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IL-4、IFN-γ水平异常在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及治疗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30例急性ITP患儿、30例慢性ITP患儿病程中各期IL-4、IFN-γ水平,以正常同龄体检儿童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急、慢性ITP患儿起病的诱发因素、对治疗的反应及疾病转归。结果①急性ITP患儿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IFN-γ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急性ITP转化为慢性ITP者,初测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慢性ITP组(P<0.01),而IL-4水平轻度升高,其中难治性ITP者初测IFN-γ水平更高,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慢性ITP患儿血清IL-4水平轻度升高(P<0.05),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1)。④对于慢性ITP低IFN-γ水平者,选择IFN-α可获满意疗效。结论儿童急慢性ITP初始发病时存在不同的免疫异常机制;急性ITP中高IFN-γ和IL-4无明显变化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对于慢性ITP及难治性ITP血清IL-4和IFN-γ水平监测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检测28例小儿非甲状腺疾病(NTI)血清甲状腺素,感染性疾病低T_313例(46.43%),低T_45例(17.80%),低T_3合并低T_43例(10.71%),一般感染患儿血清T_3下降明显,在危重感染患儿T_3、T_4均有明显下降,且与正常小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正常机体中甲状腺外的组织中存在着甲状腺激素抑制物,它能抑制血清T_3、T_4与甲状腺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清IL-4、IFN-γ水平异常在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发病机制及治疗选择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30例急性ITP患儿、30例慢性ITP患儿病程中各期IL-4、IFN-γ水平,以正常同龄体检儿童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急、慢性ITP患儿起病的诱发因素、对治疗的反应及疾病转归.结果 ①急性111P患儿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IFN-γ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急性ITP转化为慢性ITP者,初测血清IFN-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慢性ITP组(P<0.01),而IL-4水平轻度升高,其中难治性IYP者初测IFN-γ水平更高,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慢性ITP患儿血清IL-4水平轻度升高(P<0.05),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1).④对于慢性ITP低IFN-γ水平者,选择IFN-α可获满意疗效.结论 儿童急慢性ITP初始发病时存在不同的免疫异常机制;急性ITP中高IFN-γ和IL-4无明显变化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对于慢性ITP及难治性ITP血清IL-4和IFN-γ水平监测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Ding Y  Wang YZ  Dong ZQ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948-94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为小儿群体的4/10万~8/10万。为进一步探讨ITP的免疫致病机制及细胞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ITP患儿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4、8、10(IL.2、4、8、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分析其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期‘51. 9 50309小儿感染性疾病中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测定:附28例分析/张旭光…//临床儿科杂志一1994,12(3)一167 检测28例小儿非甲状腺疾病(NTI)血清甲状腺素,发现在感染性疾病中,低T313例(46.43%),低T月5例(17.86%),低T、合并低·I·;3例(1 0.71%)。与对照组比较。在一般感染患儿组血清T3下降明显,显著性差异(I.<0.05),血清T4变化不明显(l,>0.05)。危重感染组患儿血清T3、T4均有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l.<0 .01)。而TsH在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N Tl患者甲状腺激素的检测对感染性疾病预后评价有一定意义。表3参5(崔岩) 950310日照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类细小病毒B19(HPVB19)感染与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ITP)发生的关系。方法对23例小儿急性ITP及17例对照组小儿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HPVB19一DNA的检测。结果 23例急性ITP患儿HPVB19一DNA阳性者7例,阳性率30.4%,17例对照组小儿HPVB19-DNA检测均阴性,两组间阳性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4.096,P<0.05)。结论小儿急性ITP的发生与HPVB19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年研究表明,许多非甲状腺疾病血清甲状腺激素可发生明显变化.为探讨新生儿危重时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与临床关系,我们对25例危重新生儿血清甲状腺激素进行了测定,并以20例健康新生儿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意义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630014)内科陈源邓蕾丽朱岷核医学科雷培芸我们测定了43例心肌炎患儿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水平并与健康小儿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其变化机理以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肌炎病情的关系。1资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时 ,对骨密度 (BMD)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将44例ITP患儿分3组 ,分别为初发病组、单纯激素治疗6周组及激素加钙和维生素D治疗6周组 (混合治疗组 ) ,以30例单纯呼吸道感染、无内分泌疾患小儿为对照组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骨密度 ,同时进行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及脊椎X线平片检查。单纯激素治疗6周以上的ITP患儿骨密度下降 ,与初发病组、混合治疗6周组及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01,<0.01,<0.05) ;而初发病组、混合治疗组、对照组之间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表明单纯应用激素治疗ITP6周以上 ,对小儿骨代谢即可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在激素治疗同时并用钙、维生素D治疗 ,能预防骨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该病血小板明显减低,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目前认为ITP的发病与病前感染有关,特别是与病毒感染有关,还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关。ITP患儿中各种病原感染率各家报道不一,成人与小儿感染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试剂法检测89例ITP患儿血清α—干扰素(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4、IL-8、IL-l0水平。结果 ITP患儿各年龄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P均<0.05);3岁~、7岁~组血清IFN-α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P均<0.05);l岁~、3岁~、7岁~组IL-4水平较正常参考值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细胞因子特别IFN-α、TNF-α、IL-4在儿童ITP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sCD40L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IT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儿童ITP患儿血清sCD40L水平,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对sCD40L与血小板计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血清sCD40L浓度:ITP患儿血清sCD40L浓度为(2.93±1.22)ng/mL,正常对照组为(2.35±1.19)ng/mL,ITP患儿血清sCD0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2.139,P=0.036)。(2)sCD40L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相关分析显示,ITP患儿血清sCD40L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r=0.178,P=0.273)。结论血清SCD40L增高与血小板活性增强有关,而与血小板数量无关。sCD40L高表达导致的CD40L/CD40传导通路异常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机制,阻断此传导通路可能为慢性难治性ITP患儿的靶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向和思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54例小儿ITP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的动态检测。揭示监测PAIg在儿科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对2000年1月-2002年1月确诊为小儿ITP的54例住院患儿观察不同干预方案前后PAIg的动态变化,探讨小儿ITP的最佳优化治疗方案、以及PAIg与小儿ITP的预后和转归关系。结果 ①54例患儿PAIg中PAIgG阳性率明显高于PAIgM和PAIgA,急性患儿PAIg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②PAIgG检测值不同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一;③对联用丙球后PAIgG检测值持续不降的患儿。急性型易转为慢性型,慢性型患儿反复多次后易转为对激素治疗反应不敏感型;④适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提高临床缓解率。结论 ①小儿ITP PAIg以PAIgC;敏感度为高,其中急性型血小板相关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型者;②PAIgG检测值在500ng/10^7pA以下者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500~l000ng/10^7pA以上者.PAIgG持续增高者对激素治疗反应不敏感,易出现反复,PAIg持续在1000ng/10^7pA以上者激素治疗无效。为加用免疫抑制剂指征.加用免疫抑制剂仍无效者为脾栓塞、切除的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及其疗效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50例患儿的临床和骨髓细胞学资料。结果小儿ITP以男孩和急性型多见。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占40%,肠炎占6.7%,无明显诱因者占46.7%。患儿均有皮肤粘膜出血,血小板计数(15~41)×109/L。150例患儿中,显效70例(46.7%),良效51例(34.0%),进步18例(12.0%),无效11例(7.3%),总有效率为92.7%。显效者中急性型明显多于慢性型(P<0.001);进步者中急性型明显少于慢性型(P<0.001);良效、无效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前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增多者疗效明显优于计数正常或减少者(P<0.01)。结论小儿ITP通常起病急,病毒感染与ITP发病有一定关系,常规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前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的多少有助于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骨髓检查是确诊ITP的重要手段,骨髓标本的采集作为一种有创性的检查,在小儿ITP特别是重症病例运用的安全性值得关注。我科自1997年起,采用胸骨穿刺采集骨髓,现就1999年1月至2004年5月接受胸骨穿刺的90例ITP患儿术中及术后的安全性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及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了23例急性ITP患儿和15例健康儿童。结果急性期血清TGF-β1(118·04±28.42ng/ml)明显高于恢复期(82·76±14.21ng/ml)和对照组(65·95±17·38ng/ml),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3·43,P<0·01)。结论急性IT患儿血清TGF-β1明显增高,提示TGF-β1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放免方法检测了38例乙肝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TT3、T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In)水平,并初步探讨了这些改变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选择病例全部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诊断标准。小儿乙型肝炎患儿共38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来,随着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研究的深入,本病被命名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P或AITP)。现就有关小儿ITP的免疫机制及难治性ITP近年资料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9.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脾脏病理学改变,探讨小儿ITP脾脏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光镜观察39例儿童ITP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对白髓组织进行形态测量,部分病例作了电镜超微结构检查,并与28例对照组脾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9例儿童ITP中.有11例(28.2%)在白髓组织内出现明显的次级淋巴滤泡增生现象,而对照组为16例(57.1%);白髓平均面积ITP组较对照组减少,而每mm^2白髓数目较对照组略有增多,粒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增生现象在ITP组均较对照组明显。超微结构显示ITP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活跃,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有吞噬现象。结论ITP脾脏病理学改变缺乏特异性,但仍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是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活跃,包括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均有明显的增多并表现有活跃的吞噬现象;脾切术前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对白髓内淋巴组织的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理学改变的个体差异可能与ITP脾切除术后的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 5 4例小儿ITP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的动态检测 ,揭示监测PAIg在儿科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 ,对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确诊为小儿ITP的 5 4例住院患儿观察不同干预方案前后PAIg的动态变化 ,探讨小儿ITP的最佳优化治疗方案 ,以及PAIg与小儿ITP的预后和转归关系。 结果  ① 5 4例患儿PAIg中PAIgG阳性率明显高于PAIgM和PAIgA ,急性患儿PAIg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 ;②PAIgG检测值不同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一 ;③对联用丙球后PAIgG检测值持续不降的患儿 ,急性型易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患儿反复多次后易转为对激素治疗反应不敏感型 ;④适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提高临床缓解率。 结论 ①小儿ITPPAIg以PAIgG敏感度为高 ,其中急性型血小板相关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型者 ;②PAIgG检测值在 5 0 0ng/10 7pA以下者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 5 0 0~ 10 0 0ng/10 7pA以上者 ,PAIgG持续增高者对激素治疗反应不敏感 ,易出现反复 ,PAIg持续在 10 0 0ng/10 7pA以上者激素治疗无效 ,为加用免疫抑制剂指征 ,加用免疫抑制剂仍无效者为脾栓塞、切除的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