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水平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率,并对比两者TnT、TnI对于ACS的预测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海淀区3个透析中心治疗3月以上的MHD患者220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受试者血清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水平,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随访随后1 000 d ACS发生情况;比较TnT、TnI对于ACS的预测诊断意义。结果:随访期间29例患者发生ACS,发病率约为13.2%(29例/1 000病人年)。220例患者中TnT阳性率15.91%(35/220),TnI阳性率11.4%(25/220),ROC曲线分析显示TnT≥0.09,TnI≥0.05时诊断ACS效能最高,特异度分别为77.7%,67.6%,敏感性分别为82.8%,96.6%,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744,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北京市海淀区MHD患者ACS发生率为13.2%,TnT阳性率高于TnI,两者均可用于预测ACS诊断,诊断效能相当。MHD患者常规开展肌钙蛋白检测有助于发现ACS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N末端前体脑钠肽及肌钙蛋白I对脓毒症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住院的脓毒症患者41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脓毒症组(22例)及严重脓毒症组(19例),严重脓毒症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11例)及死亡组(8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非脓毒症对照组,在入院的24h内检测NT-proBNP、CTnI等指标,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NT—proBNP、CTnI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合专业背景知识得到最优的界值和相应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在校正性别、年龄、血管活性药物应川、肌酐清除率等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应用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NT—proBNP对严重脓毒症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严重脓毒症组BNP及CTnI与轻度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严重脓毒症患者死亡组BNP及CTnI较生存组明显升高(P〈0.01)。NT—proBNP及CTnl的AUC分别为0.89(95%CI为0.42~0.96)、0.67(95%C1为0.61~0.88),多元Logistics回归提示在校正性别、年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肌酐清除牢等影响后Nrr—proBNP最终进入回归模型(OR=2.914,P〈0.05),提示NT—proBNP为影响严重脓毒症预后的独立预测凶素,CTnl未进入回归模型。结论NT—proBNP及CTnI对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都有较好的价值,尤其对于严重脓毒症预后的判断,NT—proBNt,优于CTnI,且NT—proBNP为严重脓毒症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前体(NT-pro BNP)水平联合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84例脓毒症患者在入科24 h内测NT-pro BNP值,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分析NT-pro BNP、APACHEⅡ评分、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与转归的关系。结果 84例患者死亡27例,病死率为32.14%。其中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值和血清NT-pro BNP浓度均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好转组患者血清NT-pro BNP浓度与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呈正相关,NT-pro BNP浓度越高,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越长,不同住院天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NTpro 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NT-pro BNP水平联合APACHEⅡ评分可协助预测脓毒症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死亡风险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MODS)、序贯性脏器衰竭评价评分(SOFA)和Logistic脏器功能不全评分(LODS)3种评分系统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院内病死率的预测能力.方法 将2004年12月至2007年11月入住ICU的重症脓毒症患者403例纳入本研究中,计算入住ICU 24h内(初始值)及ICU期间最高MODS、SOFA和LODS,应用3种评分系统计算出病死概率并与实际病死率比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比较3种评分系统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分辨力.结果 403例患者MODS、SOFA、LODS的初始值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的ROC下而积分别为0.725、0.787、0.811和0.770;MODS、SOFA、LODS的最高值预测预后的能力均优于其初始值(P<0.01);LODS和SOFA(初始值、最高值)的分辨力均高于相应的MODS(P<0.01),而初始或最高的LODS和相应的SOF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的ROC下面积低于仞始LODS(P<0.01),与初始SOFA和MODA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ODS、SOFA和LODS对重症脓毒症患者死亡或生存的分辨力均较好,LODS的最高值对重症脓毒症预后的预测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升高的临床意义及其对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1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单纯OPCAB手术的患者240例,其中男164例、女76例,年龄36~83 (62.07±8.24) 岁。监测术后4~6 h、12~18 h血清cTnI水平,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对术后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4~6 h血清cTnI值(TNI0)为(1.28±0.40) ng/ml,术后12~18 h血清cTnI值(TNI1)为(3.60±0.74) ng/ml。以中值为切点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桥血管数目是TNI0 (P=0.000)及TNI1 (P=0.010)的显著影响因素,术后12~18 h的cTnI值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但相关关系并不密切(相关系数<0.5)。ROC曲线分析提示术后12~18 h的cTnI值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大(P<0.05),术后12~18 h的cTnI>1.49 ng/ml对术后心电图(ECG)改变、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及住院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 OPCAB术后早期cTnI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合心电图改变可用于早期诊断围术期心肌梗死,对早期预后具有较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小板下降情况及其与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正常范围内下降(同时测同一时间点的TPO水平)与感染性休克发生前后的变化,以及发生感染性休克与未发生休克的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同一时间TPO水平)并同APACHEⅢ(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评分对比分析得出。结果脓毒症患者诊断前PLT水平为(187.7&#177;51.73)&#215;109/L;脓毒症诊断后PLT水平为(126.1&#177;38.71)&#215;109/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43,P<0.001);24例脓毒症未发生休克患者PLT下降,为(49.44&#177;49.50)&#215;109/L;21例感染休克患者PLT水平下降,为(90.19&#177;44.86)&#215;109/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96,P<0.001)。脓毒症患者诊断前后血小板计数下降和感染休克发生后血小板计数下降与APACHEⅢ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449、0.978,P<0.001)。结论血小板计数下降作为脓毒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单独风险依据,可观察抗炎与促炎平衡状态的指标,无论血小板计数在否正常范围,下降的趋势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预测外科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外科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D-二聚体水平(〈0.5、0.5~2.0、〉2.0 mg/L)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评分(SOFA)、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腹腔高压(IAH)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降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变化,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度指标(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以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判断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68例外科脓毒症患者,治愈48例,死亡20例。D-二聚体水平〉2.0 mg/L组患者的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IAH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而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II评分(r=0.552,P〈0.01)、SOFA评分(r=0.691,P〈0.01)具有显著相关性。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的病死率(AUC=0.717)、MODS发生率(AUC=0.752)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D-二聚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外科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对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或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于本院收治的100例严重脓毒症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指数将患者分为体质量过轻组(30例)、体质量正常组(50例)和体质量过重组(20例);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生存组(75例)和死亡组(25例)。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对各组患者进行评价。 结果入组患者糖尿病发病率与体质指数均呈正相关(r = 0.63、P = 0.001);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与体质指数呈负相关(r = 0.57、P = 0.003);肿瘤、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的发病率与体质指数无相关性(P均> 0.05)。死亡组中患者的年龄、降钙素原、乳酸、脓毒症休克发生率和APACHE Ⅱ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死亡组中患者的体质指数和糖尿病发病率均显著低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入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乳酸、降钙素原、脓毒症休克和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均有显著影响(P均< 0.05)。 结论高体质指数有利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其作用机制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比较有脓毒症病人人院24小时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11)评分和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浓度改变在预测病情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人院24小时内的脓毒症病人进行APACHEⅡ评分;同时测定ChE浓度.病人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ChE和APACHEII评分与病情及预后关系。结果存活组APACHEⅡ分明显低于死亡组(P〈O.01),而ChE浓度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随着APACHEⅡ评分升高而ChE降低,且死亡率上升。2项指标与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APACHEⅡ评分(OR95%CI=0.7445~0.9147),ChE浓度(0R95%CI=1.0005~1.0018)。APACHEII评分和ChE与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28和0.818,提示两者在预测脓毒症病人预后时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者联合预测时AUC为0.952,预测的准确性大于其中任何一项单一预测(P〈0.05)。结论APACHEⅡ评分和ChE浓度的改变对急性重症胆管炎病人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相关性,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对预后判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救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脓毒症患者早期病情判断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成人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28 d预后情况。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入院1 d内血常规、降钙素原(PCT)、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原发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种类,计算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记录入院2 d和3 d血常规检测结果,计算出院前3 d 的NLR。根据患者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NLR的变化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累积生存情况。结果:共有60例脓毒症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8 d内存活34例,死亡26例。两组患者NEU水平和NLR水平在入院1、2、3 d逐渐降低,LYM水平在入院1、2、3 d逐渐升高;且死亡组NEU水平在3 d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NLR在入院1、2、3 d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LYM水平在2 d、3 d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3 d NEU、2 d LYM、3 d LYM及各时间点NLR与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1 d NLR、SOFA评分高是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1 d、2 d和3 d NL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5、0.671和0.691,具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1 d NLR ≥17.40时,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1 d NLR <17.40时(39.3% vs 71.9%;Log-rank χ2=10.745,P=0.001)。结论:入院时NLR升高能够协助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升高的NL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NT-pro-BNP和肌钙蛋白T的动态变化,探讨NT-pro-BNP的水平与出血量及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2011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例,检测入院时(发病24 h内)和入院第3天的血清NT-pro-BNP和肌钙蛋白水平,以健康人20例为对照.根据患者入院时的CT结果计算脑出血量,记录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观察不同脑出血量和GCS评分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急性脑出血组发病24 h以内血清NT-pro-BNP和肌钙蛋白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3天的NT-pro-BNP和肌钙蛋白T水平较入院时明显增高(P〈0.01);大量出血组NT-pro-BNP水平高于中、小量脑出血组(P〈0.01);GCS评分≤8分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GCS评分〉8分的患者.结论: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NT-pro-BNP和肌钙蛋白T的水平明显升高.NT-pro-BNP的水平可以作为判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前心房利钠肽(pro—ANP)、前肾上腺髓质素(pro—ADM)、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在脓毒症预测和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的将149例入住重症加强病房的危重病患者按标准分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72例)、脓毒症组(33例)、严重脓毒症组(27例)、脓毒症性休克组(17例)4组,采用新型夹心免疫荧光测量法检测各组中pro—ANP和pro-ADM浓度,并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II评分)及PCT、CRP和IL-6等相比较。结果SIRS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性休克组,血浆pro—ANP、pro—ADM、PCT浓度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RP和I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脓毒症组中,与其他标志物相比,死亡患者的pro—ANP、pro—ADM浓度比存活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脓毒症患者的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中,pro—ANP(0.88)、pro—ADM(0.86)和PCT(0.82)、APACHEⅡ评分(0.82)的曲线下面积相同,明显高于CRP(0.54)和IL-6(0.69)。结论生物标志物pro—ANP、pro—ADM、PCT对脓毒症患者的预测和危险分层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预后关系,评估其指导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乳酸值、早期乳酸清除率和预后情况。将患者按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按早期乳酸清除率高低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性。结果 各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乳酸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组患者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与急诊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相关,可用于指导急诊液体复苏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 BNP 检测在慢性心衰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 BNP 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的关系。并根据BNP 水平分为>400pg/mL 组和≤400pg/mL 组,比较两组患者房颤、陈旧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率。结果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BNP 水平显著升高,LVEF 水平显著下降,LVEDD 显著增加(P <0.01)。BNP 与心功能分级和 LVEDD 呈正相关(r=0.921,0.917,P <0.01),与 LVEF 呈负相关(r=-0.960,P <0.01)。BNP水平>400pg/mL 的患者房颤、陈旧性心梗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更高(P <0.05或<0.01)。结论血浆 BNP水平检测能够反映慢性心衰患者左心室功能,对患者诊断、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h lipoprotein,LDL)与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URI)的关系. 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按入院后手术时间分为急诊介入组(60例)和择期手术组(60例),选择同期我院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6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于体检当天,急诊介入组、择期手术组分别于入院当天及介入术后24 h收集血样,检测血清中SF、hsCRP、TnT、BNP及LDL水平,并检测ST段回落百分比(ST-segment resolution,sumSTR),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急诊介入组和择期手术组入院时SF、hsCRP、TnT、BN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LDL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诊介入组与择期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介入组术后24 h SF、hsCRP、TnT、BNP及LDL均高于择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MI急诊介入术后血清中SF、hsCRP、TnT、BNP及LDL均明显变化,联合这几项指标检测对MI/RI的严重程度评估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和尿酸(U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诊治的8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34例(A组),轻度子痫前期27例(B组),重度子痫前期21例(C组);选择同期正常妊娠孕晚期妇女作为对照组(55例)。测定血清UA、Cr和BUN三项肾功能指标水平,并比较围产儿结局。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U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孕妇,且随着病情发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UA值增高与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性,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围产儿预后与血清uA密切相关,动态联合监测UA、Cr和BUN对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变化和判断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首发急性STEMI患者80例,其中行原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5例(原发PCI组),行延迟PCI27例(延迟PCI组),采用保守药物治疗28例(药物治疗组)。测定各组患者发病不同时段hs-CRP、BNP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峰值水平,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hs-CRP水平随时间呈动态变化,在原发PCI组达峰值时间前移。原发PCI组hs-CRP峰值、CK—MB峰值、BNP、室壁运动分数指数(WMSI)、左室重构(LVR)发生率与延迟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均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PCI组与药物治疗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与hs-CRP、BNP及WMSI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95、-0.940和-0.939,P〈0.01;hs—CRP与BNP、CK-MB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5和0.886,P〈0.01。结论监测hs.CRP水平可提示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成功与否及非再灌注治疗患者梗死相关病变的稳定性,与BNP联合检测可更好地预测STEMI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