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胸腰椎肿瘤患者74例,采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统计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rankel分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中出血量897~4512 ml,平均出血量为(1941±45.31)ml;手术时间352~764 min,平均手术时间(463.54±41.36)min;经两两比较,原发性胸腰椎肿瘤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评分较术前低,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术后3个月低(P<0.05);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优于术前(P<0.05);本组74例患者,感染发生率2.70%(2/74),脑脊液漏发生率2.70%(2/74),胸腔积液发生率1.35%(1/74),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患者,可改善疼痛度,减轻脊髓损伤,无术后无明显感染、脑脊液漏、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可为患者术后恢复提供有利支持。  相似文献   

2.
芦山  孟宇  李弘帅  王楠  陈聚伍 《癌症进展》2021,19(16):1670-1673
目的 研究胸腰椎恶性肿瘤使用一期后路分块与整块全脊椎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将92例胸腰椎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其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分块组和整块组,每组46例,其中分块组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整块组患者采用一期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6个月简化McGill疼痛问卷量表(SF-MPQ)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情况,统计末次随访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局部复发率、生存率.结果 整块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分块组,分块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高于整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两组患者SF-MPQ量表中各指标评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SF-MPQ量表中各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术前,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情况均明显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并发症总发生率、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块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局部复发率低于分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后路分块与整块全脊椎切除术对胸腰椎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效果均较好,其中整块切除方案虽耗时较长,但其能有效降低患者术中输血量,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且在预防局部复发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孤立性脊柱转移瘤患者接受脊柱肿瘤整块切除术(en bloc spondylectomy)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接受en bloc切除术治疗的孤立性脊椎转移瘤患者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原发肿瘤类型、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的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和KPS功能状态评分。每3个月随访1次,评估患者局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 共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手术时间(5.78±0.33) h (范围:4.0~7.5 h),平均术中出血量(1 867.21±613.84) mL(范围:900~3 000 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6例,局部感染5例,其中感染病例中有3例为脑脊液漏患者,均经治疗后恢复。术后KPS评分和Frankel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范围:6~33个月),1年和2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7.1%与68.8%,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与42.3%。结论 脊柱肿瘤整块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孤立性脊柱转移瘤的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局部控制率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在治疗原发性腰椎肿瘤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7月共使用TES治疗原发性腰椎肿瘤患者9例。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7例(L1骨肉瘤和和骨巨细胞瘤各1例,L2骨巨细胞瘤、单发浆细胞瘤、软骨肉瘤和脊索瘤各1例,L3组织细胞肉瘤1例);行后前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2例(L4骨巨细胞瘤并椎旁巨大肿块和纤维肉瘤各1例),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进行脊柱重建。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测评及肿瘤复发情况的追踪。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9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近中期随访未发现肿瘤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对于原发性腰椎肿瘤,行TES加脊柱重建术,方法可靠,近中期随访效果满意,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在治疗原发性腰椎肿瘤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9年7月共使用TES治疗原发性腰椎肿瘤患者9例。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7例(L1骨肉瘤和和骨巨细胞瘤各1例,12骨巨细胞瘤、单发浆细胞瘤、软骨肉瘤和脊索瘤各1例,L3组织细胞肉瘤1例);行后前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2例(L4骨巨细胞瘤并椎旁巨大肿块和纤维肉瘤各1例),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进行脊柱重建。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测评及肿瘤复发情况的追踪。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9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近中期随访未发现肿瘤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对于原发性腰椎肿瘤,行TES加脊柱重建术,方法可靠,近中期随访效果满意,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可显著降低术后脊柱恶性肿瘤的局部复发率,三节段TES较单节段更为复杂。本研究探讨了单一后路三节段TES治疗脊柱恶性肿瘤的手术技巧及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2012年,在我科接受单一后路三节段TES的5例患者,包括乳腺癌脊柱转移2例,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1例,脊柱原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脊柱原发间叶软骨肉瘤1例,病变节段分布于T4~11之间。按照Tomita外科分型均属于第6型,脊髓损伤中Frankel C级4例,Frankel D级1例。Tomita评分平均为3.4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平均为48%。脊柱不稳定性SINS平均得分13分。术前除1例间叶软骨肉瘤患者外均接受了肿瘤滋养血管栓塞手术,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了三节段TES。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8 h,平均失血量6260 ml。术中结扎双侧三对根动脉和神经根后脊髓监护未发生明显改变,术后患者亦未发生明显功能障碍。5例30~62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随访期间1例局部复发,进行了二次减压手术,目前带瘤生存;1例死于肺转移;其余3例均为无瘤生存。患者VAS疼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8 (7~9)分降至术后平均1.6 (1~2)分;脊髓损伤Frankel评分从术前4例C级,1例D级术后均恢复至E级。所有标本术后病理证实均达到切缘阴性。结论本研究证明,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的情况下,三节段TES治疗脊柱恶性肿瘤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5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15例。其中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12例:T11浆细胞性骨髓瘤、L1骨肉瘤、L1浆细胞性骨髓瘤、L3组织细胞肉瘤各2例,L2骨巨细胞瘤、L2单发浆细胞瘤、L2软骨肉瘤和T7骨肉瘤各1例;行后前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3例:L4骨巨细胞瘤并椎旁巨大肿块2例、L4纤维肉瘤1例。15例Tomita分期为Ⅲ-Ⅵ期,均有TES手术适应证。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脊柱重建。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测评,监测术后生存情况、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36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00ml。本组15例术后均获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29个月。除1例复发外,其他14例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且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复发的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14例均无瘤生存,总生存率为93.33%。神经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3.81±0.98)分改善至术后(4.89±0.19)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9,P<0.05)。1例L1浆细胞性骨髓瘤者术中出现淋巴管瘘,此患者术后1年出现断棒,导致脊柱不稳。所有病例未出现脑脊液瘘及切口感染。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原发性胸腰椎肿瘤,行TES术方法可靠、疗效满意、复发率低,但仍须进一步随访,提高手术技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I期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治疗胸腰椎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行TES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66(平均47.8)岁。原发肿瘤8例,孤立性转移瘤13例。原发肿瘤分别为骨巨细胞瘤3例,浆细胞瘤2例,骨肉瘤、软骨肉瘤及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各1例;转移性肿瘤原发肿瘤分别为乳腺癌4例,肺癌3例,肾癌2例,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腺癌各1例。肿瘤节段分布于T3~L3,其中胸椎12例、腰椎9例,单一椎体19例、多椎体2例(均位于3个相邻胸椎)。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进行评估:Ⅰ型5例、Ⅱ型10例、Ⅲ型1例、Ⅴ型2例、Ⅵ型3例。术前均有顽固性腰背痛或神经功能损害。切除椎体的骨缺损用钛网+自体骨或异体骨+钉棒系统进行固定和重建。手术均经后路I期完成。结果手术时间4.0~8.5h,平均6.4h;出血量1300~11600ml,平均4500ml。本组21例均获12~80个月的随访,平均40个月,术后腰背部局部疼痛均达到缓解。脊髓功能损伤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有一级以上恢复,和术前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2,P<0.05)。3例死亡,平均死亡时间为术后16个月,4例带瘤生存,14例无瘤存活,总生存率为85.7%。局部复发3例,复发率为14.3%,复发时间为平均术后22个月。本组除1例胸腔积液伴肺部感染、1例气胸伴双肺感染、1例左侧L3神经根一过性麻痹外,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4.3%。所有病例均无术中由于大血管或节段血管引起的大出血发生,植骨均完全愈合,无内固定失败或钛网移位。结论后路I期TES治疗脊柱原发恶性肿瘤、侵袭性良性肿瘤和孤立性转移瘤能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无严重的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倩 《陕西肿瘤医学》2011,(9):1911-1913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Tomita手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结合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14例胸腰椎肿瘤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手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结果:所有病例恢复较好,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于后路全椎体切除术的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可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切除术后发生≥Ⅲa级并发症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2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62例行手术切除的H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切除术后发生≥Ⅲa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OS的因素。结果 HC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3.5%(36/49),其中≥Ⅲa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9%(23/49),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0.2%(5/49)。术中出血量>500 mL、AJCC分期Ⅲ/Ⅳ期是HC患者术后发生≥Ⅲa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HC患者术后中位OS为24.0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49%和20%。术前CA19-9≥150 U/L以及全尾状叶切除是影响患者术后OS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AJCC分期Ⅲ/Ⅳ期和手术出血>500 mL是HC术后≥Ⅲa级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前CA19-9≥150 U/L是术后OS的危险因素,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术前辅助动脉栓塞联合动脉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复杂动脉体瘤患者38例,均先进行载瘤动脉的血管栓塞术,阻断颈动脉体瘤血供,随后进行肿瘤切除,记录临床资料、手术参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8例肿瘤Shamblin I型2例,Shamblin II型32,Shamblin III型 4例;患者均完成术前肿瘤栓塞手术,手术成功率100%,均完全栓塞载瘤血管。术后72 h内完成肿瘤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06.85±36.26)min,术中出血(156.52±61.72)ml,围手术期无输血病例发生。术后切口血肿发生率2.63%(1/38),暂时性神经损伤发生率7.89%(3/38),术后卒中/死亡发生率0,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3.16%(5/38),术后病理提示肿瘤恶性率5.26%(2/38),其余均为良性病变。结果:结果证实术前栓塞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是保障手术安全进行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度恶性肿瘤脊柱转移患者进行椎板减压联合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高度恶性肿瘤脊柱转移患者23例(肺癌13例,肝癌5例,胃癌3例,结肠癌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40~65岁,平均为51.5岁。术中先行后路椎板减压,在开放手术下对病变椎体射频消融后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统计骨水泥渗漏率。于术前、术后1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损伤、卡氏(Karnofsky,KPS)评分系统评估功能状态、统计“二便”恢复情况,应用EORTC QLQ-C30评分评估生活质量。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163±87.3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30.00±130.35 mL,骨水泥渗漏率为21.7%。术后一个月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缓解,具有统计学意义(t=25.6,P < 0.01);术后1个月,患者Frankel分级D、E级比例由术前的43.5%提高到术后的78.3%;KPS评分(80~100)百分比由术前的34.8%提高到术后的69.6%;术前“二便”障碍的患者术后有55.6%(10/18)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术前EORTC QLQ-C30评分为85.39±8.99分,术后为52.78±15.17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t=11.6,P < 0.01)。  结论  椎板减压联合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成形术治疗高度恶性肿瘤脊柱转移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骨水泥渗漏率低,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脊髓损伤和功能状态,部分患者“二便”功能得以恢复,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微波治疗四肢和骨盆骨肿瘤已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由于脊柱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微波应用面临挑战.本研究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开放性减压联合微波高温灭活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10-15-2015-02 15收治的2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开放减压联合微波高温消灭火治疗脊柱转移瘤.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6岁,中位年龄62岁.Tomita预后评分3~6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前、术后疼痛情况,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观察患椎椎体后缘的高度变化.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或加重情况.术后3dVAS评分(3.8±1.4)和末次随访VAS评分(4.1±1.5)较术前(7.9±2.6)有明显改善(t=-6.659,P<0.001;t=-6.071,P<0.001),术后3d椎体后缘高度(15.6±3.2) mm与术前(10.5±2.5)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3,P<0.001),与末次随访(14.6±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8,P=0.133);末次随访时Frankd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9例,E级5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56,P=0.028.随访过程中无肿瘤复发,无椎体骨折塌陷,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结论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开放性椎管减压内固定联合微波高温灭活术可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在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可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控制局部复发,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微创治疗手段在脊柱转移瘤中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5例。患者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微创治疗,术后给予综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疼痛、神经损伤、功能状态等进行评估。  结果  患者随访3~23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3.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4.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32.3±17.9)min,术中出血量为(393.3±64.9)mL,椎体骨水泥平均注射量3.38 mL。治疗前VAS评分(7.67±0.25)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2.73±0.15)分,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P<0.01);14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个等级,1例患者术前为Frankel D级,经过微创手术治疗后分级无变化;术前、术后3个月KP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P<0.01)。  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小切口椎板减压手术能够有效缓解脊髓压迫症状,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评估90%靶区所接受的剂量(D90)、1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100)、15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150)等参数,评价粒子植入质量,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行125 I放射粒子植入,平均放射粒子活度为(0.68±0.10)mCi,平均D90为(12 195.60±1 654.78) cGy,平均V100为(91.69±2.25)%,平均V150为(61.75±11.67)%。术后6个月,疾病控制率为100.00%,客观缓解率为73.33%。中位局部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7.00个月(95%CI:13.42~20.5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7.00个月(95%CI:13.42~20.58个月)。术后6个月NRS评分低于术前[(2.27±1.28) 分 vs (5.00±1.51) 分),P<0.001],而KPS评分高于术前[(86.00±12.42) 分和(72.67±11.00) 分,P<0.001]。术前至术后6个月,ASIA分级C级变为D级,C级变为E级,D级变为E级各1例。结论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能有效控制局部病灶,明显缓解疼痛及部分神经损伤,且并发症少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研究我科收治的29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矫形患者(牵引组)12例;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行后路脊柱截骨手术矫形患者(对照组)17例。牵引组术前主弯Cobb’s角平均为111.8°,对照组平均为115.2°;牵引组术前最大后凸角度平均为113.3°,对照组为118.5°。比较两组间术后9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主弯角度、主弯柔韧度、最大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2.1±102.5)min和(426.3±100.4)min(P=0.012);术中出血量,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1.7±999.5)ml和(2300.0±1449.1)ml(P=0.040);置钉密度,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8.0±16.2)%和(77.4±13.1)%(P=0.001);而围手术期并发症,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7%和58.8%(P=0.049);两组比较,牵引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畸形矫正率相当。结论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疗效相当,但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可避免侵袭性大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减少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三柱截骨矫形术的疗效、神经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2006年1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67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9~62岁,平均47.6岁。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畸形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和侧后凸畸形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和侧后凸畸形10例,脊柱结核后凸与侧后凸畸形2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和侧后凸畸形20例。术前脊柱后凸畸形46例,侧凸畸形14例,侧后凸畸形7例;其中主弯侧凸畸形16例,Cobb’s角平均(75.9±13.5)°;主弯后凸畸形51例,Coob’s角平均(118.6±28.8)°。术前已有脊髓功能损害者24例(35.8%);行经后路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17例,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bone-disc-bone osteotomy,BDBO)13例,全脊椎切除术(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22例,多节段椎体截骨术(posterior multilevel vertebral osteotomy,PMVO)15例,联合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植骨融合,唤醒试验监测截骨术中脊髓神经功能。结果术后随访24~98个月,平均32个月,主弯侧凸畸形Cobb’s角(26.1±10.5)°,矫正率65.2%,冠状位垂直轴距(coronal vertical axis,CVA)由术前平均12.1 cm矫至术后4.8 cm,P<0.01;主弯后凸畸形Cobb’s角(32.8±9.1)°,矫正率67.67%,矢状位垂直轴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由术前平均18.9 cm矫至术后6.4 cm,P<0.01;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后1年主弯侧凸畸形与后凸畸形矫正Cobb’s角丢失平均值分别为2.1°和1.6°。术后并发症共16例20种,发生率23.9%;神经并发症9例(13.45%),其中2例不全性截瘫行手术探查后大部恢复,余7例非手术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4例术前已有脊髓神经根损害者术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功能分级较术前平均提高2个级别。结论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是治疗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最有效的方法,可达显著的脊柱三维矫形效果,但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截骨矫形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是影响疗效最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些因素采取严密的术前设计、个体化截骨方式、规范的手术操作和脊髓神经根的保护,维持正常有效循环血容量和早期发现与处理脊髓神经等并发症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开放性后路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椎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45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后柱转移瘤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重建术。评估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和神经功能损害程度(Frankel分级)。结果 45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3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腰背疼痛者,术后疼痛消失11例,缓解22例。26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79%)获得神经功能改善。术中未出现骨水泥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在治疗前和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02±0.51)分和(2.7±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例获随访,1例术后失访;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35例死亡,其中术后6个月内死亡3例,7~12个月死亡18例,1~2年死亡11例,2年以上死亡3例;现存活的9例患者中6~12个月5例,1~2年4例。随访期间复查未发现骨水泥下沉、松动、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后柱转移瘤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重建术,简单安全,既能有效减压缓解疼痛,又可维持脊柱稳定,为提高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提供了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