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社区康复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功能康复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社区康复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简化版中风患者运动功能量表(SFMA)评定患者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评分法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SFMA评分、Barthel评分及治疗1个月后S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社区康复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内科》2016,(2)
目的探讨针灸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将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2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等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灸治疗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接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 w、治疗4 w后均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表面肌电图(sEMG)均方根值(RMS)评定。治疗组采用针刺加推拿手法配合功法练习治疗,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I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组sEMG的RMS明显减低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能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进行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该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护理,观察组(70例)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实施早期强化康复治疗,使用FMA运动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使用MBI(Modified Barthel index)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早期康复治疗后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上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强化康复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康复治疗后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指导的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康复组采用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指导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于社区治疗前、治疗6个月分别利用Fugl-Meyer评定法(FMA)、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FIM-B)和Barthel指数(MBI)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康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Fugl-Meyer评分、FIM-B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指导模式下进行的社区综合康复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西医康复组和西药组,每组92例。综合康复组采用一站式社区康复;西医康复组采用机能康复疗法;西药组仅以西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干预中(1个月)和干预后(3个月)对3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SFMA评分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结果治疗1月后,3组的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综合康复组与西医康复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0.56,P>0.05),综合康复组与西药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1.73,P<0.01),治疗3个月后综合康复组与西医康复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月后,3组的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综合康复组与西医康复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5),治疗3个月后综合康复组与西医康复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73,P<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西医康复疗法及西药疗法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均有一定效果,但综合康复疗法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康复疗法,尤其表现在长期疗效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期随访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对122例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正规神经内科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病情平稳后出院,出院后分为指导组和未指导组,行常规随访危险因素的防治,其中指导组定期接受康复指导,以运动再学习方案为主要的指导技术。在出院时和出院后2月、5月左右行简式Fugl-Meyer评定和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比较组间评分。结果随访时两组患者较出院时均有明显改善(P〈0.05),指导组与未指导组相比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采取院内正规康复治疗与院外康复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运动再学习方案为主要的指导技术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7月—2020年7月抽取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分析80例老年患者的相关资料,严格遵循随机数表法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早期康复治疗,获取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有显著下降,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患者的血糖水平、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改善显著,整体康复效果更为理想,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地域脑卒中患者同时异地康复的疗效是否有差异。方法按气候划分法,收集秋冬季节哈尔滨市、海口市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发病的脑卒中患者各30例,分别为南方组(A组)和北方组(B组),均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1个月,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I指数),以评价不同地域脑卒中康复治疗效果。结果南方组、北方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康复后组间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地域脑卒中患者秋冬季节康复治疗效果不受地域因素影响,受环境因素影响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状况的效果。方法随机划分脑卒中患者60例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采取中医康复治疗,在患者生存质量测定方面,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表;在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测定方面,采用FMA评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康复后WHOQOL-100评分、FMA评分、BI评分比较结果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方面,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卒中单元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卒中单元病房组8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神经内科普通病房106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4 w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法对两组患者的运动供能和平衡功能进行评定;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检查法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使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两组康复治疗前后吞咽困难改善情况.结果 卒中单元组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比例大于普通病房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前两组在Fugl-Meyer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以及言语障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 w后卒中单元组运动、平衡功能和言语障碍改善程度均优于普通病房组(P<0.01).两组康复治疗前洼田氏饮水试验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 w后两组吞咽功能均有改善,但卒中单元组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结论 从早期即开始进行康复综合治疗的卒中单元模式不仅利于对病人的管理,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而且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语言、平衡和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对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为试验组,应用循证医学中推荐的方法进行治疗.另选取地域相邻社区患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康复指导.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评定.结果 总体上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5%(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三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内比较,治疗后2个月和治疗前三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医学的方法运用在社区康复治疗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纳入研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上肢功能改善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总有效率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改良强制性运动治疗效果确切,且上肢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社区康复治疗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康复组及对照组,社区康复组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直接参与指导,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后采用Fugl-M eyer量表、Barthel指数对两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时Fugl-M 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较3个月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社区康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指导模式下进行的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都优于单纯社区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4例予m CIMT,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72.43±8.22)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83.76±10.14)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48.92±5.4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60.42±8.57)m/min〕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19±2.62)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解痉合剂对脑卒中肌痉挛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肌痉挛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解痉合剂组,每组30例,康复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解痉合剂组加用口服、外用解痉合剂。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Barthel指数(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解痉合剂组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康复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解痉合剂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肌痉挛病人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恢复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1例恢复期介入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与42例急性期即介入康复治疗患者分析。比较康复治疗介入1月时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恢复期组与急性期组在入组时及入组30 d偏瘫侧肢体运动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恢复期介入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作用不逊于急性期介入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神经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连续选择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进行神经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脑功能重组技术和中医针灸、理疗等),采用Fugl-Meyer平衡评估表评估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1个月和3个月的Fugl-Meyer和Barthel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的两项得分均高于1个月(P<0.05);对照组1个月和3个月的Fugl-Meyer和Barthel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康复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认知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0月份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与系统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认知康复治疗。将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认知功能评分(MMSE)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MMSE以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提高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认知、日常生活能力,让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值得护理人员的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