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抗体IgE(slgE)和特异性抗体 IgG4( slgG4)浓度水平在儿童过敏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就诊的过敏性疾病患儿641例以及同期体检健康对照儿重100 例,检测两组儿童血清中食物slgE及sIgG4的表达水平。结果﹐过敏性疾病患儿食物slgE , slgCA4总阳性率分别为37.4%、90.48%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儿童的11.00% ,61.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主要食物过敏原是牛奶和鸡蛋白,slgE强度集中在1~2级别,以单种食物阳性较为常见。slgG4强度集中在3级,以多种食物为主。同种食物sIgE和sIgC4检测结果比较,sIlgG4阳性率显著高于slgE(P<0.05),二者检测一致性较差(r<0.4)。不同性别患儿食物sIgE和sIgG4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食物slgE阳性率、童年组食物slgG4阳性率最高(P<0.05)。鸡蛋白、虾、螃蟹、腰果slgE阳性率在皮肤系统组最高;鸡蛋白、牛奶slgG4阳性率在呼吸系统疾病组最高,虾、小麦slgG4阳性率在皮肤系统疾病组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原组分解析显示,β-乳球蛋白α-乳清蛋白,酪蛋白是牛奶中的重要致敏成分,卵类黏蛋白是鸡蛋白中的重要致敏成分。结论﹐食物过敏是导致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因素,食物slgE和slgC4联合检测为临床诊疗及儿童个体化饮食指导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12周岁以下的过敏性皮肤病患儿血清IgG4及IgE,探讨IgG4和IgE在过敏性皮肤病患儿食物不耐受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5例过敏性皮肤病患儿(患儿组)及88名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血清总IgG4、总IgE的定量检测及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4(sIgG4)、特异性IgE(sIgE)的定性检测,并在不同类型皮肤病、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发病时间患儿间进行比较。结果患儿组血清总IgG4和总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类型皮肤病患儿血清总IgG4和总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类型皮肤病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症状组患儿血清sIgG4阳性率(66.2%)显著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组(47.7%,P=0.017),2组间sIgE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36.4%,P=0.862)。患儿血清sIgG4阳性率为58.2%,显著高于sIgE(35.8%,P0.01)。血清sIgG4与sIgE的阳性率均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各年龄段患儿血清sIgG4阳性率均高于sIgE,其中1~3岁组及7~12岁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08)。sIgG4阳性率较高的食物性过敏原依次为鸡蛋、芒果/菠萝/桃子、虾/蟹/贝类和鱼类。发病时间2 h的患儿血清sIgE阳性率远高于sIgG4(P0.01),而发病时间≥2 h的患儿则以sIgG4阳性为主(P0.01)。结论血清sIgG4和sIgE的阳性率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sIgG4在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而sIgE则在急性期发病患儿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常见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特异性IgE(sIgE)的分布状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免疫CAP诊断系统,以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gE。结果:198例患儿中可查到152例27种变应原阳性,少数患儿对多种变应原阳性反应。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儿sIgE阳性率为63.3%(38/60);变应性鼻炎患儿sIgE阳性率为48.0%(24/50);支气管哮喘患儿sIgE阳性率为77.3%(68/88)。主要食物性变应原为牛奶、鸡蛋、虾、蟹等,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为屋尘螨、粉尘螨、蟑螂、狗毛、猫毛、霉菌等。婴儿组(<1岁)以食物性变应原为主;年长儿童组(>4岁)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对上述10种变应原的sIgE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吸入性变应原屋尘螨、粉尘螨的sIgE在组间有明显差异,年长儿童组高于婴儿组(P=0.000),食物性变应原的牛奶sIgE在组间有明显差异,年长儿童组高于婴儿组(P=0.000)。结论:上述10种变应原是儿童Ⅰ型变态反应的主要变应原,年龄较小者以食物性变应原为主,随年龄的增长逐步转变为吸入性变应原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常见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特异性IgE(sIgE)的分布状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免疫CAP诊断系统,以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gE.结果:198例患儿中可查到152例27种变应原阳性,少数患儿对多种变应原阳性反应.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惠儿sIgE阳性率为63.3%(38/60);变应性鼻炎患儿sIgE阳性率为48.0%(24/50);支气管哮喘患儿sIgE阳性率为77.3%(68/88).主要食物性变应原为牛奶、鸡蛋、虾、蟹等,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为屋尘螨、粉尘螨、蟑螂、狗毛、猫毛、霉菌等.婴儿组(<1岁)以食物性变应原为主;年长儿童组(>4岁)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对上述10种变应原的sIgE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吸入性变应原屋尘螨、粉尘螨的sIgE在组间有明显差异,年长儿童组高于婴儿组(P=0.000),食物性变应原的牛奶sIgE在组间有明显差异,年长儿童组高于婴儿组(P=0.000).结论:上述10种变应原是儿童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变应原,年龄较小者以食物性变应原为主,随年龄的增长逐步转变为吸入性变应原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儿童血清特异性抗体IgE(sIgE)和sIgG检测的意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分别使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2 191例患儿血清中的特异性过敏原IgE和Ig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食入性IgE以牛奶的阳性率为最高(11.62%),其次是腰果(10.81%)和鸡蛋白(7.96%);食入性IgG以鸡蛋的阳性率为最高(68.44%),其次是牛奶(61.44%)和小麦(29.86%);联合检测同种食入类过敏原Ig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IgE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性IgE以狗毛皮屑的阳性率为最高(11.62%),其次是真菌类(8.30%)和猫毛皮屑(7.62%)。结论联合检测食物中特异性IgE和IgG抗体对儿童食物性过敏原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人群对常见的14种食物的不耐受情况,探讨食物不耐受与食物种类、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的71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结果,并运用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715例体检者中有487例(68.11%)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为阳性。常见的14种食物中以鸡蛋阳性率最高(48.81%),其次是牛奶(28.11%)。三个年龄组中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儿童组(94.12%)青少年组(86.44%)成年组(55.44%)。儿童组和青少年组表现为对多种食物的不耐受,而成年组以对1种和2种食物不耐受为主。有多种食物的阳性率在儿童组和青少年组中明显高于成年组(P0.017)。儿童组中男性鳕鱼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成年组中女性鸡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结论该地区人群中各年龄段均存在食物不耐受现象,食物不耐受与食物种类、年龄及性别有关。儿童和青少年更易发生食物不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变应原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乌鲁木齐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230例,其中年龄≤14岁29例(儿童组),14岁201例(成人组);采集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后应用固相免疫荧光法进行吸入物变应原Phadiatop试验和食物变应原Fx5E试验。结果本组变应原检测总阳性率为47.39%,sIgE分级≥3级阳性率为26.96%;Phadiatop试验阳性率(41.30%)以及sIgE分级≥3级阳性率(22.61%)高于Fx5E试验阳性率(17.83%)和sIgE分级≥3级阳性率(1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Phadiatop、Fx5E试验中sIgE分级≥3级阳性率(24.14%、17.24%)高于成人组(22.39%、10.9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性变应原是乌鲁木齐地区慢性荨麻疹发生的主要因素,儿童患者发病与食物变应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特应性皮炎的相关过敏因素。方法入选乌鲁木齐地区1~14岁特应性皮炎患儿106例,分为婴幼儿组22例(≤3岁)及儿童组84例(3岁);应用固相免疫荧光法对入选者血清进行吸入物变应原过筛(Phadiatop)试验和食物变应原过筛(Fx5E)试验。结果所有患儿变应原检测总阳性率为80.19%,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分级大于或等于3级阳性率为55.66%;Phadiatop试验sIgE分级大于或等于3级阳性率(48.11%)高于Fx5E试验(2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Phadiatop试验sIgE分级大于或等于3级阳性率(54.76%)高于婴幼儿组(22.73%),而Fx5E试验sIgE分级大于或等于3级阳性率儿童组(17.86%)低于婴幼儿组(4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原特别是吸入性变应原是乌鲁木齐地区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因素,而3岁以下患儿变应原则以食物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常见变应原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54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20种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slgE)抗体检测,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月份、疾病类型条件下变应原的分布差异,同时对变应原谱与总IgE抗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检测结果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45例患者sIgE总阳性率为36.15%,且多为单种吸入性变应原,尘螨为阳性率最高的致病性变应原,淡水鱼、海鱼类、屋尘和猫毛为常见的变应原;不同性别患者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患者变应原阳性率差异不明显,但表现为随年龄增长由单一吸入性变应原向多种混合性(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发展的趋势;月份(季节)之间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最高,11月次之,全年尘螨阳性率均最高;变应性呼吸疾病患者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皮肤变应性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IgE抗体阳性率与变应原检出率不匹配,血清总IgE水平分别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sIgE总强度、sIgE最大强度、sIgE种类数呈正相关(r=0.186、0.464、0.460、0.447,P0.01),与年龄呈负相关(r=-0.102,P0.05)。结论尘螨为武汉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最主要的致病性变应原,淡水鱼、海鱼类、屋尘和猫毛为常见的变应原;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血清总IgE抗体和sIgE可优势互补,联合检测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特异性IgG4用于食物过敏原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异性IgG4检测在食物过敏原筛查中的应用。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51例慢性湿疹患者血清中10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4、特异性IgE。结果51名患者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4阳性35例(68.6%),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45例(88.2%),两者差异显著(P<0.05)。10组过敏原中,虾、鱼类过敏原特异性IgE检出率显著高于特异性IgG4(P<0.05)。蛋、牛奶、大豆、猪牛羊肉特异性IgG4检出率明显高于特异性IgE(P<0.05)。西红柿、杏仁、花生、菠萝特异性IgE和特异性IgG4检出率无差异。结论特异性IgG4不能取代特异性IgE检测食物过敏原,但可作为一补充检查,为临床提供更多、更真实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口腔黏膜病患者对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进行检测,为口腔黏膜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1 223例口腔黏膜病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1 023例口腔黏膜病患者组中出现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8.3%,对照组出现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总阳性率为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类型口腔黏膜病患者出现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依次为炎性肉芽肿(84.21%)、白斑(79.22%)、扁平苔藓(79.02%)、溃疡(77.03%)、腺性唇炎(67.05%)。患者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中鸡蛋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最高。结论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对口腔黏膜病早期的发生、治疗和延缓疾病进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IgG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为食物过敏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和ELISA法检测13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9种特异性IgE、14种特异性IgG,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 过敏原阳性率在不同性别患者间无差别.特异性IgE总阳性率73.1%,以虾、蟹(35.1%)、牛奶(32.1%)、腰果(23.1%)为主,其中,虾、蟹、腰果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增加,牛奶则降低.特异性IgG总阳性率82.1%,以鸡蛋(40.3%)、牛奶(38.1%)、蟹(38.1%)为主,其中虾、蟹、牛肉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增加,牛奶、鸡蛋则降低.虾、蟹、牛奶、牛肉的特异性IgE、IgG检测结果 符合性相当好.结论 特异性过敏原的检测是防治食物过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440例患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分析食物不耐受的原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40例患者血清中14项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其中儿童组220例、成人组220例。结果在检测的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中,牛奶和鸡蛋阳性率最高;总阳性率儿童组明显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14项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浓度检测分析,各种人群都存在食物不耐受现象,儿童与成年女性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本地区婴儿食物不耐受的主要致敏源,为婴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采用 ELISA 法检测106例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患儿和46例健康婴儿血清食物不耐受 IgG 抗体。结果106例患儿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 IgG 检测阳性者89例,占84%。46例健康婴儿食物过敏原特异性 IgG 检测阳性者28例,占60.87%。结论牛奶、鸡蛋、小麦是本地区婴儿食物不耐受的主要致敏源,通过食物不耐受特异性 IgG 抗体检测,对婴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体检健康人群血清大豆蛋白特异性Ig G(s Ig G)抗体水平,探讨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分析抗体识别蛋白质组分。方法丙酮溶解法制备大豆蛋白粗提液,包被微孔板,ELISA法检测24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大豆蛋白s Ig G抗体水平,分析抗体水平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大豆蛋白质组分,并用酶免疫印迹技术分析与Ig G特异性结合的主要蛋白质组分。结果体检人群大豆蛋白s Ig G抗体阳性率为55.8%,女性(66.6%)显著高于男性(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各年龄组间s Ig 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男性组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酶免疫印迹技术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个体间可能存在针对不同大豆蛋白抗原组分的s Ig G抗体。结论体检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针对大豆蛋白质组分的s Ig G抗体,且s Ig G抗体水平与年龄和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了解佛山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322例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322例患儿中,皮肤系统症状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为85.5%(59例/69例);消化系统症状患者阳性率为857%(126例/147例);呼吸系统症状患者阳性率为92.9%(39例/42例);其他症状患者阳性率73.4%(47例/64例)。14种食物中以牛奶阳性率最高,为68.4%,其余依次为蛋黄/蛋清53.11%,鳕鱼18.94%,大豆9.94%,西红柿6.83%,大米6.52%,蟹和牛肉均为3.73%,小麦3.11%,猪肉2.99%,玉米2.17%,虾1.86%,鸡肉1.55%,蘑菇0.93%。结论:儿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并且食物不耐受多以牛奶和鸡蛋为主。根据实验结果对患儿过敏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指导饮食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阐述食物不耐受的基本概念和发病情况,从食物不耐受发病机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检测、饮食护理等方面综述食物不耐受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该地区人群对常见的90项食物的不耐受情况。方法2007~2014年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者37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90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 IgG 抗体。结果按 IgG 抗体阳性率高低排序,90种食物中以扇贝(79.05%)的不耐受阳性率最高,对苹果(0.22%)的不耐受率最低。对海鲜类(25.89%)的不耐受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调料(20.77%),对蔬菜(5.17%)、水果(3.39%)类的不耐受阳性率较低。女性对扇贝、牡蛎、鸡蛋和咖啡的不耐受率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对蔗糖的不耐受率则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食物不耐受情况普遍,水果、蔬菜和粮食类食物人体易于消化吸收,食物不耐受人群应根据耐受食物谱进行健康饮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浙江省海盐县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对海盐县6个主要的集贸市场和2个超市采集7大类13个食品品种601份,进行7类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海盐县7大类13个品种601份食品中检出致病菌38株, 检出率为6.32%,其中沙门菌16株,副溶血性弧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生肉和水产品中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2.94%和7.95%;16株沙门菌,除2株未分型外,另14株均为B群,分7个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菌、印地安纳沙门菌、阿贡纳沙门菌。结论生肉和水产品是海盐县主要污染食品;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是该县食品中常见的污染菌;海盐县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的血清型分布以德尔卑沙门菌为主,其次为印地安纳沙门菌、阿贡纳沙门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