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有HP感染,约94%的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和约84%的胃溃疡患者胃窦黏膜活检出HP感染[1]。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与阿莫西林合用已被国内消化学界推荐为根除HP的主要方案[2]。现对本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发生状况及其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知情同意的冠心病住院病人159例,根据14 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病人分为HP感染组和HP非感染组,同时测定其血脂水平,分析HP感染冠心病病人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病人HP感染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HP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冠心病病人体内HP感染程度的加重,其TC、TG、LDL-C水平亦相应增高,HP不同感染程度病人血清TC、TG、LDL-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随着冠心病病人体内HP感染程度的加重而降低;HP感染冠心病病人血清TC、TG、LD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血清HD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机体脂质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进而诱发冠心病。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它属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已为多数学者公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发病诱因与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有关.近期国外有文献报道[1],幽门螺杆菌(HP)不但可以引起消化道症状,而且也可以引起胃外症状,如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膜性肾病、免疫性多神经病、过敏性紫癜及Sjogren's syndrome等.为进一步探讨HP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之间的关系,作者对34例HSP患儿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IgG(HP IgG)进行检测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弯曲呈S状或螺旋状的杆菌。HP能产生碱性、酸性磷酸酶,谷氨酸转移酶,不能利用葡萄糖或其他碳水化合物生长。具有很强的尿素酶活性是其另一个显著特点[1]。一、对HP进行早期诊断的必要性 在西方国家大约30~50%的人感染有HP。在中国,其感染率更高,达50%以上,并有报道指出人群中感染HP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自从1983年Warren等人首次发现HP以来,国内外关于HP的研究甚快,HP现已被公认为是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经胃粘膜组织样品培养及针对性治疗确证,HP是慢…  相似文献   

5.
<正>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B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1-2],1992年Mitchell等[3]对我国广东省1727名城市人口调查的阳性率78%。为了解上海地区企事业单位人员HP感染发生率,我们对  相似文献   

6.
健脾益气中药对消化性溃疡患者HP及HSP6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中药对消化性溃疡(PU)患者幽门螺杆菌(HP)清除及热休克蛋白HSP60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HP清除率,运用斑点印迹技术^[1]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清及胃黏膜HSP60。结果:清除率在中药组与三联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SP60含量在中药组较三联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健脾益气中药对HP有清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免疫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5):735-736
目的探究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和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联系。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7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8例HSP患儿,将其纳入试验组,并选择同一时期在本院体检的39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通过免疫印迹法对患儿血清开展HP分型检验,分析试验不同类型HP抗体分布、检出详情。结果试验组中HP抗体阳性38例(48.72%),对照组39例中HP抗体阳性5例(1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HP抗体通过免疫印迹法分型,实验组患者的Ⅰ型、Ⅱ型和中间型占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患儿中有消化系统症状的41例,占比52.56%,HP感染19例,占比46.34%。HSP患儿中无消化系统症状的37例,占比47.44%,HP感染8例,占比21.62%,以上患儿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无消化系统症状患儿进行感染菌株分型显示,有消化系统症状的Ⅰ型、Ⅱ型、中间型占比,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Ⅰ型HP感染和消化系症状密切联系,Hp感染可能是儿童HSP的病因之一,根除Hp治疗可减少HSP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P感染胃炎患者的IL-8、HSP70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PGⅠ、PGⅡ、G-17、IL-8、HSP70水平的差异。分析HP阳性患者IL-8、HSP70水平与临床症状积分、PGⅠ、PGⅡ、G-17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HP阳性组患者舌苔黄腻、胃脘痛或胀痛、嗳气、大便异常、口苦症状积分高于HP阴性组,腕痞恶心、纳呆、肢体困重症状积分低于HP阴性组;HP阳性组患者的PGⅠ、PGⅡ、G-17水平均低于HP阴性组(P0.001);HP阳性组患者的IL-8、HSP70相对表达量均高于HP阴性组患者(P0.001);HP阳性患者IL-8、HSP70水平与舌苔黄腻、胃脘痛或胀痛、嗳气、大便异常、口苦症状积分正相关,与PGⅠ、PGⅡ、G-17水平负相关。结论 HP感染胃炎患者的IL-8、HSP70水平较高,且与临床症状积分和胃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病人在接受健康宣教后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知识了解情况。[方法]选取120例消化性溃疡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同时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观察宣教前后病人HP感染知识知晓情况及宣教效果。[结果]健康宣教后病人对HP概念、HP传播途径、HP与消化性溃疡关系、HP治疗方法及复查时间等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宣教前(P0.05);健康宣教后医嘱依从率、复查时HP阴性率及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宣教前(P0.05)。[结论]对HP呈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病人,对其实施针对性、系统性的健康宣教,能有效提高其对HP感染知识的认知,提高依从性,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0.
侯黎莉 《护理研究》2004,18(5):392-393
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及肥胖等为公认的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 ,但除上述因素外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还存在某些次要的易患因素 ,感染便为其中之一。正因为感染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 ,故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相关的治疗和护理也受到了临床重视。1 冠心病 (CHD)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  Mendall等[1] 报道了HP感染与CHD的潜在关系 ,在对 11例CHD病人和 74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时发现 ,除CHD其他危险因素外 ,CHD组血清HP特异IgG抗体阳性率为 5 9.0 % ,而对照组仅 3 9.5 %…  相似文献   

11.
正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症(HSP),是一种以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目前我国儿童HSP的发病率约 3~26/10万,近年来有发病增多的趋势。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药物、饮食、虫咬、气候、精神等因素有关,是由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1]。在诸多因素中,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3],有研究分析得出食物因素占HSP发病因素的22.26%。本文就饮食管理  相似文献   

12.
正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常见致病因素。近年来有研究[1]表示,HP感染与肝胆胰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同样有关联。目前对HP阳性胃溃疡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联用的三联疗法,以抗生素为基础,主要依赖抗生素杀灭幽门螺旋杆菌。随着抗生素的广谱应用,其耐药性及药物不良反应有所提升,导致三联疗法获益率下降[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76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旋杆菌两种检测方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免法(HpSA)分别检测大便中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ler,HP),并就其灵敏度和准确度进行比较。[方法]对54例因胃病而行检查的患者,于胃窦和胃体多个部位标本作组织学和粘膜涂片,以确定是否感染HP,并同时用FQ-PCR和HpSA两种方法检测粪便中HP。[结果]FQ-PCR的灵敏度为98.9%,HpSA为97.9%,准确度为100%和98.9%。[结论]FQ-PCR是检测HP感染的快速而准确的方法,可作为HP感染诊断和药物疗效观测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正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大量研究表明HP与胃癌等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1-4]。胃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每年胃癌死亡人数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多[1]。HP引起的慢性细菌感染影响了约全世界的一半人口,许多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超过90%[2]。在非工业化国家(非洲、南美、中东和远东等)中,由于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传播感染,儿童中的HP感染率已高达60%~80%,且HP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轻微增长。相比而言,发达国家的HP获得性感染的增长率较缓慢,在西欧和北美的人群中,10岁以内的群体HP的感染率约为10%,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所致的胃肠外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 (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以及胃MAL T淋巴瘤等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1 ] 。甚至有人认为 HP感染 Cag A阳性和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2 ] 。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表明 ,HP感染还参与许多胃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1 ] 。1 肝胆疾病1.1 高氨血症与肝性脑病 现已证明胃内感染 HP可引起胃液中氨浓度升高 ,可致高氨血症 ,并可诱发肝性脑病。对 HP感染者 ,在根除治疗前大量应用强效制酸剂 ,有可能促进胃内氨的吸收 ,而对合并 HP感染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在降血氨治疗的同时宜及时行根除治疗 ,否则有诱发或加重肝性…  相似文献   

16.
<正>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也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其致病机制主要是HP脂多糖、尿素酶、空泡毒素与黏附毒素作用于胃上皮细胞受体,刺激宿主,出现胃泌素和(或)生长抑素分泌紊乱、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形成,胃黏膜疏水性下降,胃上皮增殖与凋亡失衡[1]。胃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HP感染轻重有关,呈正相关,因而提出"无HP无溃疡理论"[2]。根除HP对治愈消化性溃  相似文献   

17.
<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显示,HP与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维生素B12缺乏相关[1],且近来还有不少HP与偏头痛、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等相关的报告[2]。根除HP可以加快溃疡愈合速度,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预防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8.
林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12):1826-1827
自 198 2年 Warrcn和 Marshall在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发现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后 ,HP感染已被公认为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但对于老年人胃粘膜的病理变迁 ,报道不多。通过本组观察以探索 HP对老年人胃粘膜病理变化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均来自浙江省望江山疗养院 ,年龄≥ 6 0岁 ,因上腹不适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 ,剔除胃溃疡或多发性溃疡或复合性溃疡 [1 ] ,胃癌或其他良恶性肿瘤 [2 ] ,胃大部切除术后 [3] ,检查前 1个月内服用过 HP敏感抗生素 (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硝基咪唑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信的使用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病人出院延续护理效果中的应用。[方法]将出院后实施根除HP治疗的116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8例,观察组利用微信给予延续性护理服务,对照组仅采用电话回访进行,持续时间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HP感染病人的遵医行为和疗效。[结果]观察组病人的遵医行为及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回访可以主动的发布信息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花费较少,能为HP感染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延续护理服务,同时能够全面普及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及其亚型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感染是否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BIOSIS、VIP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纳入研究HP和脑梗死关系的病例一对照研究。经严格筛选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1693例脑梗死患者和1611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7,95%CI(1.38,2.28),P〈0.0001];而HP与脑梗死亚型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OR=3.65,95%CI(2.58,5.17)]和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的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OR=1.74,95%CI(1.30,2.34)],但与心源性脑栓塞等亚型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OR=1.08,95%CI(0.58,2.02)。在调整危险因素后,HP与脑梗死的关联性消失[OR=1.22,95%CI(0.93,1.59)。结论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但其与不同脑梗死亚型的相关程度不同,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关联性最强。②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需要大样本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