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对 2 48例心房颤动患者做一回顾分析 ,探讨房颤的病因特征。为房颤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帮助。1.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病例来自我科 1991年 3月~ 1999年12月的住院病人。按《内科疾病诊断标准》诊断 ,房颤以心电图诊断为依据。在住院 33  相似文献   

2.
P波离散度 (Pdisp)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 P波持续时间变异的程度 ,它反映心房复极的不均匀性是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的简捷生理指标 [1 ,2 ] 。本文通过分析 PAF患者及正常人的最宽 P波持续时间 (Pmax)和 Pdisp的变化 ,探讨 Pmax、Pdisp对 PAF的预测价值。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选择上海第二人民医院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6月间 5 3例 PAF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性 40例 ,女性 13例 ,年龄 30~ 72 (5 2 .6± 11.0 )岁。本组心房颤动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持续 72 h内并自行终止。经病史、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或动…  相似文献   

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7年5月-2009年5月住院的8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房颤发作时间持续7 d~1年,经药物或电复律可转复为窦性心律,均经心电图证实为房颤.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左房内径变化与心房颤动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房颤动(AF)是冠心病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为探讨冠心病患者左房内径(LAD)的变化与房颤发生的关系,将我科近2年资料完整的住院冠心病患者285例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经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按1979年WHO诊断冠心病标准确诊的285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男性206例,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PSVT患者中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危险因素。了解PSVT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PSVT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并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PSVT的患者共630例,年龄13-79岁,平均年龄44.2岁,男326例,女304例。其中依据临床记录同时有心房颤动发作的患者编为心房颤动组,其余无临床心房颤动发作的患者为对照组。制订调查表格并详细记录包括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疾病相关资料、心脏超声检查结果、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电生理检查中确定的PSVT折返机制、旁道数目等基本的临床和电生理检查资料。利用SPSS进行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PSVT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630例调查对象中电生理检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56例,均为慢一快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74例。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左房内径大及术前频发房早(在AVRT亚组为心电图表现为显性预激)为PSVT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证明,性别为PSVT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结论PSVT并发心房颤动的患者往往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男性居多,且有相对较大的左房内径。  相似文献   

6.
<正>在长期的动态心电图检诊中,经常可见长RR间期,其为何因所致,动态心电图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68例动态心电图出现的长RR间期,提高其诊断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住院及门诊动态心电图记录中有长RR间期(除持续性心房颤动者)68例,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31~82岁,平均(60±8)岁,  相似文献   

7.
<正>本研究对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心电图检查中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门诊及住院患者10261例,进行心电图、胸部X线片、生化全套及血、尿  相似文献   

8.
P波离散度 (Pdisp或Pd)是指同步纪录的 12导联心电图中 ,不同导联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 (Pmax)与P波最短时限的差值。当Pd >4 0ms时 ,提示心房内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现普遍认为Pd是预测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律失常可靠的心电图指标[1- 3 ] 。本文探讨各种不同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P波离散度差异及其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全部病例分为 4组 ,Ⅰ组 10例 ,为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指发作持续时间 <1mon ,并自行终止者 )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3岁~ 5 8岁。本组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 ,并均经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住院首次、溶栓后及出院前系列心电图变化。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正常心电图2例(8.33%),异常心电图22例(91.67%):其中T波倒置13例(54.17%);Ⅰ导联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Ⅲ导联的T波倒置(SIQⅢTⅢ)4例(37.5%),其中2例死亡;窦性心动过速9例(37.5%);Ⅰ导联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SI或QⅢ)6例(25%);ST段改变(抬高或下移)5例(20.83%);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20.83%);心房颤动2例(8.33%)。结论:心电图检查往往都能为诊断APE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中心电图检查简易方便,对APE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是APE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可以作为患者就诊时最早的检查手段。故APE的心电图诊断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2年4月-2005年6月本院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84例,其中女性35例,男性49例,既往无房颤病史,住院后经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前出现房性早搏218次,占88.98%;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8次,占7.35%;窦性心动过缓5次,占2.04%;长R—R间歇1次,占0.4t%;其余3次占1.22%。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中房性早搏最常见,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充足的依据,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胡春燕  吕蓓 《上海医学》2002,25(7):443-444
心房颤动 (AF)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 ,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7%~ 2 0 % [1 3 ] 。本研究就AMI并发AF的危险因素及AF对AMI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收集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0月期间因首次AMI住院的患者 183例。所有病例的诊断符合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及二尖瓣脱垂。入院前心电图无AF。根据住院期间有无新发生的AF将AMI患者分为两组 :AMI并发AF组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46~ 87岁 ,平均 (70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isp)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患者80例,分为A、B组,A组为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B组为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12导联用同步自动分析心电图,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联同步心电图。P波起点与等电位线交点为P波测量终点,每个导联测量5个图形清晰的P波,取平均值为该导联P波持续时间,其中最大P波时限(Pmax)与最小P波时限(Pmin)之差即为P波容散度(Pdisp)。结果并发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组的Pmax、Pdisp均显著大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组,P值均<0.01。结论体表心电图Pdisp可作为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后长期随访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并筛选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临床危险因素,为临床处理PSVT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我科住院PSVT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04例,制订调查表格并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资料和电生理检查资料。术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随访,确定术后是否仍有心房颤动发作,并以此为分组标准,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寻找PSVT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104例调查对象平均随访时间(2.3±0.8)年,其中93例(89.4%)有完整的随访结果并纳入临床分析,有15例(16.1%)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消融时年龄、合并其他临床疾病、左房内径、房早数目和房早百分比可能是射频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消融时年龄较大为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功射频消融PSVT后可使大部分患者(83.9%)不再发生心房颤动。对于高龄手术患者,即使成功消融PSVT,术后密切临床随访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合并Ⅱ°房室传导阻滞32例复律前后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心房颤动合并Ⅱ°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一直为临床及心电图医师所采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此类病人亦不少见,现将我院1998年以来有完整资料的32例心房颤动合并Ⅱ°房室传导阻滞复律前后的一组资料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本组资料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其中风心病14例,冠心病8例,甲亢2例,心肌病3例,特发性心房颤动5例。心功能Ⅰ-Ⅱ级22例,Ⅲ级10例。心房颤动病程1年以内者20例,5年以内者12例。心电图诊断标准:①R—R间期长达1.5秒以上者;②出现结性逸搏或室性逸搏。本组资料中,R—R间期≥1.5秒者14例,≥1.8秒者10例,≥2.0秒者2例,出现结性逸搏(在同1份心电图中其恒定的R—R间期≥1.0秒出现3次以上)  相似文献   

16.
P波离散度 (Pd)是指同步记录的 12导联心电图中 ,不同导联测定的P波最大限 (Pmax)与P波最短时限 (Pmin)的差值。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力求探讨利用体表心电图预测心房颤动的复发或评价药物预防和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AF)的疗效。本文检测 4 0例阵发性AF和 2 5例健康体检者的Pmax和Pd ,探讨P波变化与AF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收集我院近期住院或门诊有症状的阵发性AF患者 ,剔除预激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者。以 4 0例阵发性AF作为观察组 ,男 2 4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 1± 5 )岁 ;其中冠心病 16例 ,…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注射用灯盏花素与香丹注射液后的血脂、血糖、心电图及临床症状变化,以探讨注射用灯盏花素在患者住院期间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1月~12月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105例,年龄36~81岁,平均(59.3±9.6)岁,男72例,女33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心血管病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诊断标准,并依据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中、低、危)。UA 的诊断依据心绞痛发作的性质、特点、发作  相似文献   

18.
家族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现将诊断家族性房颤一家系5例报告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 例1:先症者,男,47岁,患者于2005年5月因心悸、胸闷、头晕1个月余,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1周来就诊.心电图常规检查示:快速型心房颤动(HR 120次/分),门诊拟"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收入住院.经适当的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其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复查心电图转为窦性心律而出院.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我院60例动态心电图中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发生前的P波离散度(Pdisp),以此预测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的概率及危险性,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1 资料和方法 1984-05~2000-04月我院住院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出现阵发性房颤的60例为研究对象,男46例,女14例,年龄24~84(平均66.18±12.20)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 (atrialfibrillatio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为探索其药物复律方法 ,本资料采用静滴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 ,观察其疗效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11月因快速型心房颤动而收住院的病人 3 2例 ,其中冠心病房颤 14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行经皮球囊扩张术后 3个月 ) ,心房颤动 9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房颤 5例 ;特发性房颤 4例。房颤的病史均在 1年以内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1例 ;年龄 3 9岁至 72岁 ;入院前有 3例病人已在院外应用西地兰治疗。1.2 用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