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国肝胆胰学会于2014年1月15日主办了一场专家共识会议,旨在回顾当前有关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治疗的证据,以建立实践指南。总体上,在GBC高发区,胆囊标本常规应包括至少3块组织切片以及胆囊管边缘。对于不典型增生或已诊断为癌的标本,应广泛取样。若患者适合手术,则直径1 cm和影像学证实有血管蒂的胆囊息肉应行  相似文献   

2.
韩庆海 《山东医药》2011,51(7):73-74
目的分析胆囊癌临床分期、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6例胆囊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对其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NevinⅠ、Ⅱ期胆囊癌主要采取单纯胆囊切除术,其术后5 a存活率明显高于Ⅲ、Ⅳ期及Ⅴ期患者(P〈0.05、P〈0.01);Ⅲ、Ⅳ期主要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或扩大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其术后5 a存活率Ⅴ期患者(P〈0.01)。NevinⅢ、Ⅳ期及Ⅴ期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明显短于Ⅰ、Ⅱ期患者(P〈0.01)。结论为获得最佳预后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NevinⅠ、Ⅱ期胆囊癌应行单纯胆囊切除术,Ⅲ、Ⅳ期可行扩大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而扩大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对Ⅴ期预后无改善,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作为侵袭性较高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是其唯一获得痊愈的治疗方式;但是仅10%的GBC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仍面临着高复发率的问题.目前没有针对GBC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因此晚期GBC患者预后极差.分子靶向治疗有可能突破这一治疗的瓶颈;目前关于GB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开展,研究发现相关的重点分子可能成为治疗靶点,其中针对GBC血管生成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相关机制等的靶向治疗已经进入临床研究,更深入的GBC分子机制研究将更有助于GBC靶向治疗的选择和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意外胆囊癌的产生原因、防治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1月行LC 9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发现胆囊癌容易发生切口种植,胆囊癌的预后较差,1年存活率85.7%。结论胆囊癌不宜行腹腔镜手术,对术前怀疑或临床确诊的胆囊癌患者,应尽量选择开腹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一旦怀疑胆囊癌变者应毫不犹豫即刻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5.
淋巴转移是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也是GBC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明确GBC淋巴引流的途径,对发生转移的淋巴结进行准确分站,探讨手术清扫范围,寻找相应淋巴转移指标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淋巴示踪剂的使用极大方便了术中淋巴结清扫;积极探索GBC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将可能提供新的GBC治疗靶点.本文就近年来GBC的淋巴转移途径、分站、相应评估指标、示踪剂和淋巴转移的发生机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对其恶变的认识.方法 分析回顾临床所遇16例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 术前明确诊断率不高,手术方法比较多,Ⅰ型行胆囊切除或胆囊大部切除术,Ⅱ型行胆囊切除、胆管修补加T管引流术,Ⅲ型、Ⅳ型行胆囊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术.胆囊癌变者二期行胆囊癌根治术.结论mirizzi综合征术前明确诊断率不高,胆囊癌变的可能性较大,治疗应根据不同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术中或术后应及时送病理检查,排除癌变.  相似文献   

7.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是一类罕见的慢性胆囊炎,其特征性病变是胆囊壁上伴有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浸润的严重增生性纤维化。由于XGC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具有相似性,临床上XGC常被误诊为胆囊癌,造成了不必要的大范围手术切除,给患者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目前XGC的术前诊断多是基于影像学检查(超声、CT和MRI等),明确诊断仍然依赖于术中冰冻活组织检查或术后病理检查。同时,XGC诊断时应与胆囊腺肌瘤病、胆囊癌和胆囊放射菌病相鉴别。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XGC的最主要手段,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耗时长、并发症多、中转率高。所以针对XGC,术前诊断和术中决策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自组装发光系统检测的循环游离DNA(cfDNA)水平在胆囊癌(GBC)中的变化.方法 收集83例GBC患者(GBC组)、75例胆囊炎患者(胆囊炎组)、7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样本.构建自组装发光系统,检测β-actin基因来间接测定受试者血清cfDNA水平,分析血清cfDNA水平与G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  相似文献   

9.
意外胆囊癌(unex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是指术前未有明确诊断,因"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由病理切片确诊的胆囊癌,又称为偶发胆囊癌、亚临床胆囊癌、机遇性胆囊癌。UGC在所有诊断的胆囊癌中所占比例较高,但各家报道不一。随着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普及,UGC的数量也有逐年增多趋势。尽管超声、CT及核磁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胆囊癌的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1b期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14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2例T1b期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手术信息以及术后随访资料,比较行胆囊癌根治术与单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复发转移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T1b期意外胆囊癌患者整体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9.7%和82.8%;单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和行根治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和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991);单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肿瘤转移复发率为15.4%(2/13),行根治术患者复发率为12.5%(1/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1b期意外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是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胆囊癌组织Twist、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00年至2008年间浙江省人民医院胆囊癌手术切除胆囊癌组织标本的存档蜡块79例和正常胆囊黏膜组织标本20例的Twist、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胆囊黏膜组织相比,胆囊癌组织表达Twist、N-cadherin上调,阳性率分别为68.3%和49.4%,而正常胆囊黏膜组织均为1/20。且胆囊癌组织中E-cadherin高表达者为27.8%,显著低于正常胆囊黏膜(20/20;X2=29.31,P<0.05)。Twist蛋白表达与胆囊癌T分类、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淋巴管浸润及国际抗癌联盟(U ICC)分期密切相关(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胆囊癌T分类、远处脏器转移、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UICC分期密切相关(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仅与胆囊癌淋巴管浸润密切相关(P<0.05)。胆囊癌组织Twist与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79例胆囊癌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6±14.3)个月,肿瘤组织Twist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66%和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组织E-cadherin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的术后3年生生率分别为25%和8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组织N-cadherin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39%和41%,各组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wist表达是影响胆囊癌预后的独立指标之一。结论 Twist、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胆囊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wist表达是胆囊痛癌独立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老年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下(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采取手术治疗的老年胆囊结石患者119例,OC组57例,LC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并发症的相关情况。结果 LC组术中、术后及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OC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患者时,应首选LC,可改善术中、术后临床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开腹胆囊手术与腹腔镜胆囊手术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2-11~2014-11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行开腹胆囊手术,研究组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术后观察并随诊一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粘连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进行开腹胆囊手术术后肠黏连的发生率为61.82%,研究组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术后肠黏连的发生率为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368,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手术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中转开腹分为中转组(38例)和未中转组(52例)。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术前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水平、出现症状至手术的时间、胆囊壁厚度、胆囊管结石嵌顿、黄疸、腹肌紧张、胆囊三角解剖是否清楚、胆囊周围渗出等方面的资料,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结果中转组在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胆囊管结石嵌顿、总胆红素水平、胆囊三角解剖是否清楚等方面与非中转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出现症状至手术的时间≥48 h、胆囊管结石嵌顿、胆囊壁增厚且≥5 mm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若患者发作时间≥48 h、胆囊管结石嵌顿、胆囊壁≥5 mm,则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危险性增加,术前应予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在鼻胆囊引流管(ENGBD)引导下施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的经验。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肝胆外科、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和重庆市中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12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括约肌切开后取石,术中置入ENGBD者分配入试验组(A组,n=47)、置入鼻胆引流管(ENBD)者分配入对照组(B组,n=77)。2组均于ERCP后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困难病例则中转开腹实施胆囊切除术。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A组在ENGBD的引导下,较B组更易完成LSC术(53.2%vs 20.8%),中转开腹实施胆囊切除术的比例也大为降低(4.3%vs 35.1%)。B组可能因胆囊与周围器官之间形成内瘘(包括Mirizzi综合征)、意外胆囊癌、胆囊管汇合异常等复杂情况,NEGBD难以成功置入,使得手术中发生肝动脉/肝静脉损伤,又因担心胆管损伤而被迫中转开腹。结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时,于ERCP后置入ENGBD有助于LSC的顺利实施,可有效降低中转开腹比例。  相似文献   

16.
黎颖 《山东医药》2011,51(22):70-71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良性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经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良性胆囊结石27例(Ⅰ组)和23例(Ⅱ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中转开腹率、腹腔引流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量、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Ⅱ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方面显著少于Ⅰ组,P均〈0.05。结论腹腔镜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结石的手术效果与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相仿,但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17.
胆囊息肉(GBP)是一类胆囊黏膜向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病变的总称.GBP分为非肿瘤性GBP和肿瘤性GBP,研究显示胆囊癌(GBC)可由GBP恶变而来, GBP发生恶变与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患者年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胆囊结石,糖尿病病史等因素有关.目前GBP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术前明确肿瘤性GBP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韩宗明  许依春 《山东医药》2005,45(32):49-49
1997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对73例胆囊疾病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胆囊癌,证实19例患者术前误诊。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73例患者中,男29例,女44例;年龄48~78岁。术前临床诊断为胆囊癌22例,疑为胆囊癌32例,胆囊息肉4例,胆管癌1例,胆囊炎14例、胆囊结石14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19例,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3例,胆囊切除+各种胆管支撑内外引流术22例.根治术27例.扩大根治术2冽。术前均行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73.97%,误诊19例(误诊为胆囊息肉4例.胆管癌1例,胆囊炎、胆囊结石14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治疗老年复杂性胆囊炎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的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3年该院83例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复杂性胆囊炎患者,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27例)及LSC组(5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手术比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情况及住院时间、术后胆管残余结石、胆管损伤、胆漏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LSC组急诊手术的比例明显高于LC组;LS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则明显低于LC组(P<0.05)。LSC组胆管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LC组(P<0.05)。结论只要掌握适当的胆囊次全切除的手术方式和技巧,采用LSC治疗老年人复杂性胆囊炎可以降低手术风险,防止胆道损伤、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一个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术中超声刀直接处理胆囊动脉的临床可行性及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自2011年3月-2012年12月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术中超声刀直接处理胆囊动脉2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要求手术方式分为经脐单孔腔镜组125例(A组)和三孔腔镜组106例(B组),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术后进食、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超声刀直接处理胆囊动脉的效果。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A组手术时间平均为(20.21±1.86)min,长于B组的(18.43±1.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3.23±6.25)ml,B组为(22.34±5.4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5例须要镇痛,B组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进食时间为(6.56±1.23)h,B组为(6.67±1.45)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平均时间为(2.98±0.23)d,B组为(3.02±0.1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未留置引流管。2组术后均无出血、胆管损伤、胆漏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超生刀直接凝断胆囊动脉止血效果可靠,术后无继发性出血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12个月,平均6.5个月,患者康复良好,无切口疝发生,脐部瘢痕不明显,美容效果较好。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同临床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美容效果好等优势,特别适用外貌美容要求较高的患者。超声刀直接离断胆囊动脉能够减少由于仔细分离胆囊动脉而意外造成的大出血,同时也相应缩短手术时间,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