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胸术后肺不张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通过对110例开胸手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开胸术后肺不张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所有病例根据性别、年龄、术前肺功能、术前是否有肺内感染、麻醉插管类型、手术方式、是否吸烟、咯痰情况、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分组,比较各组中肺不张感染的发生率.结果110例开胸术后患者中出现肺感染肺不张者19例,发生率为17.3%.男性、年龄≥60岁、术前肺功能较差、术前有肺内感染、麻醉中采用单腔插管、行肺叶切除术、吸烟≥20年、咯痰≥20 ml/d、术前术中均未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其肺不张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相对应的患者.结论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肺不张感染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术前肺功能、术前是否有肺内感染、麻醉插管类型、手术方式、是否吸烟、咳痰情况、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均有显著的关系.及时解除支气管内痰液潴留,手术前后预防性合理性应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治疗肺不张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2例老年肺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贫血情况、体重、慢性疾病、肺基础病、吸烟史、术前气道准备时间、肺功能、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行单因素分析并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选取的92例患者中有26例术后出现PPCs,发生率为28.26%。经筛选后发现:年龄≥70岁、血清白蛋白40 g/L、贫血、超重、患有糖尿病、原有肺部基础疾病、有吸烟史、FEV1%70%、术前准备时间5 d、开胸手术、切除范围≥1个肺叶、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100 ml是老年患者术后出现PPCs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70岁、贫血、超重、吸烟史、FEV1%降低、开胸手术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术后出现PPCs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对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分层干预可以减少PPCs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293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冠心病及吸烟史、手术中通气方式和手术方式是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al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吸烟史和通气方式是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合并糖尿病、吸烟史以及通气方式是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术前心率恢复(HRR)异常与术后心肺并发症的相关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110例年龄>60岁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HRR是否正常分为HRR正常组与HRR异常组,分析HRR与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间关系;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肺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分析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分析110例老年肺癌患者临床数据,HRR异常组38例,HRR正常组72例;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39例,HRR异常组19例,HRR正常组20例。HRR正常组并发症发生率27.78%,显著低于HRR异常组50.00%(P<0.05);单因素分析吸烟史、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分钟步行试验指标中血压、血氧饱和度、6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心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吸烟史、单肺叶切除术及扩大或全肺切除、手术时间、HRR异常,为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RR异常可增加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吸烟史、单肺叶切除、扩大或全肺叶切除、手术时间过长、HRR异常是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肺不张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完成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20例,根据术后胸片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肺不张,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使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找出肺不张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20例食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肺不张26例,发生率为21.67%。发生组吸烟史、术前肺功能不良、手术时间≥3.5 h、术后疼痛程度评分>5分者占比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均<0.05);发生组麻醉苏醒时间显著长于未发生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BMI、病理类型、临床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发病部位、基础疾病、饮酒史、血红蛋白、白蛋白、白细胞计数、细胞角蛋白片段19、癌胚抗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OR=5.207)、术前肺功能不良(OR=7.170)、手术时间≥3.5 h(OR=8.326)、麻醉苏醒时间(OR=2.596)、术后疼痛程度评分>5分(O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11月572例在两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特点。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中转手术、术中出血量、吸烟史、合并肺部疾病等指标,对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72例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肺部感染60例,发生率为10. 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合并肺部疾病、吸烟史为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 180 min、合并肺部疾病、吸烟史 10年是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手术时间、合并肺部疾病、吸烟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不仅需要关注腹腔镜操作技术水平,还需从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的干预,以便减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曲霉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1100例,所有患者入组后采集清晨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依据细菌培养及涂片镜检结果将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分为曲霉菌感染组和非曲霉菌感染组,统计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长期吸烟史、有无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平均住院天数、激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数、有无机械通气操作、过去1年住院次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等,分析两组上述资料的差异性,指出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发生曲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1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中有150例发生曲霉菌感染,占13.64%;有950例未发生曲霉菌感染,占86.36%。单因素分析显示,曲霉菌感染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侵入性操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等方面与非曲霉菌感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霉菌感染组在长期吸烟史、抗生素使用时间、血清白蛋白、平均住院天数、激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数、机械通气操作、过去1年住院次数等方面与非曲霉菌感染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长期吸烟史、抗生素使用时间≥10 d、血清白蛋白<30 g/L、平均住院天数≥10 d、激素使用时间≥14 d、抗生素使用种类数≥3种、机械通气操作、过去1年住院次数≥4次是导致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曲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约有13%患者发生曲霉菌感染,而长期吸烟史、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低蛋白血症、使用多种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操作、过去1年中多次住院且住院时间长是导致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曲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中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降低曲霉菌感染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患病风险及生存情况。方法以2012年5月~2014年12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7例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非吸烟人群,根据临床诊断其中20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为慢阻肺组,合并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62例患者为慢阻肺+NSCLC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非吸烟慢阻肺患者,并发NSCLC的危险因素,并对62例经手术治疗的慢阻肺合并NSCLC患者进行至少60个月的随访,分析影响其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慢阻肺组和慢阻肺+NSCLC组患者在性别、年龄、Charlson合并症指数、近1年慢阻肺加重情况、肺过度通气发生情况以及FEV_1、FEV_1/FVC、TLC、FRC等肺功能指数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年龄、高Charlson合并症指数、静态肺过度通气以及低FEV_1、低FEV_1/FVC、高FRC等肺功能指数均为影响非吸烟慢阻肺患者并发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62例慢阻肺+NSCLC患者随访时间60~9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44个月。通过绘制肺过度通气、性别、术后肺部并发症、腺癌、病理分期以及化疗对患者生存曲线图,结果显示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腺癌、病理分期≥Ⅱ期以及术后化疗是影响慢阻肺+NSCLC患者生存相关的重要因素(P=0.038/0.004/0.003/0.014)。结论男性、年龄增长、Charlson合并指数高以及静态肺过度充气,都可大大增加非吸烟慢阻肺患者NSCLC病发风险,而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腺癌、病理分期≥Ⅱ期以及术后化疗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5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21例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行全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的98例肺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钉仓使用数量、引流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术前FEV1,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钉仓使用数量及胸腔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FEV1/术前FEV1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明显,能有效保护患者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方法 147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0 d内死亡7例(4.8%),术后并发症39例(26.5%)。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全肺切除、术前FEV1.0%>60%和吸烟≥400支/年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吸烟≥400支/年、合并基础疾病、全肺切除术和FEV1.0%<60%是肺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吸烟≥400支/年、合并基础疾病、全肺切除术和FEV1.0%<60%是肺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术后发生肺部感染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武汉市第一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临床资料45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94例)和未感染组(术后未发生肺部感染,356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可疑危险因素,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影响老年食管癌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年龄、吸烟、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时间、FEV1/FVC、术前白蛋白、手术通气方式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得出,高龄(OR=2. 614,95%CI为1. 214~5. 628,P 0.05)、吸烟(OR=2.330,95%CI为1.021~5.317,P 0.05)、合并糖尿病(OR=1.614,95%CI为1.102~2.364,P 0.05)、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1. 944,95%CI为1. 301~2.905,P 0. 05)、较长的手术时间(OR=2. 025,95%CI为1.305~3.142,P 0.05)为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术前白蛋白(OR=0.885,95%CI为0.813~0.963,P 0.05)、术中采用TLV通气方式(OR=0.682,95%CI为0.813~0.907,P 0.05)为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高龄、吸烟、合并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时间延长、术前白蛋白低下、术中OLV通气模式等,临床中应针对性进行干预和预防,以降低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术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5例老年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将其分为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SICH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85例老年SICH患者,术后肺部感染45例,非肺部感染40例,感染率63.63%。单因素分析显示,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患者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吸烟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前发生呕吐、术前行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时间、Graeb评分和血肿体积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吸烟史、GCS≤8分、Graeb评分>14分和血肿≥60 ml是老年SICH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SICH患者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吸烟史、术前GCS≤8分、Graeb评分>14分和血肿≥60 ml等易感因素,临床上应加强病情监测,积极采取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陈宇 《临床肺科杂志》2014,(12):2275-2279
<正>肺癌手术创伤较大,无论是行微创手术还是开胸手术,术中手术操作、麻醉单肺通气等特殊情况,常需要挤压肺组织,牵拉刺激肺门及支气管,反射性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组织挫伤,不同程度引起患者肺通气及换气功能不全,同时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影响患者肺功能的恢复。以下为影响肺癌术后肺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一、肺癌术后肺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1.术前因素(1)一般情况:1年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2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纳入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统计方法,分析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7例患者食管癌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占比17.37%,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胸腔积液和呼吸衰竭;与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分级)、糖尿病史、肺结核病史、术后其他并发症、单肺通气、长期大量吸烟、FEV1(%) pred。结论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分级)、糖尿病史、肺结核病史、术后其他并发症、单肺通气、长期大量吸烟、FEV1(%) pred。对患者要加强围术期护理,尤其是同时具有多个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积极指导患者改善器官功能和肺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795例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月我院肺癌手术795例,其中全肺切除术176例,肺叶切除术509例,楔型切除术110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73例,应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34.3%(273/79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吸烟史、心律失常史、全肺切除、术中心包损伤、术后肺不张是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P=0.017)。结论心脏的储备功能降低、对手术损伤及缺氧的耐受力降低是导致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房颤的危险因素。观察肺切除术后房颤对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北京胸科医院2006年6月~2007年6月行肺切除手术患者262例.术后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心电图确诊房颤者诊为肺切除术后房颤。将肺切除术后患者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分析导致肺切除术后房颤的原因,单因素分析行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的术后30天死亡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262例肺切除患者中,术后30例发生房颤。占11.5%.常发生于术后2~3天。单因素分析中.年龄〉65岁、男性、既往吸烟史、术前FEVI预计值、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痰普通菌或真菌培养阳性、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病史、术中出血量增多、术后氧分压下降与术后房颤的发生相关,而既往慢支病史、糖尿病史、术式、麻醉时间、术后伤口疼痛、术后低血钾及24小时补液量与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中.年龄〉65岁、术前痰普通菌或真菌培养阳性及术后低氧血症是肺切除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且均为危险因素。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比较.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1,两组比较,术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切除术后房颤与年龄〉65岁。术前痰培养阳性,术后低氧血症相关,且肺切除术后房颤可使患者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但对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肺结核合并肺曲菌球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24例肺结核合并肺曲菌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4例患者术前确诊率为37.5%(9/24)。行肺叶切除术20例,全肺切除术4例,19例同时行肥厚胸膜切除术。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8例(33.3%),分别为胸腔出血1例,支气管胸膜瘘3例,包裹性液气胸2例,肺不张2例。术后随访22例,患者无肺曲菌球病复发。结论肺结核合并肺曲菌球病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切除病变肺叶及肥厚胸膜是治疗肺结核合并肺曲菌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0例≥70岁老年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临床一般情况、病理类型、分期及手术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所有入组患者中发生术后并发症71例(20.3%),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肺炎,术后持续性肺漏气,呼吸衰竭等)60例(84.5%),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主要是心律失常)14例(19.7%),2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死亡,术后30d内死亡率0.6%。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肺癌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有性别、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分级、体能状态评分(PS)评分、手术方式(胸腔镜/开胸)、手术切除范围、肿瘤大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多因素分析提示COPD分级(P=0.006)和手术切除范围(P=0.042)是老年肺癌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肺功能正常或轻度限制相比,COPD1级、2级、3级的OR值分别为4.493、4.284、12.998,COPD 4级并发症发生率60%,因例数少,P=0.888;与部分肺叶切除相比,单肺叶切除、扩大或全肺切除的OR值分别为3.345、10.563。结论 COPD分级≥3级和手术范围扩大会增加老年肺癌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评估全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肺部小结节(CT上直径≤2cm)患者随机分入全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组及肺叶切除术组。比较其手术并发症、术后肺功能及手术短期效果。结果两组分别入组35例。无中转开胸,无围术期死亡,解剖性肺段切除组手术时间长于肺叶切除组(P0.05),但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组术后住院时间少于肺叶切除术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及最大通气量(MVV)均较术前下降,但解剖性肺段除组术后下降比例较小(P0.05)。结论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并发症相似,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于患者肺功能的保护更为好,可能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科手术治疗预后生存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NSCLC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9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术后1年患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者23例与生存者63例。统计预后生存情况及一般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89例NSCLC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1年内失访3例,剩余86例患者中生存63例,死亡23例,病死率(26.74%);术后出现痰液潴留9例、肺不张4例、肺部感染1例;死亡者吸烟史、刺激性咳嗽、TNM分期为Ⅲa期、原结核病灶病变高于生存者,手术方式为肺叶切除术低于生存者(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史、刺激性咳嗽、TNM分期、原结核灶病变均为NSCLC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危险因素,手术方式为NSCLC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NSCLC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预后不佳,吸烟史、刺激性咳嗽、TNM分期、原结核灶病变、手术方式等为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