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Ⅰ和Ⅲ型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的阻遏作用。方法:实验用WKY大鼠做阴性对照,SHR大鼠分为SHR对照组和丹参治疗组。药物组经灌胃12周后,观察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左室心肌中的Ⅰ、Ⅲ型胶原的改变。结果:SHR组LVMI、Ⅰ型和Ⅲ型胶原较WKY组显升高(P<0.05),而丹参治疗组各指标均较SHR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丹参具有预防和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螺内酯单用及联合应用对肾性高血压大鼠(RHR)血管重塑(VR)的疗效,并深入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合用影响VR病理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两肾一夹(2K1C)改良造模法制备RHR模型,给予厄贝沙坦或和螺内酯连续灌胃,每两周测定尾动脉收缩压。治疗8wk后,处死大鼠取血清测定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水平(PⅢNP),测量3级肠系膜动脉中膜厚度/管腔半径比和中膜横截面积/管腔面积比,饱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测量动脉中膜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免疫组化法测定Ⅰ型胶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P-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厄贝沙坦能够有效降低RHR动脉血压,但是加用螺内酯不影响血压调节水平;RHR血管中膜厚度/管腔半径比、中膜横截面积/管腔面积比、血清PⅠCP和PⅢNP、动脉中膜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Ⅰ型胶原、CTGF和P-p38MAPK蛋白表达等均明显增加;厄贝沙坦和螺内酯使上述指标减轻,联合用药产生协同作用。结论厄贝沙坦和螺内酯皆可改善VR,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其机制可能与两者均可下调P-p38MAPK、CTGF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内分泌型高血压大鼠心肌间质重构在药物干预下的变化,探讨高血压心肌间质重构机制及抑制方法.方法:建立神经内分泌型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3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哌唑嗪组(Hα)、抑平舒组(Hace)、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组(Hptx)和高血压对照组(Hc).10只正常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观察各组大鼠血压、血清Ⅲ型前胶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 CVF)变化.结果:Hace组治疗后血压、左室质量、血清Ⅲ型前胶原和TNF-α水平、各项CVF均较Hc组明显降低(P < 0.05);Hα组治疗后血压、左室质量低于Hc组(P < 0.05),而Ⅲ型前胶原、TNF -α水平仍高于Nc组(P < 0.05); Hptx组较Hc组治疗后血压和左室质量无明显降低(P > 0.05),但血清Ⅲ型前胶原和TNF-α水平、各项CVF明显降低(P < 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逆转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有关,PTX抑制和逆转心肌纤维化可能与拮抗TNF-α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脏中的表达及其与高血压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的关系,并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对其表达的影响以及改善高血压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组(n=10)和伊贝沙坦组(n=10),伊贝沙坦组每只大鼠予以伊贝沙坦50mg·kg-1·d-1灌胃,给药12周,同时取10只12周龄雄性京都种Wistar(WKY)大鼠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TGF-β1、CTGF在三组大鼠的左室心肌的分布及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用RT-PCR的方法检测TGF-β1、CTGFmRNA在心肌表达水平;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左室心肌胶原形态,图象分析测量胶原容积分数(CVF)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结果:(1)左室重量指数(LVI)、CVF、PVCA在SHR组大鼠明显高于WKY组大鼠(P<0.01);相比SHR组,伊贝沙坦组则显著降低(P<0.05)。(2)CTGF主要在血管平滑肌和心肌间质中表达,WKY组在心肌间质中呈弱表达。(3)相关分析表明,CTGF与TGF-β1(r=0.562,P<0.05)的表达呈正相关。(4)CTGF及其mRNA在SHR组左室心肌中的表达较WKY组明显增强(P<0.05),相比SHR组,伊贝沙坦组则明显减少。结论:高血压大鼠心室肌CTGF表达增加,伊贝沙坦对高血压大鼠心室肌CGTF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此种作用可能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抑制左室重构改善心肌纤维化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血压升高可使左心室收缩期负荷过重,通过一系列复杂机制,导致心肌间质重构,其主要变化之一是Ⅰ型胶原成分增加,减低心肌间质重构是控制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进展的关键,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是启动和加剧重构的重要因素。通过测定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Ⅰ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运重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2005—2007年住院的AMI患者65例,依据不同干预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血运重建组(45例),48倒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对照组和所有AMI患者在发病后1周、3个月及6个月时点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Ⅲ型前胶原(PCⅢ),并进行组间和组内的比较。结果f1)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常规治疗组和血运重建组(1周和3个月时点的PⅠCP除外)PⅠCP和PCⅢ均有显著升高。(2)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运重建组各时点的PⅠCP和1周时点的PCⅢ显著降低。(3)常规治疗组各时点和血运重建组各时点的PⅠCP/PCⅢ比值均低于对照组,血运重建组6个月时点PⅠCP/PCIB比值高于本组1周和3个月时点。结论AMI后胶原代谢亢进,参与了心脏胶原重塑,血运重建干预可降低AMI后的血清PⅠCP和PCⅢ含量.对胶原重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颈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的表达,并探讨替米沙坦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雄性12周龄的SHR随机分为3组:高血压组(SHR)、替米沙坦低剂量组(TelL)、替米沙坦高剂量组(TelH),并设同周龄雄性的WKY大鼠为对照组(WKY,n=10).干预18周,观察各组大鼠SBP、颈动脉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用免疫组化评估MMP-9和,TIMP-2在颈动脉中膜的表达水平.结果:两周后TelH组SBP明显低于SHR组(P<0.01),其降压作用持续至实验结束,而TelL组SBP与SHR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HR组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WKY组(P<0.01),TelH、TelL组的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低于SHR组(P<0.05).SHR组中膜MMP-9的吸光度值(IOD)明显低于WKY组(P<0.01).TelH、TelL组中膜MMP-9的IOD值高于SHR组(P<0.05).SHR组中膜TIMP-2的IOD值明显高于WKY组(P<0.01),TelH、TelL组中膜TIMP-2的IOD值低于SHR组(P<0.05).结论:SHR颈动脉中膜MMP-9表达减少,TIMP-2表达增多,替米沙坦能通过降压及上调MMP-9、下调TIMP-2的表达,从而减轻颈动脉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纤维化的血清指标变化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的逆转作用 ,探讨血清指标作为临床判断心肌纤维化与心室重构及其逆转的临床价值。方法 :正常对照组20例 ,心肌梗死组44例 ,心肌梗死后应用培哚普利治疗12周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指标PCⅢ (Ⅲ型前胶原 )、LN(层粘连蛋白 )、HA(透明质酸 )。结果 :心肌梗死2周后较正常对照组血清PCⅢ、LN、HA明显增高 (P<0 01) ,培哚普利治疗12周后血清PCⅢ、LN、HA明显下降 (P<0 01)。结论 :血清PCⅢ、LN、HA可以作为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与心室重构的间接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神经内分泌激活与AMI后心脏胶原重塑的关系。方法65例首次发病的AMI住院患者(AMI组),于发病后1周、3个月、6个月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去甲肾上腺素(NE)、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并计算PⅠCP/PCⅢ比值。以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3个月亚组、6个月亚组的PⅠCP和各时间点的PCⅢ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呈逐渐升高趋势,AMI组的PⅠCP/PCⅢ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AMI后各时点的Renin、AngⅡ及1周亚组的ALD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AMI后1周亚组、3个月亚组的NE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MI后心脏胶原过度沉积,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参与AMI后心脏胶原重塑。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改进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心肌胶原偏光图像的分析方法,对高血压大鼠心肌胶原重构程度和药物对重构的改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建立高血压模型大鼠,取心肌进行特异性的苦味酸-天狼猩红胶原染色,在正交偏光下采用不同角度观察Ⅰ、Ⅲ型胶原的染色情况,分析偏光显微镜观察方式对胶原成像影响的物理机制并提出图像采集方式上的改进。采集图像后,用迭代阈值法获取阈值对胶原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对分割出的不同胶原成分计算形态学指标。同时考察正常组与治疗组的相应指标。结果胶原面积和容积分数等指标表明高血压大鼠心肌胶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Ⅰ、Ⅲ型胶原成分也明显和正常组不同。治疗组较高血压组与正常组接近。结论通过对心肌胶原进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利用偏光显微镜,结合图像分析技术,选择合适的指标,能够对高血压引发的心肌胶原重构进行较为有效的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去外膜后血管阻力及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性的影响。方法:36只16周龄雄性SHR去除一侧颈动脉外膜后,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组、缬沙坦组、SHR对照组,分别给药4、8周分两次处死。给药前及给药后每2周测量大鼠尾动脉SBP;测定双侧颈动脉血流量和血管张力。结果:给药4周时,阿托伐他汀组SBP下降,至6、8周时较SHR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P〈0.01);去外膜侧早期血管阻力指数轻度降低,至8周时则大于正常侧;而阿托伐他汀组和缬沙坦组血管阻力指数均较SHR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P〈0.01)。去外膜侧颈动脉对NE的收缩反应在4周和8周时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侧(P〈0.01);4周时阿托伐他汀组较SHR对照组显著增加双侧颈动脉对NE的最大收缩反应(P〈0.05),而8周时较SHR对照组减小。结论:去外膜后早期SHR血管阻力轻度下降,但后期高于正常侧,而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SHR的血管阻力,包括未去外膜血管。去外膜后,SHR的颈动脉环对NE的收缩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侧血管。早期阿托伐他汀可提高去外膜血管对NE的收缩反应,但至后期则可降低其对NE的收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4h后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MI组)、辛伐他汀20mg组(20mg·kg-1·d-1)和40mg组(40mg·kg-1·d-1),另单设假手术组(Sham组)。8wk后检测左、右心室重量指数,心肌组织胶原含量,Ⅰ型、Ⅲ型胶原容积分数(CVF)及Ⅰ/Ⅲ比值,同时测定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MI组左、右心室重量指数增加,梗死边缘区Ⅰ型、Ⅲ型胶原容积分数及Ⅰ/Ⅲ比值均增加,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两个Sim组的心室重量指数均降低,梗死边缘区Ⅰ型、Ⅲ型胶原容积分数及Ⅰ/Ⅲ比值下降,但仍高于Sham组,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亦较MI组降低。结论辛伐他汀能减少梗死边缘区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重构。  相似文献   

13.
王茵  吴靖娜  苏捷  许永安   《中国海洋药物》2014,33(2):39-44-44
目的探讨罗非鱼鱼皮胶原多肽的降压效果。方法采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京都Wistar大鼠(WKY)作为实验动物,通过一次性给药实验和长期给药实验,分析比较不同剂量的鱼皮胶原多肽和卡托普利(Captopril)对SHR和WKY的血压、血液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心率及体重的影响。结果在一次性给药实验中各剂量组和Captopril组SHR血压均有显著下降,其中高剂量组收缩压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30.37mmHg;长期给药实验中,SHR血压下降后保持稳定,且AngⅡ含量降低,高剂量组比对照组低了51.13ng·L-1;鱼皮胶原多肽对京都Wistar大鼠(WKY)的血压值和AngⅡ含量没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剂量厄贝沙坦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9年1月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厄贝沙坦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厄贝沙坦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及斑块数量均小于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厄贝沙坦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肌病(ICM)发展过程血清Ⅰ型前胶原(procollgen Ⅰ,PCI),Ⅲ型胶原(PCⅢ)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及药物干预效果;探讨喹那普利能否抑制ICM胶原的合成,以阻抑ICM的心肌纤维化.方法:采用放免方法测定12例正常对照及46例ICM患者应用喹那普利治疗6周前后心肌纤维化指标:血清Ⅰ型胶原的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和Ⅲ型胶原的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含量,超声心动图检测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左室重量(LVMW)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①ICM患者血清PINP、PⅢNP含量显著增高,并随心功能等级增加而有升高趋势(P<0.01).②喹那普利治疗后PINP、PⅢNP含量显著下降,Ⅰ/Ⅲ较前降低(P<0.01).③治疗后LVEF、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VE)和心房收缩期流速(VA)比值VE/VA升高,LVMI降低,PⅠNP、PⅢNP与LVMI呈正相关(r=0.561,P<0.01;r=0.316,P<0.05),与VE/VA呈负相关,与LVEF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ICM患者血清PⅠNP、PⅡNP含量升高,并随心功能等级增加而有升高趋势.喹那普利可以抑制PCⅠ、PCⅢ合成,从而减轻左室重量,改善心室舒张功能,阻抑ICM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 (EH)患者Ⅲ型前胶原 (PCⅢ )与一氧化氮 (NO)、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 4 3例高血压患者及 2 0例正常人循环中Ⅲ型前胶原、一氧化氮及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循环中Ⅲ型前胶原、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一氧化氮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循环中Ⅲ型前胶原与血管紧张素Ⅱ增高 ,二者呈正相关 ,一氧化氮浓度降低 ,且与Ⅲ型前胶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博莱霉素致大鼠肺间质纤维化肺组织前胶原Ⅰ和前胶原ⅢmRNA及蛋白质变化的意义。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经气管内一次性灌注生理盐水为正常对照组,灌注博莱霉素分为博莱霉素3天组、7天组、14天组、30天组。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的前胶原Ⅰ,前胶原Ⅲ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博莱霉素7天组前胶原Ⅰ、前胶原Ⅲ的mRNA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4天组达到峰值水平,博莱霉素30天组的前胶原ⅠmRNA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前胶原Ⅲ的mRN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接近(P<0.05)。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博莱霉素14天组、30天组肺组织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时,前胶原基因转录水平的升高,引起的胶原合成加速是肺间质胶原积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灵敏可靠的血清学诊断指标。方法:检测113例慢性肝炎病人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并与20例健康者对照观察。结果:慢性乙型肝炎(中度及重度)及肝硬变患者血清HA、PCⅢ、Ⅳ-C、LN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其中慢性肝炎重度及肝硬变为最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慢性肝炎重度与肝硬变组患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损伤程度,肝纤维化与肝硬变的关系的诊断指标,为阻止和延缓肝硬变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慢性肾衰(CRF)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含量的变化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组(A组)、尿毒症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血清HA、LN、PCⅢ、C-Ⅳ水平,同时测定血清肌酐(Scr)。结果 (1)HA:A、B两组明显高于C组(P<0.01);B组明显高于A组(P<0.01);HA与Scr呈正相关。(2)LN:B组明显高于A组(P<0.01)和C组(P<0.01),A组稍高于C组,但无显著性(P>0.05);LN与Scr呈正相关。(3)PCⅢ:A、B两组明显高于C组(<0.05),并随肾功能恶化呈递增;B组明显高于A组(P<0.05);PCⅢ与Scr呈正相关。(4)C-Ⅳ: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和C组(P<0.05),而A组与C组间无差异(P>0.05);C-Ⅳ与Scr呈正相关。结论 CRE患者血清HA、LN、PCⅢ、C-Ⅳ含量的改变与肾功能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魏冰  丛柏林  杜军保 《中国药房》2003,14(11):653-654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前体L -精氨酸 (L -Arg)对高肺血流量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胶原代谢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大鼠行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分流造成的肺动脉高压模型基础上 ,给予L -Arg灌胃 ,11wk后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肺动脉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 :分流组大鼠肺中、小型肺动脉中Ⅰ、Ⅲ型胶原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 (P<0 01) ;分流 +L -Arg 组大鼠肺中、小型肺动脉中Ⅰ、Ⅲ型胶原表达较分流组明显降低 (P<0 01)。结论 :L -Arg 对高肺血流量所致胶原堆积具有重要的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