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目的评价改进后的眼震图对先天性眼球震颤 (congenitalnystagmus ,CN)波形的分析能力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改进电生理仪的视网膜电图 (EOG)程序 ,分别记录 68例不同注视方位的眼震波形并进行分析 ,对其中2 8例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眼震图和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改进后的眼震图能够对眼震波形进行量化分析。术前 2 8例手术中 ,2 6例跳动型均有中间位和代偿头位。术后 2 0例中间位居于原在位 ,代偿头位消失 ,6例代偿头位在 5°~ 10°。 2 5例术后原在位的视力较手术前提高 1~ 4行。结论 改进的眼震图可以对眼震的振幅、震频、震强、中间位进行精确的量化检测 ,从而指导手术和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刘春民  杨景存 《眼科研究》1994,12(2):125-128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眼球有节律的不自主运动。由于多数病例的眼震频率较高,振幅小等原因,仅靠肉眼目测以精确测定其震频和振幅的数值,彩和EOG方法描记眼震图是一较精确的客观定量检查,为临床观察眼震波形变化规律,分析震颤波形、测量震频、振幅及震强等提供了客观指标。通过眼震图描记,可以确定零带位置,为临床治疗眼震提供依据,对眼震图的具体描记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3.
用增加PARKS法手术治疗先天性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手术治疗先天性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的代偿头位,以期矫正眼位和头位倾斜,消除眼震和提高视力。方法用增加Parks(5、6、7、8mm)法手术治疗指征为代偿头位≥30°者;头位30°时手术量增加40%,头位45°时手术量增加60%。结果9例平均随访18月。头位、眼震强度和视力均明显改善;残余头位均<15°,全部治愈;眼震强度由术前平均37.34减少到术后平均3.40;视力增加2行以上者占83.3%。结论用增加Parks5、6、7、8mm)法手术治疗代偿头位≥30°的先天性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儿童眼球震颤的类型、检测方法、红外视频眼球震颤仪对儿童眼球震颤波形的分析能力及眼球震颤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使用MG6B-5型手持式放大镜对148例(296眼)儿童眼球震颤患者检测.81例(162眼)患者行Y-Ⅱ眼球震颤仪检测,15例(30眼)行EYELINK眼动仪检测.111例(222眼)患儿行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对75例(150眼)患儿的眼球震颤图检查和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先天特发性眼球震颤121例(242眼),中枢性眼球震颤5例(10眼),前庭性眼球震颤1例(2眼),眼源性眼球震颤21例(42眼).眼球震颤频率为(2.88±1.37) Hz,振幅(7.88±5.22)度,震强(22.68±11.79)度×Hz.111例患儿矫正视力为0.32±0.22.75例患儿矫正视力与眼球震颤频率、振幅及震强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儿童眼球震颤可以使用眼球震颤仪对震频、振幅、震强精确地量化检测,从而对指导病因及治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合并斜视的先天眼震的手术方法先天眼震合并斜视者约占五分之一,绝大多数为水平斜.对于这类病人的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在无休止眼位或无明显代偿头位的跳动型水平先天眼震,如所合并的斜视,为分开过强  相似文献   

6.
水平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 对有代偿头位的大度数静止眼位的水平冲动性病例12例采用水平直肌超常量后退、缩短手术观察疗效.结果 获第1眼位眼震和代偿头位基本消失9例,静止眼位移至距第1眼位≤10°、残留轻度代偿头位3例.第1眼位矫正视力平均提高4行.结论 大度数静止眼位病例采用水平直肌超常量手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眼斜视矫正术。结果:在27例患者中,所有患者主导眼第1眼位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22例代偿头位消失,明显改善5例,术后25例患者眼位映光基本正位(±5°以内),2例患者眼位映光在±5°~±10°,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有所好转。结论:对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行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眼斜视矫正术,不仅能改善原在位视力,矫正代偿头位和斜视,还有利于双眼视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肉毒杆菌毒素A(BTA)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CN)的效果。方法: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22例,男17例,女5例。用眼震图(ENG)检查BTA注射相应眼外肌前与注射后1wk,1,3,6mo的近、远距离眼震,视力,3级视功能情况,各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比较统计学差异。结果:各组注药前后视力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药后1mo与注药前相比,远近距离原眼位的各眼震参数降低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注药后3,6mo与注药前相比近、远距离原眼位振幅降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最小震强位置注药后1wk,1,3,6mo与注药前相比虽无明显差异,但从频数分布图中可见最小震强出现的位置有向原眼位集中的趋势。注药后3,6mo3级视功能与注药前相比仅融合范围扩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该方法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可使近、远距离原眼位眼震有所减轻,视力、代偿头位及3级视功能有所改善。注药后1mo疗效最显著,6mo后疗效下降。该方法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于先天性眼球震颤,尚无十分令人满意的方法,而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治疗就更加棘手。我院从1989~1999年对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病例,采取改良手术,同时矫治眼震及斜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有完整病例记载21例,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在5~21岁,均有屈光不正和弱视,眼震伴有外斜13例,伴有内斜8例,其中跳动型眼震15例,钟摆型眼震6例,眼震值为3~8mm,在跳动型眼震15例中,头位扭转角<25°者为4例,头位扭转角>25°~35°者为9例,>35°者为2例,休止眼位于右侧为15例,左侧者为4例,左右两侧都有者2例…  相似文献   

10.
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用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toxinA简称BTXA)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与手术等其他方法治疗该病的优缺点。采用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的BTXA一定剂量注射入相应的眼外肌,比较注射前与注射后一周和一月的视功能、眼震和三级视功能,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确认该治疗是否有效。结果:注药后一月的近视力比注药前提高,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远视力的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注药后一月与注药前相比,3m及33cm原眼位的眼震振幅或震频降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三级视功能在注药前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最小震强出现的位置虽在注药前后无显著差异,但该处眼震振幅降低有显著差异。代偿头位的矫正率在注药后一月为80%。结论:该方法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