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电图及脑皮质电图对致痫灶定位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6年9月以来在ECoG监测下对36例癫痫病人的致痫灶进行定位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1996年9月~1998年4月在我院行致痫灶切除的病人共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3.5~40岁,平均21.5岁。病程3周~18年,平均2.7年,36例中大发作17例、大发作合并复杂部分发作9例、单纯部分发作4例、复杂部分发作6例。发作频率为7次/d~3次/月。36例均作脑CT扫描,有异常者28例,其中颅内占位性病变23例、脑软化5例、8例正常。上述病人…  相似文献   

2.
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定位致癫痫灶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颅内埋置电极脑电图(iEEG)监测定位致痫灶的意义和安全性。方法头皮脑电图(sEEG)监测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者27倒。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脑内电极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根据术中癫痫放电的表现,术后病理结果,疗效和脑电图复查结果分析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结果18例埋置硬膜下电极,7例联合应用硬膜下电极和深度电极,2例埋置深部电极,颅内电极埋置1—6d,平均3.1d,脑电监测24—140h,平均70h。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iEEG23例患者准确定位了致痫灶。无颅内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那些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患者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3.
癫痫是阵发性脑电活动异常,其基础是神经元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和受体功能异常及神经异常微神经环路的形成导致异常超同步化放电,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将患者发作全过程与患者脑电信号同步记录并存储,可同步观察患者发作症状和脑电图,棘波检出率高,既可长时间同步记录脑电与录像,又可识别伪差,大大提高了癫痫的  相似文献   

4.
致痫灶的定位是选择外科手术方式的基础,也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我们对20例顽固性癫痫,术前根据病史,头皮脑电图(包括各种诱发试验)脑电地形图、颅内电极记录、CT,神经心理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致痫灶。全组病例均手术治疗,随访6~18个月,发作完全消失16例,发作减少50%以上4例,无死亡。切除的致痫灶组织均行神经病理学检查,都发现有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宋杰  季庆  史焕昌 《医学综述》2006,12(17):1079-1081
精确地定位致痫灶是癫痫外科手术治疗的前提。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灶定位系统为临床精确定位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在临床上与诱发电位、脑磁图等结合应用可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另外,偶极子定位技术还可精确性判断起源性电位活动,提高癫痫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癲痫灶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2例癲痫患者进行间歇期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并与脑CT、EEG、皮质脑电图(ECoG)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PECT阳性率最高(82.25%),EEG和CT分别为67.74%和53.27%。SPECT能准确定位癲痫灶,与埋藏式ECoG手术中ECOG标侧结果及手术病检结果的符合率达93.33%。结论 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癲痫病灶的有效方法,灵敏度优于CT和EEG;但SPECT所示异常部位并非都是致痫灶,应与EEG、CT、ECoG、MRI及临床结合分析,提高其定位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癫痫发作期和发作间期视频脑电监测脑电异常变化对癫痫诊断、鉴别诊断及致痫灶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Bio-logic视频脑电监测系统,对73例临床诊断为癫痫的患者进行视频脑电监测,并进行过度换气、睁闭眼、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双视频监测发作情况(全身及局部),记录完整清醒睡眠觉醒周期内脑电图变化(24h).结果 73例患者在监测中均有临床发作(1次或数次不等),发作仅出现在睡眠中37例(50.7%),仅发生于清醒期17例(23.3%),清醒与睡眠中均有发作18例(24.7%).1例发作时脑电无异常变化(最终诊断为癔病);72例(98.6%)发作同期脑电信号有异常改变,有较明确起始部位的30/72例(41.7%):发作间歇期有痫波发放39例(54.9%);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分布的符合率为53.3%(16/30);发作间期以棘-慢复合波暴发为主,而发作期脑电图以动态变化为特点.结论 癫痫脑电图表现形式多样,发作起始的脑电局限异常提示异常放电的起源部位,有助于癫痫的分类、致痫灶定位,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价值,并可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功能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已被应用于癫痫中,是探索成人、儿童痫性活动血流动力学及氧合的有力工具,不仅对致痫灶定位和指导外科手术前的功能区定位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客观评价癫痫所致的认知障碍。术中fNIRS能检测皮层-皮层活动,以期成为术中评估的可靠工具。文章就fNIRS在上述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加深人们对癫痫的理解及拓展癫痫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脑电图在癫痫外科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浩青  刘伟 《医学综述》2008,14(19):3012-3015
确定致痫灶的位置与范围是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的目的。虽然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实现术前致痫灶的准确定位,但痫性放电是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脑电图是目前探明痫性放电的临床常用检查方法。其在癫痫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癫痫的诊断、癫痫发作的分类、明确癫痫综合征尤其是致痫灶的精确定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脑电图在癫痫外科定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对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进行定位研究。方法:应用18氟?脱氧葡萄糖(18Fluoro?2?deoxyglucose,18F?FDG)为显影剂,采用视觉及半定量分析方法辨别致痫灶。结果:33例患者,1例癫痫发作期,脑PET/CT表现为局灶性代谢增高,其余32例癫痫发作间期,其中21例表现为局灶性、多灶性或弥漫性代谢减低,脑电图检查与PET/CT完全一致或部分一致占70%。结论:结合癫痫患者的脑PET/CT表现、脑电图表现有助于提高癫痫患者致痫灶的检出,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PET/MRI影像联合脑功能分析在检出癫痫患者致痫灶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10例癫痫患者,均进行头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检查前注射脱氧葡萄糖(FDG)休息30 min后行PET,再行MRI,并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对PET/MRI影像结果采用视觉分析、半定量分析及脑功能分析判断可能病灶,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PET/MRI影像及脑功能分析在检出癫痫患者致痫灶的诊断价值。结果 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显示,110例癫痫患者病理结果为脑皮质发育不良60.00%(66/110)、海马硬化34.55%(38/110)、节细胞胶质瘤5.45%(6/110)。致痫灶定位于额叶8.18%(9/110)、枕叶9.09%(10/110)、颞叶82.73%(91/110)。110例癫痫患者PET/MRI显像视觉分析与软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69例(62.73%)患者PET/MRI视觉分析与软件定量分析结果一致;31例(28.18%)患者PET/MRI显像结果为阴性,其中包括疑似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18F-FDG PET-CT检查对气管粘膜受累的结节病活动性的评价作用。方法回顾分析结节病气管粘膜受累的患者6例和粘膜未受累的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对18F-FDG PET-CT检查肺部病灶、肺门、纵隔淋巴结的标准摄取率(SUV)最大值、平均值和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肺泡灌洗液(BALF)中CD4+与CD8+比值、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肺部病灶的SUV最大值/SUV平均值均高于粘膜无改变组(7.04±5.83/5.00±4.69 vs 5.68±3.66/3.82±2.39),但无统计学差异(P=0.565/0.495);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肺门、纵隔淋巴结的SUV最大值/SUV平均值均明显高于粘膜无改变组(13.28±5.57/10.48±4.43 vs 6.20±1.77/4.52±1.43;13.84±4.35/9.69±2.74 vs 7.16±2.52/5.28±1.77),有统计学差异(P=0.0003/0.0002;P=0.0004/0.0004)。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和BALF中CD4+/CD8+比例分别高于粘膜无改变组(60.58±16.3 IU/L vs 49.16±13.3 IU/L;7.30±5.0 vs 2.90±3.1),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26)。BALF中检测淋巴细胞比例,粘膜改变组虽高于粘膜无改变组[(44.10±10.3)%vs(35.30±12.5%)],但无统计学意义(P=0.148)。结论气管粘膜受累是活动性结节病的表现之一,18F-FDG PET-CT检查为评价支气管粘膜受累结节病的活动性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短暂饥饿诱导的大鼠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方法 将13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6)饮食供应充足,饥饿组(n=7)实验前禁食15 h.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8F-FDG后放置到小动物PET-CT仪上扫描.将获取的PET-CT影像学资料与T2WI大鼠脑MRI模板配准.采用Image-J软件手工绘制感兴趣区(ROI),分析大鼠脑内24个区域的18F-FDG摄取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组大鼠的尾壳核(18.19%)、内囊(18.41%)、丘脑(10.00%)、下丘脑(17.45%)、黑质(15.28%)、腹侧被盖(15.08%)以及脑桥(13.33%)区域18F-FDG摄取升高(P<0.05),而在运动皮层(15.34%)和内嗅皮质(7.04%)区域18F-FDG摄取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短暂饥饿的大鼠的脑内葡糖糖代谢分布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18F-FDG PET可以反映短暂饥饿条件下不同脑区的激活和抑制.  相似文献   

14.
Wang XF  Zhu X  Shen DL  Guan LF  Y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7):3319-3323
目的了解5种新的癫痫综合征在癫痫人群中的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用电脑查询和手工检索的方法,对近30年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癫痫中心就诊,并有完整病历记录的5300例患者进行新癫痫综合征的调查。结果本次研究实际完成调查数为4894例。其中111例有明确癫痫家族史,包括2例家族性颞叶癫痫,1例具不同病灶的家族性部分性癫痫和3例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叠加综合征,另有14例符合颞叶内侧癫痫和5例符合惊吓性癫痫的临床特征。没有发现偏侧惊厥稍瘫癫痫综合征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综合征的患者。结论国际抗癫痫联盟新提出的癫痫综合征在国内癫痫人群中也存在,了解这些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更好的诊治此类疾病。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于复杂颌面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颌面部复杂外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立体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骨折块移位特点和类型等空间信息。【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显示复杂颌面部骨折的空间关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王晓慧  杨国仁 《当代医学》2009,15(14):20-22
目的研究PET/CT诊断结外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Discovery LS PET/CT扫描机,对42例淋巴瘤患者进行^18F—FDG代谢显像,对其中1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Iympooma,NHL,13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ooma,HL,2例)原发和/或继发结外淋巴瘤的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与G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结果PET/CT代谢显像发现15例结外淋巴瘤中20个^16F—FDG摄取异常增高病灶,其对结外淋巴瘤病灶的探测的PET/CT显像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0%、100%、91%;CT显像检出9个真阳性病灶,2个真阴性病灶,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35%、100%、41%。CT与PET/CT检查的一致性为45%。结论PET/CT ^18F-FDG代谢显像对结外淋巴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luoro?2?deoxy?D?glucose 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18F?FDG PET/CT)扫描在肺结节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8月至2018年4月期间经病理确诊且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1例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其18F?FDG PET/CT图像特征,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1例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18F?FDG PET/CT扫描均考虑为肺结节病,11例患者均可见双肺门淋巴结肿大、肺内病灶及肺外淋巴结肿大,10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18F?FDG PET/CT作为无创性检查,能准确反映结节病肺部及全身病灶分布情况,提高非典型结节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以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为代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为临床辐射防护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测量18例工作人员在制药、质控、分装、传送、注射及摆位的工作流程中手、胸部的当量剂量率(d)及操作时间(t),并结合不同年检查工作量(w)估算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结果 估算得到年检查工作量为1000、4000、7000和10000例时,不同工作环节工作人员的累计年剂量为质控0.27mSv,分装0.02~0.20mSv,传送0.06~0.58mSv,注射2.49~24.9 mSv,摆位1.19~11.91mSv。结论 在现有防护设施和操作条件下, 分装和注射是接受剂量较高的工作环节。当年检查工作量在4000例以上时,从事分装工作的人员手部受照剂量超过国家标准关于职业个人年剂量限值的规定;当年检查工作量在10000例时,从事注射的人员年有效剂量亦超过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和腹部增强CT在腹膜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泰安市中心医院2011年10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9例怀疑腹膜转移瘤的患者进行18F-FDG PET-CT和腹部增强CT检查,通过病理检查和临床随访相互印证的方式证实患者确实存在腹膜转移瘤,比较两种方法在腹膜转移瘤诊断上的临床价值。结果85例出现了腹膜转移,24例未出现腹膜转移。PET-CT对诊断腹膜转移瘤的特异度为79.2%(19/24),敏感度为92.9%(79/85),准确性为89.9%(98/109),其中有3例假阳性和8例假阴性;腹部增强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特异度为70.8%(17/24),敏感度为67.1%(57/85),准确性为67.9%(74/109),其中有5例假阳性和30例假阴性。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196,P=0.002)。结论18F-FDG PET-CT在腹膜转移瘤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明显高于腹部增强CT。  相似文献   

20.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中多种核素显像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提高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复发灶或转移灶检出率的最优化核素显像方法 .方法 对89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核素显像方法 包括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检查结合放射性碘(131Ⅰ)治疗剂量全身显像、99mTc-MIBI肿瘤显像和18F-FDG带符合线路的SPECT/CT全身显像,对三种核素显像的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1Ⅰ治疗剂量全身显像、99mTc-MIBI 肿瘤显像和18F-FDG带符合线路的SPECT/CT全身显像的灵敏度分别为83.05%、79.66%和16.95%.结论 99mTc-MIBI肿瘤显像和18F-FDG带符合线路的SPECT/CT全身显像作为补充检查手段,可弥补血清Tg检查结合131Ⅰ全身显像的局限性,对DTC患者复发灶或转移灶的检出、疗效评估及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