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目的:探索将锥形束(CBCT)扫描数据与激光扫描数据整合重建三维牙颌模型的可行性,并试用于临床.方法:硅橡胶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应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扫描石膏模型,CBCT扫描牙颌并重建牙冠、牙根和颌骨,整合激光扫描模型与CBCT重建模型.结果:建立了包括牙冠、牙根和颌骨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结论:该重建模型方法精确度高,可以在三维模型上直观评估牙冠与牙根、颌骨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后期正畸托槽精确定位,以及正畸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激光三维扫描系统重建下颌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利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重建下颌骨三维结构,探索建立有限元几何模型的新方法。方法 利用激光三维扫描系统.多次、分区域地扫描人体下颌骨标本并形成下颌骨表面轮廓点云文件,然后对扫描点云文件进行拼接,重建下颌骨表面轮廓。结果 建立了一个人体下颌骨骨性表面的三维模型。此模型造型逼真,并可以适当的文件格式应用于有限元结构力学仿真分析。结论 在生物力学仿真实验中,激光三维扫描系统可以用于建立有限元几何模型,可解决常规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方法难以建立非规则人体结构模型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咬肌与颞肌前束在咀嚼运动时的肌电特征.②方法以38例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择40例替牙期正常雅合儿童作对照组.采用四导联肌电图仪,测量错雅合组及对照组在下颌息止雅合位、正中雅合位大力咬合时、咀嚼(左侧)口香糖时的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电压.③结果在下颌息止雅合位,两组肌电电压相比无明显差异(t=0.026~1.123,P均>0.05);正中雅合位大力咬合时,错雅合组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电压均较对照组低(t=1.59~11.25,P均 <0.05).④结论替牙期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在咀嚼运动时,除息止雅合位外,咬肌、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与正常组儿童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激光三维扫描系统重建下颌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重建下颌骨三维结构,探索建立有限元几何模型的新方法。方法 利用激光三维扫描系统,多次、分区域地扫描人体下颌骨标本并形成下颌骨表面轮廓点云文件,然后对扫描点云文件进行拼接,重建下颌骨表面轮廓。结果 建立了一个人体下颌骨骨性表面的三维模型。此模型造型逼真,并可以适当的文件格式应用于有限元结构力学仿真分析。结论 在生物力学仿真实验中,激光三维扫描系统可以用于建立有限元几何模型,可解决常规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方法难以建立非规则人体结构模型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咬肌与颞肌前束在咀嚼运动时的肌电特征.②方法以38例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择40例替牙期正常雅合儿童作对照组.采用四导联肌电图仪,测量错雅合组及对照组在下颌息止雅合位、正中雅合位大力咬合时、咀嚼(左侧)口香糖时的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电压.③结果在下颌息止雅合位,两组肌电电压相比无明显差异(t=0.026~1.123,P均>0.05);正中雅合位大力咬合时,错雅合组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电压均较对照组低(t=1.59~11.25,P均 <0.05).④结论替牙期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在咀嚼运动时,除息止雅合位外,咬肌、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与正常组儿童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颞肌部位数字化成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与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6例颞肌部位数字化成形钛网(观察组)修补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并与之前30例颞肌部位传统钛网(对照组)修补颅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做比较,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修补材料费用、手术所用钛钉枚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所用钛钉上有显著性的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数字化成形钛网在颞肌部位下修补颅骨缺损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能够使患者的头颅外形达到解剖重建、塑性好,并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患者对其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利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颌面部软组织三维数字化模型的重建方法,直观准确地观察监
测颌面部软组织在正畸过程中的三维变化。方法1例咬合关系正常健康女性,制作安氏II类颌面部软组织模型,距三维
激光扫描仪80 cm,扫描采集多幅点云文件,GeoMagic 10.0软件重建形成面部的三维模型,测量颌面部软组织指标。佩戴
牙模2次,重复上述激光三维扫描,重建后进行测量。结果重建形成具有较高清晰度的颌面部三维数字化模型,以及简易
的安氏II类颌面部软组织轮廓的数字化模型;不同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直接融合对比,唇部出现高信区域代表颌面部软组
织明显变化;利用软件分析工具直接测量鼻唇角、审美平面至上下唇突点及颏唇沟的距离,治疗前模型:111.86º、-3.57
mm、-2.54 mm、3.95 mm,治疗中模型:114.31º、-2.73 mm、-1.06 mm、3.46 mm,治疗后模型:116.53º、-0.15 mm、0.64 mm、
3.11 mm。结论三维激光扫描是一种真实可靠、低成本、易操作的颌面部软组织建模方法,可为正畸临床中颌面部软组
织分析及病历资料保存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253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采用肌监测仪行咀嚼肌松驰治疗,症状消失后再进行治疗,获得迅速持久巩固的疗效。治疗过程中无损伤无痛苦。着重介绍以关节弹响为主兼有其它二症状的3例,并附有治疗前后的客观指标照片。  相似文献   

9.
安虹  马婷婷  白乐康  吉雯雯 《医学争鸣》2009,30(22):2565-2567
目的: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揭示在低位咬合下咬肌疼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临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磨全牙列组(A组)、磨后牙组(B组)、磨前牙组(C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人工磨低大鼠不同牙列段牙齿的方法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于干预后1,2,4wk后将各组分别处死大鼠4只.取咬肌浅层制作石蜡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观察咬合降低后大鼠咬肌中SP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实验1,2,4wk各实验组大鼠咬肌中P物质阳性表达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实验组组间A组高于C组也高于B组,但差异不显著;各实验组大鼠咬肌中P物质阳性表达随实验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P神经源性的作用与咀嚼肌损伤的关系密切,SP参与了低位咬合引起的咀嚼肌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尹东  哈勇  张艺林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1):1083-1084
目的探讨在腮腺切除术中采用重建腮腺咬肌筋膜和胸锁乳突肌瓣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62例行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保留并重建腮腺咬肌筋加膜胸锁乳突肌瓣;对照组30例采用切除腮腺咬肌筋膜,观察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30个月随访,治疗组32例患者无1例发生Frey's综合征,对照组30例中8例(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腮腺切除手术中应用重建腮腺咬肌筋膜加胸锁乳突肌瓣的方法预防Frey's综合征效果显著,而且还能纠正面侧部的凹陷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数字化肾结石三维模型,并虚拟仿真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方法采集8例不同类型肾结石患者的CT数
据,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进行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建立一体化肾结石三维模型。根据肾结石三维模型提供的肾内
及肾脏毗邻器官解剖关系,制定出最合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并通过FreeForm Modeling System进行PCNL虚拟手术仿真。结
果共建立了8例患者的肾结石三维模型,三维模型直观显示了肾内结石、集合系统、肾内血管及周围毗邻脏器的关系,在三维模
型上模拟了PCNL经皮穿刺、扩张及碎石过程,完成了个体化的PCNL虚拟手术仿真。结论数字化肾结石三维模型为手术设计
提供了可靠和全面的依据,PCNL虚拟手术仿真对提高碎石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三维数字人脑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构建、验证并优化3-D数字人脑模型,为准确展示人脑组织、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方法以1例24岁健康成年志愿者头颅MRI T1加权二维断层图像176张图片为原始数据,联合应用Mimics 8.0、Z-brush、Imageware、Photoshop、Maya 8.5等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精准分割目标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形成3-D粗模,对粗模进行雕刻,模型验证后进行3-D彩绘和选染等加工。结果根据176张原始图像数据成功完成了人脑组织三维模型的重建,经验证计算所得的模型轮廓线与原始图像边缘吻合较好,经过3-D彩绘和渲染后所得模型具有较好的展示度。所建模型可任意旋转、放缩,从各个角度观察。结论成功构建出准确性高、展示度好的仿真人脑及部分相邻器官的三维模型,为后续指导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五指山小型猪肝脏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肝脏相关术式的虚拟设计,为肝切除术培训提供参考模型。方法
用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材料混合氧化铅灌注胆总管、肝总动脉,牙托材料混合氧化铅灌注肝静脉、门静脉。对灌注后的肝脏标本
进行CT扫描,所获得的数据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设计肝切除术的断层图像。用浓盐酸腐蚀灌注标本,制作小型猪
肝内管道结构铸型标本。结果铸型标本轮廓较饱满,管道末梢细密,可显示门静脉、肝静脉的5~6级分支,肝动脉、胆管的3~4
级分支。三维数字化模型立体感强,可清晰显示肝静脉、门静脉的3~4级分支,肝动脉、胆管的2~3级分支。三维数字化模型显
示的分级数比铸型标本少,但能显示的管道结构分布走行情况与铸型标本相同。虚拟切割肝组织,可清晰显示肝断面的管道结
构与肝脏软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三维数字化模型可清晰立体地显示肝脏内部管道结构的分布走行,虚拟术式设计可提
供大致的肝脏断面管道结构分布情况,为腹腔镜肝切除术培训提供数字化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利用中国可视化人体(Chinese visible human,CVH)数据集建立3D打印心脏纤维骨架及瓣膜(cardiac fibrous skeleton and valves,CFSV)模型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先将CVH数据集第5例(CVH5)高分辨率断层图像导人Amira软件,对CFSV结构进行分割并重建其三维模型,经平滑、简化后进行3D打印,然后对3D打印模型进行打磨、着色等后处理,最后对其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成功完成CFSV三维模型的构建和3D打印.对比数字化三维模型和3D打印实体模型的直径测量数据(mm):在短轴上,三尖瓣环(tricuspid valve ring,TVR)(26.56 vs 26.48),二尖瓣环(mitral valvering,MVR)(27.67 vs 26.08);在长轴上,TVR(42.64 vs 41.02),MVR(37.93 vs 38.74);两种模型测量值的差异δ为(0.62 ±1.19)mm.肺动脉瓣的面积和周长均比主动脉瓣略大,TVR的周长和面积比MVR大,TVR和MVR所在平面的角度相差约20.4°.结论 利用CVH数据集建立3D打印CFSV模型,可完整展现人体心脏纤维骨架原位解剖空间,在复杂、不规则形态的测量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萧艳  王立群  黄巧冰 《热带医学杂志》2014,(4):430-433,F0004
目的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三维重建技术观察1-磷酸鞘氨醇(S1P)刺激下S1P受体2(S1PR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共聚焦三维重建技术与普通单层扫描技术在生物组织功能和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S1P(10μmol/L)刺激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6 h,Western blot检测S1PR2的表达变化;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进行多层层切扫描和单层扫描,层切扫描之后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种技术的优劣。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1P刺激6 h后S1PR2表达显著性增高(P0.05)。荧光图像显示,单层扫描时S1P 6 h组荧光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层切之后三维重建图像中,S1P刺激后S1PR2荧光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层扫描所得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获得三维重构图像,并且具有三维立体及图像信息量更全的特点,更能客观的表现出整个细胞特定分子荧光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髋臼骨缺损和带翼髋臼翻修假体三维计算机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髋臼骨缺损和带翼髋臼翻修假体模型三维模型。方法:根据成年人CT扫描数据,利用Unigraphics软件手工提取边界,重建骨盆和带翼髋臼翻修假体三维模型,并人工制造骨缺损。结果:建立了不同假体内与骨盆髋臼结合的三维模型。结论:下一步根据髋臼所受到的载荷,加载在髋臼的模型上,进行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非染色细胞标本在LSM下的观察结果。发现LSM可以大大提高标本图象的对比度,并且分辨率较高。通过计算机还可作图象的各种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图象质量与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颞骨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 对颞骨及相关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为耳科手术及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1.2mm厚的薄层断面标本,在SGI工作站上,对人体颞骨内颈内动脉,骨半规管,耳蜗,面神经及乙状窦,颈静脉球,颈内静脉等重要结构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 重建结构能够以多结构多彩色实体模型方式显示,可以单独显示,任意搭配显示或总体显示,将颞骨透明可清晰显示各内部结构的空间关系,可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所有结构在任意方向上的长度和角度,均可适时测量,结论 颞骨计算机智理建图像可以单独显示或联合显示,可从多个外科手术角度进行观察。并能精确测量颞骨各结构的径线数据,为耳科及颅底外科手术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咬合干扰后大鼠咬肌组织损伤情况以及外周神经介质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和P物质(substance P,SP)在咬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咬合干扰后咀嚼肌疼痛的外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粘固0.4 mm厚度全冠制造咬合干扰,对照组模拟干扰过程不施加干扰。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干扰后1、5、10、21 d(实验组每个时间点各3只)测定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实验组动物在各时间点测试后于全麻下行心脏灌注,对照组在21 d测试完毕后全麻下行心脏灌注,取双侧咬肌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对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抗PGP9.5和抗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施加0.4 mm咬合干扰后各时间点大鼠表现出双侧咬肌机械刺激痛觉敏感;咬肌组织经HE染色未见肌纤维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咬合干扰后PGP9.5表达在早期增高并且持续至观察结束;SP表达在5 d时到达高峰,此后逐渐减少,观察结束时与对照组相近。结论:咬合干扰所致大鼠咬肌机械刺激痛觉敏感与肌肉损伤和炎症无直接关系;咬合干扰致大鼠咬肌机械刺激痛觉敏感的初期可能存在外周敏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