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TCD)对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对96例VB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扩血管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分析统计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改变均有显著性异常,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反搏治疗能显著改善VBI患者的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体外反搏改善冠心病病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分为两组,其中35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为体外反搏组,其他35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2周后,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两组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比较体外反搏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体外反搏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与反搏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两组的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NID)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反搏期间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病人不仅能减少心肌缺血的发作,而且有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与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5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为体外反搏组,其他35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另选择3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心肌缺血及心率变异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2周后,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T段压低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体外反搏组与常规治疗组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TIB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组间比较体外反搏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体外反搏疗法对冠心病患者不仅能降低心肌缺血总负荷,而且有改善其心率变异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对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28例)采用体外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左心室功能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CO、CI、SV、SI、ACI、VI、SVR、SVRIa、STR等参数水平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体外反搏治疗后,临床效果明显提升,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5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为反搏组,另35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对缺血及心功能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ST段压低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与心肌缺血总负荷两组均有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比较,反搏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反搏后,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A、E/A、DC、Ea、Aa、Ea/Aa、E/Ea)明显改善(P均〈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期间,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显著疗效,且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0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为反搏组,另40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缺血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ST段压低伴有症状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与无症状的ST段压低及其持续时间,两组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比较,反搏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反搏后,伴随的室性早搏亦随之减少(P〈0.01),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反搏期间,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能减少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及其持续时问,是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行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同时,治疗组接受小脑电刺激及体外反搏治疗;对照组接受小脑电刺激治疗。采用Fugy-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athel指数(BI)评分进行功能测定。结果治疗组F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脑电刺激联合体外反搏治疗仪治疗能有效提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技术观察与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9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采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为体外反搏组,其他39例应用常规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另选择39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每例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相关指标并作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结论:体外反搏有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作用,是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一项有效而安全的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临床治疗脑梗死效果。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脑梗死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舒血宁注射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对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测定2组治疗前后的脑血流量和血脂指标。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脑血流量和血脂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体外反搏(ECP)治疗慢性肝炎133例,与不用ECF治疗的117的比较,证明ECP治疗后,不仅加快了临床症状的缓解,而且有明显的退黄、降酶效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3.68%,较对照组的33.33%有显著的差异(P<0.01)。其原理在于增加了肝脏的血流量,改善了肝脏的微循环,增进了肝细胞的代谢,加快了损伤肝细胞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应用体外反搏配合早期康复思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40例,均为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推拿、针灸、理疗等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n=20)与联用体外反搏治疗(观察组,n=2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NFI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NFI均有程度不等降低,FMA、MBI评分均有程度不等升高,但观察组降低和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应用体外反搏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降低功能障碍,对保障预后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短疗程体外反搏与长疗程体外反搏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287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95)、短疗程体外反搏治疗组(Ⅱ组n=97)、长疗程体外反搏治疗组(Ⅲ组n=95),随访时间为三个月,比较三组治疗后的心绞痛缓解率、心绞痛分级、SF-36评分。结果:随访结束时,心绞痛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Ⅰ组80.00%、Ⅱ组91.75%、Ⅲ组94.74%;Ⅱ组与Ⅲ组在心绞痛缓解率、心绞痛分级、SF-36评分等指标上明显优于Ⅰ组(P〈0.05);但Ⅱ组与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疗程与长疗程体外反搏在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相近,且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与探讨尤瑞克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自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及调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尤瑞克林治疗,疗程为14?d.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7及第14天的颅脑cT检测梗死灶体积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即NIHSS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第7及第14天颅脑cT检测梗死灶体积与NIHSS均有所减小,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灶体积,对治疗脑梗死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以脑苷肌肽20ml加入5%葡萄糖300ml或生理盐水300ml中静滴,每天1次,共21天;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750mg,加入与治疗组等量的液体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共21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5%。结论脑苷肌肽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西比灵、三七总皂甙联合应用,对急性脑出血的血肿吸收、脑水肿、脑血液循环的改变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同期住院的急性脑出血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比灵10mg,每晚1次;三七总皂甙40mg,ivdrip,每日1次.观察治疗前后血肿大小及其周围水肿、脑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在治疗第14d、第28d时血肿大小及脑水肿情况、脑血循环及神经功能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未引起再出血,无明显副作用.结论急性期脑出血病人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西比灵、三七总皂甙可明显改善病人脑循环、减轻脑水肿、加快血肿吸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未引起再出血,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冠心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体外反博(ECP)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新型手段,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重视.自1962年Soroff等人率先制成对人体无创伤性的体外反搏装置,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及心绞痛病人以来,无论从体外反搏装置及临床应用方面已有很大进展.文献报道冠心病在行体外反搏治疗后,无论在临床症状或心电图ST-T方面,均有较明显的改善.目前对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所产生的心功能影响的评价不一,对体外反搏治疗整个疗程后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正>本实验利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对在本院作体外反搏(ECP)治疗的40名病人,在ECP治疗前、中、后,测定了舌尖血流量.结果表明:ECP治疗前与治疗中舌尖血流量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比灵、三七总皂甙联合应用,对急性脑出血的血肿吸收、脑水肿、脑血液循环的改变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同期住院的急性脑出血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比灵10mg,每晚1次;三七总皂甙40mg,ivdrip,每日1次。观察治疗前后血肿大小及其周围水肿、脑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在治疗第14d、第28d时血肿大小及脑水肿情况、脑血循环及神经功能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未引起再出血,无明显副作用。结论急性期脑出血病人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西比灵、三七总皂甙可明显改善病人脑循环、减轻脑水肿、加快血肿吸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未引起再出血,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体外反搏对代谢性X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代谢性X综合征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耐量异常、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代谢异常.本文应用体外反搏对这一综合征40例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了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胰岛素、血压变化、发现除舒张压外,均改善明显,P<0.01.提示体外反搏通过改善全身血流,促进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报告10例脑外伤后长期昏迷病人,用体外反搏(ECP)综合治疗后7例获得成功,其中4例完全苏醒,大脑功能恢复,效果满意.作者认为ECP之所以对脑外伤后长期昏迷治疗有效,机理可能很复杂;但它能增加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