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与传统负压封闭引流在腹部手术感染切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普外科2003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6例切口感染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负压封闭引流,试验组接受可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对比分析两组伤口的愈合及负压封闭引流的使用情况。结果共检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5株占85.5%,革兰阳性菌11株占14.5%;试验组伤口清洁时间(6.3±1.9)d、伤口换药次数(1.9±0.5)次、伤口愈合时间(15.3±4.2)d,对照组分别为(8.7±1.5)d、(3.1±0.7)次、(19.1±3.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负压引流的平均使用时间为(6.5±1.7)d、切口处的细菌计数为(247±158)CFU/cm2,对照组分别为(2.6±1.3)d、(5 318±1 942)CFU/c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能促进腹部手术感染切口的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其效果优于传统的负压封闭引流,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提供经验参考.方法 将医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生术后早期感染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80 kPa负压引流,对照组予20 kPa负压引流,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引流术第3天C反应蛋白(CRP)为(8.21±4.92) 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6±5.63) mg/L;观察组患者12 h内引流量为(371.42±51.32) ml,总引流量为(524.51±59.51) ml,引流持续时间为(3.32±1.02)d;观察组患者12h内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5.63±2.9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8±4.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封闭式高负压引流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时,引流第3天CRP及体温降低、12 h内引流量多、总引流量少、感染控制时间短,有利于患者感染的早日康复,可长时间的保留置换髋关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 将手术治疗的67例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术后缝合腹壁切口时皮下置自制带侧孔负压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引流7~10 d,引流量明显减少时拔除引流管;对照组30例术后常规缝合腹壁切口.结果 观察组37例中仅1例(2.7%)发生切口感染,无切口裂开者,切口愈合时间(9.36±2.18)d.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7例(23.3%),其中切口裂开3例(10.0%),切口愈合时间(12.25±4.06)d.两组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6,P<0.05);两组切口裂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6,P<0.05).结论 应用自制皮下负压引流管行术后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能有效预防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腹部切口感染患者,分别采用持续负压引流和常规开放换药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切口清洁时间、换药总数、愈合时间。结果持续负压引流组切口清洁时间、换药次数、愈合时间均少于常规开放换药组。结论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愈合快、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降低了住院费用,建议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优先选用持续负压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95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46例,予以传统切开手术治疗,观察组49例,予以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率43.48%、总有效率78.26%,观察组治愈率63.27%、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1~5d拔管占30.43%、>11d拔管占15.22%,1~5d治愈占39.13%、>11d治愈占17.39%;观察组分别占59.18%、4.08%、65.31%、8.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原菌清除率为93.48%、观察组为95.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皮肤疤痕长、宽度、拔管平均时间、并发症发生种类、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术后切口放置自制皮下负压引流装置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行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高危因素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患者,使用普通引流管,试验组52例患者,使用自制皮下负压引流装置,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换药次数、平均拆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d引流量,对两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平均换药次数减少、平均拆线、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试验组术后第2~4天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感染性腹腔手术切口防治中,使用自制皮下负压引流装置,不仅可取得良好效果,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二期切口缝合负压引流管放置在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腹壁刀口脂肪液化需二期缝合的妇科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二期缝合时放置负压引流管,对照组采用传统二期切口缝合法。观察两组行二期切口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的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后均愈合良好。观察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25~30 ml,术后第3天引流量5~10 ml,第5~6天引流管中无液体引出。观察组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拆线时间[(15.8±3.9)、(8.9±1.7)、(9.6±1.8)d]与对照组[(27.8±4.8)、(11.7±2.3)、(14.1±2.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二期切口缝合手术时表面放置负压引流管可缩短切口缝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104例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切口缝合处理,观察组术后给予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比较两组的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优良率及切口面积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可明显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性足部软组织缺损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和生肌膏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足部软组织严重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术和生肌膏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7天、14天、21天、28天创面面积缩小率,对比两组患者VSD装置更换次数、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14天(60.36±5.24)%、第21天(80.15±7.26)%、第28天(91.75±8.24)%创面面积缩小率与对照组治疗后第14天(45.28±3.18)%、第21天(62.57±5.19)%、第28天(70.17±6.57)%创面面积缩小率比较明显提高;观察组VSD装置更换次数(1.42±0.12)次与对照组(3.48±0.28)次比较明显减少;创面愈合时间(20.59±1.69)d与对照组(31.37±2.61) d比较明显缩短,观察组患者治疗3周后,肉芽组织评分(1.67±0.12)分、分泌物评分(1.54±0.15)分与对照组肉芽组织评分(2.22±0.17)分、分泌物评分(2.10±0.16)分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部外伤性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和外用生肌膏联合治疗,可以加快创面修复速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麦默通微创切口置管负压引流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乳腺脓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乳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实验组行麦默通微创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疗效、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瘢痕长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麦默通微创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