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黄石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上机前均常规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12、24、48 h 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平均动脉压(MAP)、氧指数(OI)、吸入氧浓度(Fi O2)。结果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455,P=0.324)。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p H值、Pa O2、Pa CO2及治疗12 h 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2、24、48 h p H值、Pa O2高于对照组,治疗24、48 h Pa 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MAP、OI、Fi O2和治疗12、24 h OI及治疗12 h 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2、24、48 h Fi O2低于对照组,治疗48 h OI低于对照组,治疗24、48 h M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韩娟 《国际呼吸杂志》2016,(18):1399-1402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2例,分为常频机械通气组(n =41)和高频震荡通气组(n =41)。常频机械通气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高频震荡通气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气分析、治愈率、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PaCO 2、PaO 2、吸入氧浓度和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治疗后1、6、12、24 h高频震荡通气组 PaO 2明显高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 值均<0.05),PaCO 2、吸入氧浓度和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 值均<0.05);高频震荡通气组住院时间、上机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 值均<0.05);2组患儿最主要的并发症为新生儿硬肿症和肺炎,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能明显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血气分析和氧合指数,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海口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96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儿给予高频振荡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婴儿型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合指数(Pa O2/Fi O2)、Pa O2/Pa CO2。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u=2.758,P=0.006)。两组患儿治疗前Pa O2、Pa CO2、Pa O2/Fi O2、Pa O2/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48 h后Pa O2、Pa O2/Pa CO2高于对照组,Pa CO2、Pa O2/Fi 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气胸、慢性肺疾病、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儿氧合情况,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2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共有74例新生儿病患被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以数字法随机分成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以及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占比48.65%(18/37),总有效率为94.59%(35/3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32%(9/37),75.68%(28/37);治疗后治疗组PH值以及P(CO_2)/mm Hg和P(O_2)/mm Hg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儿PEEP/cm H_2O与FiO_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儿O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NRDS疗效显著,且能显著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对其SP-D(肺表面活性物质D,Pulmonary surfactant D)、AQP-5(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Lung tissue water channel protein 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9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无创高频(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ventilation,N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onstant frequency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组。NHFOV组予NHFOV治疗,CMV组给予CMV治疗,然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在治疗前、治疗12、24、48、72h监测两组患者的呼吸动力学、血气指标以及血清SP-D、AQP-5水平。结果NHFOV组的有效率为93.61%,显著高于CMV组(7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NHFOV组的气漏、呼吸相关性肺炎、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显著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HFOV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MV组(P0.05);两组患儿的Pa O_2、Pa CO_2、Pa O_2/Fi O_2、OI、RI、p H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HFOV组的血气指标、呼吸动力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改善,均显著优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P-D、AQP-5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5),在治疗24h内两组患者的SP-D、AQP-5水平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各时间点NHFOV组的血清SP-D、AQP-5水平显著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FOV治疗新生儿ARF疗效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氧合功能,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肺出血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对两组患儿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两组患儿通气前后0 h,6 h,12 h以及24 h的血气指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通气前血气指标并无明显差异,通气后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儿治疗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肺出血的停止时间,通气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例数皆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无创呼吸通气(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中有着优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通气方式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高频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前后血氧指标的转归及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撤机后给氧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前,两组患儿的吸入氧分数、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酸碱度无明显差别,通气8小时、12小时、24小时时两组患儿的吸入氧分数和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氧和血酸碱度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死亡、颅内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别,而观察组肺出血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机械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蛇毒血凝酶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入院的新生儿肺出血患儿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高频振荡通气,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蛇毒血凝酶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出血停止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肺出血停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率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蛇毒血凝酶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肺出血停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NRDS患儿89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1),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1h的肺氧合功能参数、呼吸机主要调节参数、治疗期间并发症。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肺氧合功能参数、呼吸机主要调节参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肺氧合功能参数及呼吸机主要调节参数指标改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有助于改善肺功能,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5-02~2016-04收治的74例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两组患儿疗效及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血气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20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9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p H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快速改善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给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常频通气治疗,此外给予两组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上机12 h、24 h的血气分析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上机时间显著缩短,对照组的气胸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存活率、肺出血、IVH及BPD的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上机12 h后及24 h后血气分析显著优于对照组,吸氧浓度及氧合指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NRDS患儿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BiPAP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BiPA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48 h后,评估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氧交换指标及通气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值、PaO_2/吸入氧浓度(FiO_2)及PaO_2/肺泡氧分压(PA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患儿PaO_2、pH值、PaO_2/FiO_2及PaO_2/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平均气道阻力(MAP)和呼气末正压(PE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患儿MAP和PEE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BiPAP治疗NRDS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氧交换能力及通气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2例根据入住病床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结果观察组的ICU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Pa O_2和Pa O_2/Fi O_2值都有明显上升,Pa CO_2值都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IL-6与TNF-ɑ值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肺炎、恶心呕吐、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能改善动脉血气指标,促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云金妹 《临床肺科杂志》2015,(3):556-557,570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早产儿处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S预防性用药(100 mg/kg气管内注入),比较两组患儿NRDS发生率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NRDS发生率(21.6%)明显低于对照组(45.0%)(P0.05),观察组患儿上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 O2、Pa CO2、Pa O2/Fi O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儿Pa O2、Pa O2/Fi O2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预防性应用PS可有效降低早产儿NRDS发生率,且有助于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5.
王超 《临床肺科杂志》2016,(12):2283-228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用药方案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以期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7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均采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剂量分别采用50mg/kg(对照组)、100mg/kg(研究组),观察治疗后在疗效、血气分析和并发症等方面情况差异。结果对照组胸片Ⅰ级占75%、Ⅱ级占13.89%、Ⅲ级占11.11%,研究组胸片Ⅰ级占88.88%、Ⅱ级占2.78%、Ⅲ级占2.7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Pa O2、PH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a CO2显著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后在以上指标上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著(P0.05);研究组在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肺气漏、颅内出血、呼吸机相关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且剂量和疗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5月在榆林市第二医院儿科出生的有HMD发生风险的早产儿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早产儿出生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猪肺磷脂注射液。比较两组早产儿用药前、用药后6 h及用药后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值,临床转归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方法与时间在PaO_2、PaCO_2及p H值无交互作用(P0.05);方法在PaO_2、PaCO_2及p H值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PaO_2、PaCO_2及p H值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观察组早产儿用药后6 h及用药后24 h PaO_2、p H值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产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率、HM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肺炎、颅内出血、肺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S能有效降低新生儿HMD发生风险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新生儿肺通气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西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92例低氧性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吸氧治疗,治疗组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 H值、氧合指数(OI)、血氧分压(Pa 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肺泡氧张力(a/A Pa O2)、平均气道压(MAP),观察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肺出血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p H值、OI、Pa O2、Pa CO2、a/A Pa O2、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p H值、Pa O2、OI均高于对照组,Pa CO2、a/A Pa O2、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为(108.0±30.5)h,短于对照组的(175.0±45.8)h(P0.05);治疗组患儿肺出血发生率为2.1%(1/47),对照组为11.1%(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快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剂量为100 mg/kg。结果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与对照组同项比较,(P均<0.05或<0.01);治疗组治疗后各时段机械通气参数FiO2、VEI、MAP与对照组同项比较,(P均<0.05或<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NRDS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2—2015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照组患儿给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4 h后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值〕,CPAP持续时间、给氧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院内死亡情况。结果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两组患儿PaO_2、PaCO_2和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儿PaO_2和pH值高于治疗前,PaCO_2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CPAP持续时间、给氧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颅内出血、肺气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及和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相比,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可更有效地缩短CPAP持续时间、给氧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糖尿病孕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50例由糖尿病孕妇所娩出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基础性的综合治疗,而对研究组患儿在采取基础治疗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治疗的方法,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包括临床治愈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所花费用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64%),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儿的机械通气、用氧以及住院时均比对照组患儿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尤其是由糖尿病孕妇娩出的新生儿,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可以明显缩短患儿的治疗住院时间,对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生存质量以及肺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