为深部出血,57%为脑叶出血,42%为小脑出血,脑干出血为65%。本文就ICH的病因、治疗现状、治疗进展及展望予以综述。1 ICH的病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 ,降低其发生率。方法 分析 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原因 ,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  42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人 ,发生再出血 6例 ,发生率 14 3% ,偏瘫、失语 2例 ,植物生存 1例 ,死亡 2例。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护理重点是积极预防 ,早期发现 ,及时治疗 ,对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异常心电图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20例脑出血急性期的心电图资料,并将脑出血量、病变部位、血清钾浓度与心电图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心电图检查不正常108例,占90.0%.异常心电图以窦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及ST-T改变表现较多.出血量<5 ml者心电图异常占62.5%,出血量6~10 ml者占77.8%,出血量≥10 ml者占94.7%.脑干及脑室出血者心电图异常均占100.0%,基底核出血者占94.3%,丘脑出血者占85.7%,脑叶出血者占60.0%,小脑出血者占75.0%.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异常心电图与脑出血量及中线结构偏移程度有关,而不能仅用脑出血部位解释.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已成为老年人原发性非外伤性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临床特点是:多发生于55岁以上,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出血部位与血管淀粉样物质沉积的分布有关,最常见的部位是皮质下或皮质下脑叶等浅表区域;血肿量大且呈分叶状、不规则状;易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出血呈多发性、复发性。该例患者临床表现典型,诊断明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头颅CT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2脑出血患者,分析其CT检查结果,分别对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22例患者中基底节区脑出血最多,为60例(49.2%),丘脑出血36例(29.5%),脑叶出血13例(10.7%),小脑出血6例(4.9%),脑干出血7例(5.7%),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死亡16例(26.7%),丘脑出血死亡7例(19.4%),脑叶出血死亡5例(38.4%),小脑出血死亡2例(33.3%),脑干出血死亡5例(71.4%),脑干出血死亡比例最高(P50ml18例,死亡17例,死亡率最高,为94.4%。结论 CT检查方便、迅速,是检测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段,而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系统是判断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与消化道出血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龙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75-2776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与上消化出血的关系。方法:对急性脑管病性质、病变部位及脑出血量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以及上消化道出血与意识障碍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率为10.3%。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6.7%,缺血性脑血管病6.1%。意识障碍与上消化道出血关系密切,随着意识障碍程度加深,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升高。出血量越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结论: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大量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高于小量脑出血者。合并意识障碍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率高,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脑血管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中线结构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26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按出血部位分为两组:脑中线结构出血组(Ⅰ组)和非中线结构出血组(Ⅱ组)。对两组患者病死率、严重脑损害情况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中线结构出血患者病死率、脑损害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非中线结构出血患者(P〈0.01)。结论对脑中线结构出血患者应密切观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通过手术治疗的15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结果 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再出血者15例,高血压脑出血发生术后再出血12.7%,再出血与手术时机掌握、手术操作过程、术后血压控制、合理用药等因素有关。再次血肿清除15例,再出血患者死亡5例,昏迷4例,神志转清醒6例。结论加强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风险的认识,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措施,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