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防治乙肝病毒的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米夫定、细胞因子类(干扰素和胸腺素等)是目前临床治疗乙肝病毒性感染的有效常用药物;联合疗法对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体内病毒数量优于通常疗法;基因治疗也显示出强有力的抗病毒作用,但应用临床还有一段时间;传统中药在乙肝病毒感染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其抗病毒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疫苗、胸腺因子D、热休克蛋白gp90为乙肝病毒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来氧化应激与病毒感染之间多种病理学关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氧化应激,释放大量活性氧介质(ROS),ROS又对病毒的复制及宿主细胞抗病毒作用产生影响。在病毒性感染的控制上有人尝试应用抗氧化剂作为治疗手段。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DNA病毒,RNA病毒及逆转录病毒感染的病理学机制中ROS的作用。分别以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和HIV为代表讨论ROS的产生、作用及作用机制。以此探讨临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新理论、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肝内HBVcccDNA被认为在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中是停药反跳和病毒耐药的关键因素.本文就肝内HBVcccDNA的产生、属性、检测方法、清除机制,及与现有抗病毒治疗的关系,作了综述.期望为终结乙肝病毒持续感染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常将HBsAg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一个指标,而HBV-DNA常作为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本文意在了解HBsAg定量和HBV-DNA定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作为乙型肝炎治疗监测指标的作用.%%王永见;温州医学院实习生  相似文献   

5.
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受到多种翻译后修饰的调控,去泛素化也广泛参与其中。去泛素化酶在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复杂,宿主自身去泛素酶可以调控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进而调控病毒增殖;相反,病毒编码的去泛素化酶能够抑制抗病毒免疫反应,促进病毒的复制。此外,去泛素化酶还可以调控感染细胞死亡,进而影响病毒复制。通过小分子抑制剂等对去泛素化酶进行干预,可增强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力,在临床感染及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是多数肝脏疾病和肝癌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慢性HBV感染是全球化的健康问题,肝癌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排在第三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虽然我们对于这个具有高度肝脏特异性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知识有所增加,但是病毒黏附和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仍是未知数。乙肝病毒PreS1蛋白位于HBV病毒颗粒表面,并在病毒的组装和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阻止HBV入侵及抗病毒感染,目前一系列基于PreS1抗原肽的方法正在研究中,而这些有可能成为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乙肝病毒HBV是我国流行最广泛的病毒之一,目前临床主要依靠乙肝血清免疫检测手段来判断病毒的传染性和预后,PreS1在急性乙肝病毒中早期出现,而HBV—DNA是检测HBV感染及复制的金标准,联合探讨乙肝病毒标志物PreS1与HBV—DNA对乙肝病毒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或肝癌等严重后果,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减缓疾病进展。乙肝病毒生物标志物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全程动态化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经典乙肝病毒标志物(如乙肝两对半、HBV DNA)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本文综述了HBsAg定量、抗-HBc定量、HBV RNA和HBV核心相关抗原等HBV标志物的最新研究,总结了这些标志物在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使用、疗效预测和停药后复发风险预测,以及疾病进展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病毒是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近期,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低分子肝素具有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它主要通过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与细胞发生黏附,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这将为开发新的毒副作用较低的抗病毒药物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低分子肝素抗病毒感染机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疗法是近年来新兴的细胞免疫疗法,它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T细胞表达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以非MHC依赖形式识别并杀伤表达相应抗原的靶细胞。CAR-T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但在实体瘤治疗领域仍然存在很多困难。溶瘤病毒可直接裂解实体瘤细胞,逆转肿瘤局部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与CAR-T疗法联用可以增强抗实体瘤效果。此外,CAR-T疗法也显示出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主要表现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HBV等方面。文章从CAR-T与病毒的关系入手,主要就CAR-T疗法抗病毒的研究现状及溶瘤病毒与CAR-T疗法联合抗实体瘤机制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拓宽CAR-T抗病毒治疗领域以及CAR-T的联合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1].干扰素是病毒感染机体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机体抗病毒感染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种免疫因子,IFN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功能.干扰素抗病毒效应往往早于特异的机体免疫反应,可有效地限制病毒复制,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是世界范围内许可的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肿瘤和免疫紊乱的药物.一方面,干扰素可有效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在宿主抗病毒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病毒也进化出相应的机制以对抗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从而成功侵染宿主并维持长期感染状态.鉴于此,本研究就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病毒对干扰素效应的逃逸机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MxA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xA蛋白是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产生的分布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粘液病毒、副粘液病毒、布尼亚病毒、棒状病毒、囊膜(外衣)病毒、小RNA病毒及乙肝病毒均有敏感的抗病毒活性.本文论述了MxA蛋白的结构和抗病毒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MxA蛋白表达与肾综合症出血热、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MxA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慢性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反应性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做为一个可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治疗病毒感染的新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妍南  王峥 《国际病毒学杂志》2007,14(1):31-32,F0003
病毒是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近期,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低分子肝素具有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它主要通过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与细胞发生黏附,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这将为开发新的毒副作用较低的抗病毒药物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低分子肝素抗病毒感染机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因子的基因多态性能影响个体间细胞因子水平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个体间对于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的差异,影响个体对乙肝病毒的易感性。该文主要评述白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MxA蛋白是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产生的分布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粘液病毒、副粘液病毒、布尼亚病毒、棒状病毒、囊膜(外衣)病毒、小RNA病毒及乙肝病毒均有敏感的抗病毒活性。本文论述了MxA蛋白的结构和抗病毒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MxA蛋白表达与肾综合症出血热、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MxA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慢性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反应性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做为一个可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马琳  田瑞民 《医学信息》2019,(7):120-122
目的 分析抗病毒疗法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9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89%;肝硬化患者中,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4.2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重型肝炎患者中,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8.7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抗病毒治疗疗法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围术期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14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均给予预防性护理模式。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依从性、术后生活质量以及手术室消毒质量,并分析预防性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其躯体健康、精神健康、睡眠质量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护士对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认知评分与防护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围术期采用预防性护理模式可良好改善患者基本状态与临床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因子的基因多态性能影响个体间细胞因子水平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个体间对于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的差异,影响个体对乙肝病毒的易感性。本文主要评述白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肝脏移植后有各种类型的合并症.由于接受肝脏移植的患者有相当比例是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终末性肝病患者,而且肝脏移植供体也包括相当数量的HBV标志阳性的人群,因此肝脏移植后有再发HBV感染的问题.肝脏供体的HBV标志类型、HBV DNA是否已经发生变异、以及是否经过合适的预防性抗病毒治疗,都是影响肝脏移植患者发生HBV再感染的重要因素.拉米夫定,以及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是预防肝脏移植后再发HBV感染的有效手段.尽管拉米夫定对于肝脏移植后再发HBV感染的抗病毒疗效不满意,且易出现HBV DNA的YMDD基因变异,但探索拉米夫定为主的联合抗HBV治疗方案可能是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是我国的一种多发病,其病原体乙肝病毒(HBV)突变率较高,长期点突变累积的结果形成HBV的基因型,反映了HBV自然感染时发生变异的特点,是病毒变异进行的结果。有研究表明,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与HBV传播方式、疾病严重程度、转归和临床抗病毒疗效等有关[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