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继伟 《吉林医学》2011,(31):6689-6690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通过对儿科护理实践的回顾、分析、总结,立足儿科护理特点,从医院的客观因素,护士的主观因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转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群众满意度。结论:护理工作的核心是要以为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科护理与其他专科护理有着显著区别,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加强护理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才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为有效提高精神科护士工作满意度、减少专业护理人员流失,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对120名在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我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由高到低的因子分别为:与同事关系工作被认可家庭、工作的平衡管理工作负荷工作本身个人成长及发展工资及福利;无编制护士在与同事关系和家庭/工作平衡二方面满意度低于有编制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加强对年轻护士培训和人才培养,一视同仁,实现同工同酬,逐步提高护士工资及福利待遇。多角色人员介入护理服务,缓冲护理人员短缺矛盾,完善配套设施有效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并提高自尊感,在增加辅助护理人员、加强配套设施等方面增加投入,科学合理安排护士工作专业性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而减少优秀护理人员流失,使护理管理工作至善至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50-152+156
目的 调查景德镇市全市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员执业环境,为护理人员执业环境改善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景德镇市全市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员80 例,采用儿科临床护理人员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科临床护士执业环境测评量表调查儿科护理人员执业环境情况,比较儿科护士执业环境各维度评分与磁性医院均分、儿科护士执业环境评分前5 位及后5 位条目。结果 与磁性医院均分相比,景德镇市全市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员在护士参与医院事务、人力和物力配备、医护合作及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几个维度评分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执业环境评分前5 位条目分别为医院积极实施护士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护士长领导能力及管理能力强、护理团队能够针对患者护理问题进行日常讨论、科室的医护人员协同工作、医院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评分后5 位条目分别为有机会参与进修、成为医院护理委员会成员、参与医院管理决策、科室有充足护理人员完成护理工作、参与医院内部管理。结论 景德镇市全市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员执业环境整体评分有待提升,应针对执业环境现状,积极促进护理人员参与医院管理决策,为其提供进修机会,改善执业环境。  相似文献   

4.
总结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包括儿童患者因素、患者家属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等。分析儿科护理工作护理风险控制与风险防范方法,从增强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加强护患沟通、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患儿就医环境及设备设施、控制院内感染、优化护士人力资源配置等角度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周丽琴 《吉林医学》2013,(26):5494-5495
目的:探讨开展护理岗位设置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的调查对象为一线相关护理人员50名,从2012年6月起开始实施护理岗位设置制度,然后对制度设置后的护士考核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人员岗位设置制度前的理论科考试与技术操作科考试得分分别为(62.23±0.25)分和(71.52±0.63)分。但是制度设置后,这两项技术得分分别为(80.53±0.45)分和(85.09±0.56)分,设置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前我院的护理管理难度大,开展护理岗位设置有利于医院管理,更加有利于护理人员自身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科护理过程中无效沟通的原因。方法:选取20例儿科护士及20例患儿的家属作为观察对象,采取调查方式进行,包括:患儿家属无法沟通原因及护士无法沟通原因,分析护理过程中无效沟通的原因,针对无效沟通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患儿家属无效沟通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住院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焦虑,家属对患儿疾病不了解,护士言语失度、解释不到位,分别占82.50%(33/40)、80.00%(32/40)和60.00%(24/40)。结论:住院患儿及其家属情绪焦虑、家属对患儿疾病不了解、护士言语失度是造成儿科护理中无效沟通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护理工作应加强对这三个方面的重视,提高儿科护理中的沟通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病房施行的临床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方法:比较分析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产科各项护理指标及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优质护理前产科各项护理指标考评总分为(90.15±2.20)分,患者满意度总评分为(91.65±2.43)分。实施优质护理后产科各项护理指标考评总分为(96.32±2.51)分,患者满意度总评分为(97.46±2.3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住院孕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伍廷平 《重庆医学》2013,(30):3709-3711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family-centered care,FCC)是社会进步、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目的在于促进意义加强临床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正是符合了优质护理的要求。国内外研究认为它是儿科患儿最理想的护理模式,此模式在国外已得到较好的实施与应用,国内一些儿童医院也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有的还将其列入了教育目标和实践标准[1-3]。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结核病专科护士对护理质量控制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并针对调查结果改进质量控制方法,以期提升护理质量。方法 于2017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控制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对西安市胸科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调查中所有研究对象护理质量控制知识得分25.36±2.15分;不同学历护士对护理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士质量控制态度得分82.08±1.33分;行为调查部分显示护士质量控制行为得分42.14±2.05分,其中质量控制时运用管理工具较差,为2.81±0.26(应得分为4分),质控结果分析时维度运用不够,为2.88±0.16(应得分为4分)。结论 结核病专科护士的质量控制知识掌握总体较差,态度较好,营养行为一般,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学历水平的提升,并增加关于护理理论知识和质量控制知识的培训,以期提高质量管理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应对当下护理质量控制运行模式,包括对质控人员组成进行调整,对质控员实施准入管理;结合结核病专科医院特殊情况对质控中心下发护理质量标准进行细化等,以期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控制成效。  相似文献   

10.
辛雪莲 《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85-4986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也随之增强,对医疗与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比较多,儿童的健康是家庭与社会关注的热点,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全院50名护士进行调查,有90%的护士不愿意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其他10%的护士为在儿科工作已10年以上的高年资护士。不愿去儿科工作的原因是:孩子哭闹、环境嘈杂、小孩输液麻烦、扎不上头皮针、还有儿科护士工作强度大。可见儿科护理工作难度大,儿科护士的压力可想而知。现就基层儿科护士面临的压力与应对措施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儿科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现状,发现影响其核心能力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方法应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IRN)调查甘肃省3所“三甲”医院及1所“二甲”专科医院共300名儿科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结果300名调查对象核心能力总分(168.27±50.97)分,各维度条目均分显示,法律及伦理实践均分最高(3.05±0.91)分,评判性思维及科研均分最低(2.67±0.80)分。培训年次数与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即随着培训年次数的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不断增强。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加强专科培训、多学科培训,全方位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1世纪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随着整体护理观念的引进和实施,护理模式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士的服务范围和职责也大大拓宽,不仅要在医院进行常规的疾病护理。而且要在家庭、学校、工厂、保健机构等场所为群众提供卫生保健指导、心理护理等服务。全面参与社会的保健工作。新的护理理念和模式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2l世纪护理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  相似文献   

13.
兰祥玉  陈静 《吉林医学》2013,(28):5893-5894
目的:通过分析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在儿科病房实施后对护患关系的影响,探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策略。方法:随机抽取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前后,向患儿家属发放并有效回收的儿科护患关系满意度调查问卷各300份,结合医院在活动开展前后的内部管理措施及病房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开展优质服务后,患儿及家属对护士职业素养、病房环境、健康宣教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有明显改善。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专业素养、患儿住院各阶段护理措施更为有效,患方满意度得到提高,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查基层医院不同特征及不同特征层级护士对护士岗位管理的认知情况,分析护士岗位管理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措施,推进护士岗位管理的开展。方法:主要采用改进的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形成调查项目,项目依照"是、否"进行认知度评分进而形成调查问卷,对中山市四所基层医院4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基层医院护士对护士岗位管理的认知状况较低,为(54.95±8.05)分,其中对绩效考核的认知得分最低,为(9.01±3.52)分,对职称晋升的认知得分最高,为(12.45±3.85)分,不同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对护士岗位管理的认知状况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领导部门需重视护士岗位管理的落实,护理主管部门制订出本土化的、科学的护士岗位管理制度,从而推进基层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新的亲情护理模式在心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分析患者对融入人为关怀,把患者当亲人,把护士当姐妹,以“家庭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一条龙服务的优质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为100%,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0%,观察组的满意度为100%。实施亲情护理模式有效地减少了患者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达到预期治疗的目的。结论:亲情护理模式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与服务,护理工作由以“疾病为中心”责任护理模式转换为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模式,提高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以及医院的美誉度,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延春红 《吉林医学》2014,(26):5951-5951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方式与效果。方法:选择儿科护士20名,根据护理工作现状制定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分析这20名护士在护理改进工作实施后的护理工作质量,随机对两个阶段各80例患儿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护理质量改进工作实施后的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急救物品及护理文书管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升(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可有效提升综合护理水平,改善患儿就医体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本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进行本次实验,将护理人员按照职称、资历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在分管床位后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结果:对照组床位利用率73.27%,护士工作时间9.88±2.21小时,患者满意度7.65±1.87分,护士满意度3.59±1.11分,基础护理质量87.26±10.33分,一级护理质量85.32±9.37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83.54±7.62分,消毒隔离质量88.49±11.14分;实验组对照组床位利用率91.62%,护士工作时间8.34±1.56小时,患者满意度9.77±0.22分,护士满意度1.81±0.95分,基础护理质量96.82±4.21分,一级护理质量97.34±1.38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92.11±10.08分,消毒隔离质量95.67±5.32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实施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后,住院人数降低、床位利用率得到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护士压力降低、基础护理质量等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符合医院的环境,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提高,采取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用问卷形式对精神科142名从事临床护理的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护理人员第一学历多为中专;以自学获得心理学知识者占大多数;在实施心理护理中,精神科护士掌握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护理技能有限;护士与精神病人之间存在沟通障碍;精神病人家属与护士缺乏合作意识;少部分护士缺乏慎独精神。结论:精神科护士正确实施心理护理的对策将有助于解决现存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循证实践构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FCC),并评价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11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封闭式管理模式;选取2017年4月至11月我科住院的早产儿146例作为观察组,采用FCC护理模式。通过检索文献确定最佳证据,成立FCC医疗护理小组,结合最佳证据构建FCC方案:①FCC硬件设施的配备;②医务人员培训;③家属需求调查,选择合适时机纳入父母参与FCC;④早产儿照顾者知识培训;⑤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预防医院感染发生;⑥家属护理能力评估,制定出院计划。评价2组早产儿体质量增长速度、住院天数、母乳喂养率,家属首次参与FCC与出院前的护理能力,以及开展FCC前后各8个月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明显增长(P<0.01),住院天数缩短3.12 d(P<0.01),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P<0.01),家长护理能力有显著提升(P<0.01);FCC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构建和实施FCC,有效增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家属护理能力,有利于出院后延续性护理。  相似文献   

20.
毛月华 《大家健康》2014,(1):245-245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儿科输液室护患纠纷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16名儿科输液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87.50%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曾遭受过患儿家属的辱骂,56.25%的护理人员则被患儿家属投诉,且工作年限在2-10年的护理人员为主要被投诉群体,31.25%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被激动的家属拉扯、殴打,但多为工作年限较低的护理人员。结论:对儿科输液室护理人员的主要压力来源进行分析,采用合理的措施及时调整护理服务,使护患纠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控制,进而改善广大群众对医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