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孤立性脑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脑转移瘤患者均经头颅CT平扫,其中,12例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显示,36例孤立性脑转移瘤中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囊状低密度影8例(22.2%),结节状等密度影13例(36.1%),肿块形高密度影4例(11.1%),以及结节状混杂密度影11例(30.6%),对比增强扫描见边缘强化。多数孤立性脑转移瘤位于皮髓交界处,周围有大小不等的水肿带。甲状腺癌脑转移表现为高密度影,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结论孤立性脑转移瘤随其原发肿瘤的不同,CT表现多种多样,对不明原因的脑孤立性病灶,应仔细筛查颅外肿瘤,特别是应判定肺部、乳腺及甲状腺等有无原发肿瘤,以便尽早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及MRI对单发脑转移瘤瘤内出血的影像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脑转移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结果:共发现以出血为首发表现的单发脑转移瘤13例,占患者总数的40.6%;CT和MRI表现为单发结节状均匀或不均匀的高密度或高信号病灶,随诊观察血肿变化规律各异并出现肿瘤占位征象。增强扫描出现形态各异的瘤体强化。结论:单发脑转移瘤出血形态多样,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尤其对脑内不典型部位的出血灶,应动态观察血肿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肿瘤,对此MRI优于CT。2种检查相互配合并结合临床资料更有助于转移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单发转移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颅内单发转移瘤CT表现。结果病灶位于皮质及皮质下区34例,小脑5例,松果体区2例,桥脑1例。 CT平扫表现为:囊实性23例,实性12例,囊性7例;增强扫描表现为4种类型:囊实形强化17例,不规则环形强化12例,结节形强化9例,均匀强化4例;38例瘤周水肿较明显。误诊为胶质瘤13例,脑膜瘤4例,生殖细胞瘤例2例,脑脓肿2例。结论颅内单发转移瘤多位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区,CT表现多样,可表现为结节、环形及囊实性不规则形,多伴有明显水肿,水肿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当缺乏原发病史时,易与颅内其他单发病变混淆,年龄、发生部位、边界、增强形态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单发脑转移瘤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单发脑转移瘤的CT特点。方法:选择经脑部肿瘤切除后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单发脑转移瘤,回顾分析CT平扫和增强特点。结果: 性脑转移瘤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3.13:1,平均年龄56.6岁。本组单发脑转移瘤CT表现可分为以下二型:(1)肿块结节(87.9%);(2)囊伴结节型(12.1%)。临床病史及原发灶对单发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论:单发脑转移瘤易于误诊,正确诊断需多方面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和MRI诊断囊性脑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共28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囊性脑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多发2例,单发15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大脑半球14例,其中位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13例。单囊型10例,大囊小结节型4例。位于小脑呈大囊小结节型3例。CT平扫表现为囊性低密度,边缘有环状略高密度包膜15例和包膜毛糙2例。囊内液体呈长T1低信号,长他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增强呈环状增强15例,结节状增强4例。病灶周围无明确水肿2例、中度水肿10例和重度水肿5例。结论:囊性脑转移瘤多位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CT、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38例后颅窝肿瘤的CT或MRI特征,提高对后颅窝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38例肿瘤中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经临床影像诊断。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8例行MR检查。结果:听神经瘤9例,脑膜瘤5例,Ⅰ级星形细胞瘤2例,Ⅱ-Ⅲ级星形细胞瘤4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三叉神经瘤、单发脑转移瘤各2例,胆脂瘤及蛛网膜囊肿各1例,以上均为手术病理证实;经临床影像诊断转移瘤4例。结论:后颅窝瘤有其好发部位,CT和MRI可清晰显示后颅窝肿瘤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CT及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CT和MR/对脑内原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内淋巴瘤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发10例、多发2例,CT表现多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MR/表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为稍高信号,CT和MR/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结论:脑内原发淋巴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其它肿瘤互相重叠,CT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应用有助于脑内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120例脑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脑转移瘤的CT诊断特征及规律。方法:本组120例,男80例,女40例。8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39例直接增强扫描。结果:幕上脑转移瘤88例,小脑31例,脑干1例。形态表现多样。多发脑转移瘤69例,单发51例,瘤周水肿大多明显,Ⅱ~Ⅲ度水肿占52.7%;脑转移瘤多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1.脑转移瘤幕上多见,大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2.多发脑转移瘤具有“多形性”CT表现特征。3.多为结节状稍高密度影,伴有坏死囊变区,瘤实质部分多明显强化。4.瘤周水肿显著,且具有肿瘤与水肿程度不成比例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73例眼球肿瘤行CT扫描,45例行MRI扫描,回顾性分析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2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CT表现为有钙化的肿块;26例色素膜黑色素瘤MRI显示为短T1短T2信号,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9例脉络膜骨瘤CT表现为眼球壁高密度扁平性肿块;6例转移瘤MRI表现为扁平性肿块,呈略长T1长T2信号;4例脉络膜血管瘤呈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可显示眼球肿瘤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笔者收集1989年来经我院手术诊治的甲状腺肿瘤137例,其中甲状腺癌120例,甲状腺瘤16例和甲状腺淋巴瘤1例,就其CT表现与鉴别作回顾性分析。材料和方法:本组甲状腺扫描层厚层距各5—8cm.其中平扫6例,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余125例均为直接增强扫描。结果:甲状腺肿瘤CT表现无特征性,伴有囊性变时甲状腺癌可见瘤壁和瘤结节不均匀增强.壁厚薄不均;而腺瘤则瘤壁呈环状均匀增强,壁厚薄较均匀.57.5%甲状腺癌颈深下淋巴结转移,多为等高密度,尤以高密度为其特征.颈总动脉部位对鉴别肿瘤与伴结外浸润的淋巴结有意义.60.74%甲状腺肿瘤出现钙化。结论:CT为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手术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腮腺少见肿瘤的增强CT表现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0例腮腺少见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患者增强CT扫描影像分析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病变密度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结果基底细胞癌:5例患者肿瘤均位于腮腺浅叶,且边缘清晰,病变组织中呈囊性病变,增强CT扫描表现出不均匀中度-明显增强趋势,肿块组织边缘或内部均有结节状强化影存在,3例患者伴淋巴结增大的特征;肌细胞上皮瘤:3例患者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多伴随小囊变,仅1例患者病灶中出现小点状钙化影,实性组织增强CT扫描表现出中度-明显增强,多伴动脉期强化结节及肿瘤边缘显著强化等特征;脉管瘤:主要结构为软组织肿瘤,肿瘤体积较大,密度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可在腮腺表面观察到静脉石突出,增强CT扫描后呈现轻度-明显增强;淋巴上皮囊肿:囊肿中存在粘稠囊液,呈高密度表现;腮腺脂肪瘤:主要为脂肪密度肿块,边界清晰,无增强表现,病变组织内部可观察到纤维分隔的现象;软骨肉瘤:主要以囊性肿瘤为主,且伴随边缘钙化、骨化成分的肿块。结论少见腮腺肿瘤具有一定的增强CT影像学特征,且与肿瘤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相关性,增强CT在诊断腮腺少见肿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31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72例,肝转移癌58例,肝血管瘤35例,肝脓肿21例,肝包虫病58例,肝囊肿66例)的临床和CT资料,分析肝脏占位病变的部位、数目、边界以及增强后的CT表现。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清或不清,增强后可有程度不一的强化或不强化。本组肝脏占位性病变各自均有典型的CT征象,大多能作出定性诊断。结论CT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患者脑转移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对98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类型肺癌患者脑转移CT资料,从病灶的数目、密度、囊变、出血、瘤周水肿等几个方面分析。结果:鳞癌脑转移男性多发,平扫多呈高密度,重度水肿率、囊变率较高;腺癌脑转移女性多见,平扫多呈低密度,瘤灶出血较多,囊变率低;未分化癌无性别倾向性,平扫呈高密度,水肿较轻,瘤灶几乎无囊变及出血。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脑转移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ON)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结果:13例患者中,8例行CT平扫,均显示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瘤体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中病灶局限于鼻腔者4例;有上颌骨、筛骨、鼻中隔或颅底骨质破坏者9例(69.23%);其中2例侵及同侧的前颅窝(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鼻腔中上部肿物,MRI显示内部信号不均匀,而CT显示密度大都较均匀,且增强有明显强化,周围骨质有破坏,甚至病灶自鼻腔延续至前颅窝者,呈"蘑菇"状,应考虑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结果: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共发现8个病灶。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其中4个病灶内可测得脂肪密度,CT值<-20HU,1个病灶内可见略高密度出血区及低密度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8个病灶均显著强化,其中7个病灶为团片状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为均匀强化。门脉期6个病灶持续或渐进性强化。5例加行延迟扫描,其中4个病灶仍持续强化。动脉期和/或门脉期6个病灶可见中心血管影。结论:肿瘤内含脂肪成分、动脉期显著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或渐进性强化及中心血管影是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颈部3例,纵隔3例,腹膜后2例,肠系膜1例,临床类型为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8例,浆细胞型1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透明血管型8例,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动脉,静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5例病灶周围或(和)病灶内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浆细胞型1例表现为肠系膜多个软组织结节,伴有肝脾肿大,呈轻度强化表现。MRI检查3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表现与CT近似。结论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关系密切;局限性边缘清楚的等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强化延续时间长,灶周增粗迂曲血管影,分支状或斑点状钙化等为透明血管型相对影像学特点,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7.
肾脏恶性肿瘤的MRI诊断(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肾脏恶性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比较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MRI检查资料 ,其中 1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术前MR诊断正确的 13例 ,2例分别误诊为肾周陈旧性血肿、肾血管源性肿瘤。 12例为肾细胞癌 ,3例为肾移行细胞癌。病变大多边缘光整 ,有完整包膜 ,T1 WI为等或低信号 ,T2 WI大多为高信号 ,仅 1例T2 WI为低信号 ,若伴囊变者为混杂信号。病变强化无明显特征 ,仅有 1例肾盂癌明显强化 ,不符合其常见的乏血管特征。 1例肾上盏的 2cm× 2cm的肿瘤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漏诊 ,MR信号特征可鉴别之。结论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的技术特点 ,在诊断肾脏恶性肿瘤中 ,对明确诊断和确定手术范围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对肿瘤范围、密度、形态边缘和骨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侵犯外鼻及鼻旁皮下20例、上颌窦17例、筛窦16例、鼻咽12例、眼眶10例、蝶窦7例、额窦4例、对侧鼻腔5例,个别病例侵犯颞下窝、颅前窝、颞窝、上腭和眶下裂。肿瘤分期:一期6例,二期10例,三期16例,四期2例。大多数病例病灶呈弥漫浸润状,边缘不清楚,密度均匀23例,稍不均匀11例,多数呈轻度强化。22例伴有骨质吸收破坏,12例无骨质异常。结论:鼻腔T细胞型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脾脏转移癌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脾转移瘤的CT诊断。资料和方法: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脾脏转移瘤CT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单发5例,多发8例。其中囊实质性6例;多囊性1例;多发低密度灶6例。13例均同时存在多脏器转移。结论:脾转移瘤CT表现多样化,脾脏转移出现的意义在于证明广泛转移的存在。表现免疫能力低下,对确定治疗方案有意义。CT为发现脾转移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29例脾转移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碑转移瘤的CT诊断。方法:临床病理证实的29例脾转移瘤CT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单发16例,多发13例,其中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13例,不规则形6例,大囊样低密度区5例,弥漫粟粒样病灶1例,脾门菜花样肿块4例,25例同时存在多脏器转称,结论:脾转移瘤的CT表现多样化,与其他多种脾病变需要鉴别CT为发现脾转移瘤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