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OR=0.994,95% CI:0.991~0.997, P < 0.01; OR=0.989,95% CI:0.983~0.995, P < 0.01)。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 结论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 P < 0.05或 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 OR=2.527,95% CI:2.030~3.146, P < 0.01)。 结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通过急救车途径到达医院急诊室分为EMS组(808例)和非EMS组(1315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及以下定义为预后良好。比较EMS组和非EMS组起病至溶栓时间(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和预后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EMS组比较,EMS组年龄更大、病情更重、合并心房颤动病史比例更高(均 P < 0.05),两组ONT、ODT、D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MS与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无相关性( OR=0.856,95% CI:0.664~1.103, P>0.05)。 结论目前EMS途径尚不能缩短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ONT等,也未能改变其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宁腿综合征(RLS)的患病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9例。所有患者接受了多导睡眠监测。RLS采用国际RLS研究组制订的标准确诊。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患者的健康问卷(PHQ-9)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原发性RLS患者,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合并RLS患者的多导睡眠监测特征。结果1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22例存在RLS(11.1%)。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 β=-133.3 mg/L,95% CI:-200.4~-70.1, P < 0.01),皮层下梗死( OR=4.05,95% CI:1.15~14.18, P < 0.05)和女性( OR=2.54,95% CI:1.04~6.23, P < 0.05)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RLS的危险因素。与不合并RL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合并RL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SS值升高4.37分(95% CI:2.33~6.41, P < 0.01),PHQ-9分值增加2.17分(95% CI:0.39~3.94, P < 0.05),中重度抑郁风险增加4.27倍(95% CI:1.40~13.10, P < 0.05),NIHSS减分值减少0.97分(95% CI:-1.79~-0.15, P < 0.05)。与原发性RLS患者相比,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RLS患者伴微觉醒的周期性腿动指数增加( β=12.85,95% CI:2.04~23.67, P < 0.05)。 结论RLS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且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应重视筛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1家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比较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的基线资料及预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是否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患者7 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和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均不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浙江省周末与非周末、工作日夜间与白天、非常规工作时间与常规工作时间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或放射监测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结合药物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动静脉内瘘血管经过物理和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血栓形成和血流停滞的患者192例,血栓形成时间一般不超过72 h,排除活动性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溶栓及手术治疗禁忌患者。在超声或放射监测下,采用尿激酶和肝素等渗氯化钠混合液溶栓,狭窄部位行球囊扩张术,使内瘘血流再通并恢复功能。结果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共192例患者施行了274例次内瘘血管急性血栓形成的腔内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8.2%,临床成功率为93.8%,并发症发生率1.46%。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4%、76.7%、63.9%,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3.7%、91.6%、83.0%;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0.7%、51.5%、43.1%,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2.7%、77.1%、70.8%。结论腔内介入技术结合药物溶栓是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保护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卒中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间肠道宏病毒组和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名,同时招募15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所有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和16S rRNA测序,分析卒中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肠道宏病毒组和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差异。结果宏病毒组测序结果显示卒中患者肠道宏病毒组的整体多样性与健康志愿者无差异(α多样性:P=0.320,β多样性:P=0.169, R2=0.037),但两者宏病毒组的组成不同,LEfSe分析提示Bacteroides phage B40_8Cronobacter phage CS01的相对丰度在卒中患者中升高。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卒中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与健康志愿者存在显著差异(α多样性:P=0.950,β多样性:P=0.005, R2=0.117),LEfSe分析提示卒中患者中Megasphaera等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而Bifidobacterium等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卒中患者的肠道宏病毒组中Streptococcus的噬菌体的相对丰度与其宿主呈正相关(r=0.550, P=0.036);而在健康志愿者的肠道宏病毒组中Faecalibacterium、Bilophila和Roseburia的噬菌体的相对丰度分别与其宿主呈正相关(Faecalibacterium: r=0.520, P=0.049; Bilophila: r=0.541, P=0.040; Roseburia: r=0.526, P=0.046)。结论卒中患者肠道宏病毒组的整体多样性与健康志愿者相似,但宏病毒组的组成及其与菌群的相互作用模式不同;卒中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健康志愿者存在差异,机会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在卒中患者中升高,但共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入院时低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9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NVAF患者临床资料(10 382例)。纳入48例伴有血栓的NVAF患者作为实验组,240例无血栓NVAF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基线特征、临床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伴有心房血栓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增大(P < 0.001),肥厚型心肌病比例更多(P < 0.001),C反应蛋白(P < 0.05)和尿酸(P < 0.001)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P < 0.001)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左心房内径(P < 0.001)、肥厚型心肌病(P < 0.05)和C反应蛋白(P < 0.05)是影响低评分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左心房内径增大、肥厚性心肌病和C反应蛋白升高是低CHA2DS2-VASc评分的NVAF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低评分NVAF患者应予积极抗凝,预防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在亚急性期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SVS)的表现。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病房2017年12月—2019年8月收治的经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存在颅内大血管闭塞,且在发病第3~14天接受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检查的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患者的SVS征出现情况。结果共有51例患者进入分析,其中女19例、男32例,平均年龄(63.04±11.2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LAA组相比,CE组患者年龄更大,合并房颤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共有30例患者表现为SVS征阳性,心源性栓塞组患者SVS征阳性率为30%,显著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6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在敏感度测试中仅纳入SWI检查时间在卒中后第7~14天的患者,两组间SVS征阳性率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0 vs. 72.7%, P=0.006)。以有无房颤分组,合并房颤的卒中患者SVS征阳性率为25%,显著低于无房颤的卒中患者(65.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发病的亚急性期,心源性栓塞患者的SVS征阳性率低于LAA亚型的卒中患者;SVS征在卒中不同亚型鉴别中的作用尚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病例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 < 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 < 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 < 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水平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6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始腹膜透析的1737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平均MAP水平,随访33.0(19.3,52.4)个月。取腹膜透析开始3个月内的MAP平均值作为基线MAP值。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分数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MAP水平与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随访过程中共有208例患者死亡,其中因心脑血管原因死亡95例,占45.7%。相比于MAP>95~ < 120 mmHg的腹膜透析患者,MAP ≤ 95 mmHg的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高( HR=1.40,95% CI:1.01~1.93, P < 0.05),MAP ≥ 120 mmHg的患者全因死亡( HR=2.12,95% CI:1.32~3.40, P < 0.01)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均明显增高( HR=2.55,95% CI:1.38~4.70, P < 0.01)。腹膜透析患者MAP水平与患者全因死亡呈"U"型关系,与心脑血管死亡呈"J"型关系。 结论高MAP和低MAP水平均会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第二代子宫内膜消融术(诺舒)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单独曼月乐治疗(对照组,44例)和诺舒联合曼月乐治疗(观察组,22例)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月经量、痛经改善情况、子宫大小、曼月乐脱落事件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种治疗均可改善患者月经量和痛经(均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月经量改善更明显,曼月乐脱落事件发生率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均 P < 0.05);两组间的痛经评分和子宫大小变化无差异(均 P>0.05)。 结论诺舒有助于提高曼月乐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基于白蛋白胆红素指数(ALBI)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性手术患者中期死亡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于浙江大学金华医院、金华市人民医院、金华市中医医院、金华市广福医院接受HCC根治性手术的533例患者,提取术后生存情况等资料。训练组纳入407例患者,验证组纳入126例患者,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训练组样本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HCC患者术后死亡风险的临床危险因素,建立基于ALBI分级的预测模型后在验证组进行验证;使用ROC曲线和预测模型校准图评估预测模型的价值;使用列线图展示模型,方便临床使用。 结果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丙氨酸转氨酶80 U/L及以上、肿瘤最大径5 cm及以上、门静脉癌栓形成、ALBI分级2级为HCC根治性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据此建立预测模型,预后指数(PI)=0.550×ALT+0.512×ALBI分级+0.872×肿瘤最大径+1.377×门静脉癌栓。利用验证组样本评价模型预测能力,该模型预测患者术后12、36、60个月死亡风险的AUC分别为0.872、0.814、0.810(均 P < 0.01),预测结果的拟合优度( r 2)分别为0.953、0.976、0.994。以36个月死亡风险区分能力与经典HCC分期模型比较,基于ALBI的预测模型的AUC为0.814,优于ALBI(AUC=0.683)、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UC=0.713)、意大利肝癌计划评分(AUC=0.689)、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UC=0.645)、肿瘤TNM分期(AUC=0.612)( P < 0.05或 P < 0.01)。 结论丙氨酸转氨酶80 U/L及以上、肿瘤最大径5 cm及以上、门静脉癌栓形成、ALBI分级2级为HCC根治性手术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子,基于ALBI分级构建的预测模型对HCC根治性手术患者中期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至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因子宫腺肌病就诊并放置曼月乐的患者75例,共随访39个月,观察曼月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月经量增多和月经量正常的患者放置曼月乐后月经量评分均降低(118±13和29±33,82±15和14±13,均 P < 0.01),月经量增多者比月经量正常者的月经量评分降低更明显(90±35和69±19, P < 0.01)。放置曼月乐后患者痛经评分降低[7(6,7)和1(0,2), P < 0.01]。患者发生曼月乐脱落18例(24.0%),放置曼月乐无效9例(12.0%),发生月经模式改变28例(3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未发现治疗后痛经评分、治疗前后月经量评分和月经稳定时间与曼月乐环脱落相关(均 P>0.05)。 结论曼月乐在子宫腺肌病的长期保守治疗中总体安全有效,约1/3的患者可能因曼月乐脱落或治疗无效接受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CLE上消化道检查患者的资料,根据已知胃黏膜病变的pCLE诊断标准,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pCLE诊断萎缩性胃炎(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包含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共计154个胃黏膜病变。pCLE诊断AG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34%、91.09%,符合率为92.21%, κ值为0.83。pCLE诊断GIM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47%、92.16%,符合率为87.01%, κ值为0.72。pCLE与病理诊断完全型GIM的符合率为0.75, κ值为0.49;诊断不完全型GIM的符合率为0.79, κ值为0.48。pCLE诊断LGIN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29%、87.50%,符合率为87.01%, κ值为0.66;pCLE诊断HGIN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83%、97.17%,符合率为96.75%, κ值为0.92。 结论pCLE可用于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且诊断效能高,并可对GIM进行初步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来那度胺治疗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缓解深度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或来那度胺治疗的初发及适合移植的MM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分为移植组及未移植组。移植组纳入接受4~6疗程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或来那度胺为基础的诱导治疗后序贯ASCT的患者,未移植组纳入仅接受8疗程以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或来那度胺为基础的诱导及巩固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生存的差异。结果总共105例患者纳入研究,移植组48例(45.7%)、未移植组57例(54.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4疗程诱导治疗后疗效等方面相似(P > 0.05)。两组患者在首次复发前获得过的最佳缓解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移植组获得完全缓解(85.4% vs 54.4%,P=0.001))和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95.8% vs 73.7%,P=0.002)的比例高于未移植组;截止2020年12月31日末次随访时,移植组和未移植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未达到和29月(P=0.013),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均未达到,但移植组OS优于未移植组(P= 0.022)。结论在新药时代,ASCT仍能进一步提高初发MM患者的缓解深度并改善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T1期(原发肿瘤最大直径2 cm及以下)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浙江大学丽水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T1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入组907例患者,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患者作为建模组( n=573),浙江大学丽水医院患者作为验证组( n=334)。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筛选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影响因素建立预测T1期乳腺癌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运用C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以及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校准度、预测能力和临床效益。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1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脉管癌栓、Ki-67、组织病理学分级和分子分型相关( P<0.05或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1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原发肿瘤大于0.5 cm、有脉管癌栓、Ki-67阳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以及组织病理学分级2~3级( P<0.05或 P<0.01)。基于上述5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C指数分别为0.739(95% CI:0.693~0.785)和0.736(95% CI:0.678~0.793),模型预测能力良好。建模组和验证组校正曲线、临床决策曲线提示模型一致性和临床获益良好。 结论:原发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脉管癌栓、Ki-67和ER状态是T1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列线图可以有效预测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临床医生制订个体化的腋窝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访研究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在达到出院标准后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医疗机构对出院患者随访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经治疗后已符合出院标准的COVID-19患者采取院内继续隔离观察7 d,再居家隔离4周,期间记录患者每日临床体征,定期送检痰液行病毒核酸检测,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结果已符合现有出院标准的7例患者中有3例在5~7 d后再次出现痰液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持续阳性2~6 d后再次转阴;复查患者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生化以及胸部CT结果均无明显异常,也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余4例患者随访4周,痰液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未出现COVID-19相关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无异常。结论COVID-19患者按现有标准出院后复阳的比例较高,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满足现行出院标准的患者继续院内隔离观察7 d并进行连续的病毒核酸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第三代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男性性发育异常(DSD)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的男性DSD患儿12例,来曲唑治疗(1.25~2.5 mg,1次/d)不少于3个月,随访半年至2.5年。采集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儿来曲唑治疗的平均年龄为(14.6±2.5)岁。来曲唑治疗半年后患者血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睾酮水平较基线升高(均 P < 0.05),雌二醇水平较基线下降( P < 0.05);治疗1年后患者睾酮水平较基线高( P < 0.05),LH及FSH水平较基线高,雌二醇水平较基线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8例患儿进行精液常规检测,其中3例尿道下裂患儿精液中可检测到精子。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生化检查无明显变化,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来曲唑可有效提高DSD患儿的睾酮水平,促进精子生成,且短期应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部CT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与支原体肺炎患者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3月14日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和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成人COVID-19患者和21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比较两组早期胸部CT表现,并通过动态CT纵向评估疾病的转归。结果COVID-19患者和支原体肺炎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示胸部病变均表现为磨玻璃影的间质性改变( P>0.05)。COVID-19患者累及肺叶数较多,且多分布于背侧外带(23/26,88.5%),46.2%(12/26)的患者伴有铺路石征;支原体肺炎患者累及肺叶数较少,多沿支气管分布,90.5%(19/21)的患者伴有支气管管壁增厚征象,周围多伴有树芽/雾征(19/21,90.5%),两组在病灶分布和影像学征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1)。COVID-19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0.5±3.8)d达到峰值,而支原体肺炎患者(7.9±2.2)d病变明显好转。COVID-19组和支原体肺炎组住院时长分别为(19.5±4.3)d和(7.9±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结论COVID-19患者病灶多分布于外围背侧,常伴有铺路石征,而支原体肺炎患者病灶多沿支气管分布,支气管管壁增厚并伴有树芽/雾征,这些早期影像学征象有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