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本院儿科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菌种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有效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儿科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经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沙保罗培养基分离培养,柯玛嘉显色培养基,API 20CAUX酵母样真菌鉴定板和VITEK-2 compact YST卡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用ATB FUNGUS 3微量稀释板,总结并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分离出的176株假丝酵母菌中,来自新生儿92株(52.3%),来自PICU 46株(26.1%).新生儿组中早产儿85株,其中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37株、新生儿肺炎20株、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株;PICU以重症感染患儿为主,年龄2d~13岁,平均11个月.176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71株(40.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62株(35.2%),光滑假丝酵母菌16株(9.1%),热带假丝酵母菌9株(5.1%),其他假丝酵母菌18株(10.2%).结论 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早产儿和PICU重症感染患儿为主;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次之,除光滑假丝酵母菌外,其他菌种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率>93%,临床上选择抗真菌治疗时要考虑假丝酵母菌的菌种类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间诊断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0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4例患儿中,新生儿20例,婴幼儿48例,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年长儿)36例。新生儿组中,早产儿比例较高(70%);多患有肺透明膜病(45%)、肺炎(30%)等基础疾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的患儿比例较其他两个年龄组高(P<0.01)。新生儿组及婴幼儿组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年长儿组(P<0.05)。年长儿组多为血液恶性肿瘤患儿,粒细胞减少及接受化疗的患儿比例较其他两个年龄组高(P<0.05)。感染部位以肺部多见(61.5%),其次为败血症(14.4%)、肠道(12.5%),神经系统感染仅见于年长儿。104例患儿中共分离出105株真菌,包括假丝酵母菌 90株,隐球菌6株和其他真菌9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52/105,49.5%),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也较高(38/105,36.2%)。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及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高,对三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儿童,各年龄组间危险因素有异同;假丝酵母菌是其主要病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也占较高比例。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已经成为血液肿瘤患儿致病和致死的重要原因.虽然白假丝酵母菌仍是目前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真菌,但近年来非白假丝酵母菌所致感染和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有显著上升.早期治疗和及时的抗真菌治疗是控制IFD的关键.该文对血液肿瘤患儿合并IFD的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深部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健康人感染罕见,关节真菌感染报道尚不多。本院近日收治1例踝关节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发侵袭性泌尿系统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研究8例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早产儿、血培养均为白假丝酵母菌,常规行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肾脏CT检查.结果 8例血培养阳性患儿中5例尿培养有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尿常规均有白细胞升高,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肾窦强回声改变,CT检查可见肾窦区斑片状高密度影,其中1例并发肾脓肿改变.确诊病例均给予氟康唑静点治疗,其中2例由于疗程短,出现复发.结论 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易并发侵袭性泌尿系统真菌感染,且症状隐匿,需常规多次行尿常规、尿培养及泌尿系统影像检查,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要足疗程治疗,疗程至少6~8周,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胎龄28~36周,体重1400~2815 g。结果:患儿发生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时间为生后19±11 d。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暂停、皮肤灌注差、反应差、反复血氧下降、皮肤灰暗、皮肤黄染、安静状态心率增快、痰多、撤机困难。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患儿血小板明显下降,C反应蛋白、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红素、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升高,抗真菌治疗两周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下降明显。仅3例对氟康唑耐药,换用伏立康唑治疗有效,10例治愈,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结论: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生后2~3周的早产儿并发的感染,应考虑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可能。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患儿血小板下降,C反应蛋白、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红素、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感染九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Ma XL  Sun W  Liu T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9):694-697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9例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易感因素分析。结果9例均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6例。9例真菌感染前全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及静脉营养,8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PICC, percutaneous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3例曾机械通气。生后8~22d出现呼吸暂停、灌注差、反应差等症状,7例血小板减少,7例C反应蛋白升高。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季也蒙假丝酵母菌6例,5例PICC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同时阳性,且为同一菌株。9例均接受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6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留置PICC、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等,症状常不典型,可伴有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轻中度升高等,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生儿血液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药敏结果,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8例新生儿血培养中分离出的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进行药敏分析,并回顾性分析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血培养采用BD9120血培养仪,沙保罗培养基分离培养,科玛嘉(CHROMagar)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及API20C真菌鉴定板,药敏试验采用FUNGUS3微量稀释版.结果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抗真菌药敏结果分别为5-氟胞嘧啶≤4 μg/ml,两性霉素B≤0.5 μg/mL,氟康唑≤1~2.0μg/ml,伊曲康唑≤0.125~0.125 μg/ml,伏立康唑≤0.06~0.06 μg/ml.7例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或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足月先天幽门闭锁术后患儿.8例患儿血培养前均应用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均曾留置中心静脉导管,3例曾应用机械通气.4例用氟康唑,3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1例先用氟康唑后用威凡,8例患儿全部治愈.结论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已成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血液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均敏感,及早发现和治疗愈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儿童酵母样真菌的培养分离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医院感染酵母样真菌的类型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777份住院患儿的各种标本分离出的196株酵母样真菌,采用科玛嘉念珠显色培养基培养菌,用API-20CAUX酵母样真菌鉴定试条进行鉴定,用念珠菌药敏试条ATB-FUNGUS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酵母样真菌196株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50株(76.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2株(6.13%),新型隐球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各11株(5.62%),热带假丝酵母菌7株(3.58%),克柔假丝酵母菌3株(1.53%),葡萄牙假丝酵母菌2株(1.02%)。以呼吸内科、血液科所占比例较高。150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5-FC)、二性霉素B(AMB)、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的敏感率分别为100%、100%、99.3%、88.6%。结论引起患儿真菌感染的念珠菌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临床用药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11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症与13例白假丝酵母菌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白假丝酵母菌血症早产儿相比,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早产儿的出生体质量低、住院天数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3.79,P均<0.05);且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率、亚胺培南司他丁钠使用率、气胸以及胸腔闭式引流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5~5.92,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住院天数及应用亚胺培南司他丁钠进入回归方程(χ2=18.01,P=0.000)。结论住院时间及亚胺培南司他丁钠应用为早产儿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症的高危因素,其他易感因素与白假丝酵母菌血症无差别。  相似文献   

11.
全身播散性假丝酵母菌感染已成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晚发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而其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神经病理学的多样性使得脑脊液微生物学和常规细胞学分析不能除外特殊的损伤类型,特别是微小脑脓肿.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假丝酵母菌感染的诊断必须结合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能成为早期诊断微小脓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谱、药物敏感性以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治23例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培养出真菌36株,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0株(55.6%)、白色假丝酵母菌11株(30.6%)。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五氟尿嘧啶敏感性最高,总有效率在69.4%~77.8%。23例新生儿均有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创操作等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抗真菌治疗后预后良好(存活或好转出院)15例(65.2%),预后不良(放弃或死亡)8例(34.8%)。预后良好组的平均抗真菌治疗时间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2,P0.05)。抗真菌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内,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及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不明显;血小板在抗真菌治疗开始后1周内即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对两性霉素敏感性较高;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情况,为诱导缓解期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初发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对诱导缓解期的感染情况、致病菌菌株及耐药菌谱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感染和/或微生物感染发生率为76.2%,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46.2%)。严重感染占52.3%,包括60例肺部感染和/或21例败血症。130例患儿中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细菌29株、真菌21株,28.5%的患儿至少有1种微生物感染。细菌29株中G-菌19株(65.5%)、G+菌10株(34.5%)。最常见的G-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最常见的G+菌为绿色链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真菌占16.2%,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与非严重感染患儿相比,严重感染患儿粒细胞缺乏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发热事件的比例和CRP更高,住院天数也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常见的感染;G-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并适时联合万古霉素或抗真菌药能有效控制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时血小板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表现,比较患儿入院时、发生真菌败血症时、抗真菌治疗2周后3个时间点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的变化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1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11例。24例患儿发生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时与入院时比较,WBC(×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4.3)比(8.6±2.9),P>0.05]。PLT(×109/L)降低,CRP(mg/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fl)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升高[PLT:(99.8±49.1)比(197.0±62.8),CRP:(29.3±34.5)比(2.7±3.4),MPV:(12.3±0.9)比(11.1±1.1),PDW:(17.6±3.2)比(13.6±2.7),P均<0.0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发生败血症时PLT明显低于白假丝酵母菌组[(73.0±40.9)比(122.5±44.8),P<0.05],其余血常规指标在3个不同时间点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真菌败血症时血常规变化最明显的指标是PLT降低,与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相比,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败血症PLT降低更明显,分析PLT可辅助指导真菌败血症的诊断和早期经验治疗。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7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病例,分析其病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转归情况.结果 67例患儿均为念珠菌属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占47.7%,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占43.3%;早产儿占所有病例的91.0%,其中50%以上的早产儿胎龄≤ 32周,9例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11例合并有巨细胞病毒感染;25例患儿真菌感染前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PICC)置管时间≥ 14 d,16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时间> 7 d;35例(52.2%)患儿白细胞计数< 10 × 109 /L,46例(68.7%)患儿有血小板下降,其中33例持续≥ 7 d;24例患儿伴有器官受累,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眼及关节;47例(70.1%)经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好转或治愈,15例(22.4%)患儿死亡.结论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主要为念珠菌属,尤以白色念珠菌及光滑假丝酵母菌为多见.中枢神经系统、眼及关节为常见受累器官.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严重程度及转归与患儿的机体状态、原发病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体瘤患儿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病原菌、药物敏感性以及抗真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儿科收治的化疗后合并口腔真菌感染的25例实体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实体瘤患儿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1.11%,发病时患儿均处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多伴有发热、食欲差、呕吐、腹泻、咳嗽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贫血、血小板下降,C反应蛋白不同程度升高。常见口腔真菌感染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白色假丝酵母菌、近光滑假丝酵母菌,部分患儿真菌血培养阳性。应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外用或口服、两性霉素B雾化治疗口腔真菌感染4~7天后好转。结论实体瘤患儿骨髓抑制期口腔真菌感染率较高,易于反复,化疗后加强口腔护理,局部早期应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7.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及经验性治疗水平.方法 选取2008年1月 - 2010年12月期间NICU住院确诊深部真菌感染的2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基础疾病、真菌类别,以及抗真菌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基础疾病以肺部疾病最多见,占47.6%;外科手术治疗5例,占23.8%,其中腹部手术者4例.临床表现以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发热和反应差最多见,有19例(90.5%)出现血小板减低,19例(90.5%)超敏CRP增高,白细胞正常13例(61.9%).其中确诊真菌败血症18例(85.7%),真菌脑炎1例(4.8%),尿路感染2例(9.5%).病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用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总治愈率71.4%,好转19.1%,死亡9.5%.结论 喂养不耐受、发热、呼吸暂停和反应差是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最多见的临床表现;患儿多数表现有血小板减低及超敏CRP增高,白细胞正常不能排除该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最多见,白假丝酵母菌次之.  相似文献   

18.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17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VLBWI(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87例,确诊真菌性败血症17例,发生率为5.92%.17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在真菌感染前均接受过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14例曾机械通气,13例曾留置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起病最早为生后7 d,最晚为生后51 d.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均明显升高(46 ~ 8 285 pg/ml).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9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无名假丝酵母菌2例.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17例起初均予氟康唑治疗,其中8例因疗效欠佳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治愈13例,自动出院3例,1例死亡.结论 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医源性因素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不容忽视.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浆BG检测可作为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性败血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无基础疾病儿童侵袭性真菌病 (IFD) 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无基础疾病侵袭性真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无基础疾病侵袭性真菌病儿童的病原检出率为76% (37/49),其中新型隐球菌 (17例,46%)、白色假丝酵母菌 (10例,27%)、曲霉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各3例,均占8%) 为最常见的病原。真菌性肺炎最多见 (17例,46%),病原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 (9例,53%)。49例患儿均存在至少一项感染高危因素,主要为抗生素使用、长时间住院以及侵袭性操作。行G试验检查的24例中17例阳性 (71%)。49例患儿均接受抗真菌治疗,37例 (75%) 治愈,3例 (6%) 仍在治疗中,5例 (10%) 死亡,4例 (8%) 失访。结论 对于无基础疾病的IFD患儿,新型隐球菌、念珠菌为其主要病原,肺部感染最为多见。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是较突出危险因素。无基础疾病的IFD患儿对于抗真菌药物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我院因撤机失败的41例新生儿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以积极寻求原发疾病及探讨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41例因撤机失败行纤支镜检查患儿的资料。结果41例新生儿经纤支镜检查发现,咽喉部异常包括喉软骨软化38例,声带严重充血肿胀8例,声门下不规则瘢痕形成2例,先天性喉蹼、声门闭合不全、会厌囊肿各1例;气管-支气管异常包括气管软化31例,气管狭窄2例,局部支气管段狭窄4例,支气管桥、气管食管瘘各1例。38例患儿行纤支镜获取肺泡灌洗液并送培养,细菌培养阳性15例(39.4%),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各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大肠埃希菌、缓症链球菌各1例;真菌培养阳性6例(15.7%),其中烟曲霉菌3例,光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各1例。纤支镜检查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低氧血症、心率一过性下降(26例,63.4%),3例患儿出现术后发热。结论纤支管镜检查不但可以发现先天性呼吸道畸形,还能了解气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并能留取深部分泌物完善病原学检查,只要给予充分准备,支气管镜由操作熟练人员进行,纤支镜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