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的护理。方法对2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制订饮水计划,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制订个性化间歇性导尿方案。结果通过间歇性导尿,患者膀胱功能明显改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且残余尿量降至100 mL以下。结论间歇性导尿是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膀胱护理最安全的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术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间歇导尿治疗,治疗组采取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结果两组均能减少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配合间歇导尿对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尽早实施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可减少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残余尿量,促进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恢复.我科自2005年开始对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间歇清洁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康复训练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67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的导尿,手法的训练,局部中频电疗,针刺疗法等康复训练。结果61例患者经康复训练后能自行排尿,残余尿量60~100ml,6例患者未能自行排尿,仍需实施间歇性导尿。有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经膀胱冲洗或细菌培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应用后,3—5d后症状消失。结论康复训练可促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86例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并在实施后第15d、30 d、120d对导尿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 泌尿结石、尿道损伤出血、尿道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泌尿系感染在间歇性导尿前与导尿后第15d、30 d、12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随着导尿时间的增加,泌尿结石、尿道损伤出血、尿道疼痛的发生率增加;护理人员应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指导患者配合排尿意识训练、腹肌、膀胱逼尿肌、盆底肌肉群训练,科学配合饮水计划,提高依从性,促进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尽量缩短间歇性导尿的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间歇性导尿术能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实用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膀胱功能训练联用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3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传统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的43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联合采取电针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P <0.05),每天平均排尿次数以及每天平均尿失禁次数明显减少(P <0.05),且观察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的膀胱排尿压力、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最大尿流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的膀胱排尿压力、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联用电针可以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情况和尿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频脉冲电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 3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能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从而减少尿路感染与防止肾功能损害,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30例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实施间歇性导尿,而对照组在患者每次间歇性导尿之前先予以膀胱扫描仪进行膀胱容量测定,若尿量<300 m L暂不予以间歇性导尿,适当推迟导尿时机,若尿量>300 m L立即给予间歇性导尿,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在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尿路感染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导尿,减轻因频繁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柔性护理管理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结合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间歇导尿的特点,探讨护士与病人均予人性化管理,在间歇导尿中实施柔性管理的效果。结果结论:提高了护士的健康宣教能力及工作满意度,提高了病人的综合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综合膀胱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及训练后15、30、60d的存留尿管、问断清洁导尿、自行排尿、尿路感染的效果。结果42例患者经过综合膀胱功能训练60d,自行排尿34例(81.O%),间断清洁导尿7例(16.7%),滴漏尿1例(2.4%);尿路感染率:训练15d为33.3%(14例),30d为19.0%(8例),60d为11.9%(5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的趋势是存留尿管〉间断清洁导尿〉自行排尿。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对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及早拔出尿管、控制尿路感染、提高生存质量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定间歇导尿的时间和频次,观察组通过简易膀胱测压技术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初次排尿时间、结束间歇导尿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P<0.01);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可使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提前、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董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59-66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的间歇性清洁导尿的护理方法,从而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8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的护理方法,并进行回顾性地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100mL,12例残余尿量<30mL;63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5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及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效果可靠,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间歇性导尿术在治疗远期脊髓损伤患者无症状细菌尿中的作用。方法40例唐山地震脊髓损伤无症状细菌尿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术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行中段尿细菌培养和尿常规检查。结果间歇性导尿术治疗后无症状细菌尿发生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100%比35%,x2=38.52,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术能够降低远期脊髓损伤患者无症状细菌尿的发生率,可避免尿路感染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 50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一般药物治疗及留置尿管导尿;而观察组行常规一般药物治疗及早期行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普通针刺、膀胱康复、心理康复等。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膀胱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够使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同时减少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神经源性膀胱( neurogenic bladder, NB)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受损,其中以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由于长期尿潴留,易造成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损害。神经源性膀胱是临床康复的难题。我们采用间歇导尿法处理尿潴留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以及心理护理,膀胱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膀胱功能训练。结果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增强了患者尿动力功能,减少了尿路感染机会,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相似文献   

17.
胡琼丹  汪澄 《安徽医药》2017,21(12):2314-2317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对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降低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卒中合并尿潴留患者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保留导尿;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及生活质量(QOL).结果 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得到明显改善,膀胱容量显著增加(P<0.01);残余尿量显著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下降,QOL得到明显提高(P<0.001).观察组以上各项与对照组8周后相应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对降低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重建自主排尿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患者资料分析诊断CRS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CR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例CRS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病史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通过与查阅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诊断和治疗要点。结果 1例患者行泌尿系B超,尿流动力学检查后未确诊,结合尿流量检测、腰椎3D-CT、脊髓MRI检查后明确诊断。结论 CRS因为脊柱和脊髓的发育不良可以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及早行3D-CT、脊髓MRI及尿流量测定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间歇性清洁导尿的应用和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脊髓损伤患者,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所采用的不同导尿方式和配合措施,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留置尿管导尿;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方式配合辅助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排尿功能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排尿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清洁导尿及相应辅助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患者反复泌尿系感染的综合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带来的问题往往是最棘手的,甚至是致命的。由于排尿障碍,多数进入康复科的患者都在进行留置导尿,而膀胱感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相当多的患者膀胱感染反复发生,难以控制。我科在处理SCI患者顽固膀胱感染及神经源性膀胱方面近年来积累了丰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