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与亚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心思想是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和防止疾病的传变,对提高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亚健康的概况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2.
虽然“亚健康”名称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历代医家对身体这种状态的描述是一直存在的,笔者认为明末理虚专家绮石先生在其著作《理虚元鉴》中讨论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现在亚健康的,而且对其病因、病机都做了系统的分析。尤其是绮石先生提出的虚劳六因,对认识、治疗和预防亚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世权 《中医杂志》2007,48(4):375-376
答: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药”,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即:“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今人应用经方,必须熟悉这种思维方法,掌握经方应用的辨证要点,才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1抓住该方的主症: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汤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每一个汤证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其中又有“主症”、“次症”、“或然…  相似文献   

4.
浅谈《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法与亚健康防治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军刚  康靓  彭霞  王超  黄祖波 《光明中医》2008,23(12):1880-188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的养生法对现代养生保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其“治未病”思想对临床亚健康工作的防治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素问》书名来自《道德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考查“素”字语意的古今变化、各家对于《道德经》的注解以及《素问》与《道德经》在内容、观点上的联系,提出:《素问》可能得名于《道德经》的“见素抱朴”;“素”与“朴”一样,有指代“本”、“质”的意义,是“道”本体概念的一种指称。这一判断印证了黄老哲学对中国医学影响的深远,也符合中国古代哲人“为先圣继绝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SubheMthy)是指身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状态。国外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如此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亚健康的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当时将之称为“第三状态”,又称“次健康”、“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等。我国学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5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我国目前有70%的人不同程度地处于亚健康状态,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中发生率可高达85%。  相似文献   

7.
杨世权 《中医杂志》2006,47(11):872-872
答: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药”,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即张仲景所云:“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今人应用经方,必须熟悉张仲景的这种思维方法,掌握经方应用的辨证要点,才能提高疗效。抓住该方的主症: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汤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每一个汤证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其中又有“主症”…  相似文献   

8.
一、适应外界环境《灵柩·邪客》曰:“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认为:人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的影响,既“天人相应。”如果违反这种“天人相应”的规律,则象《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我们的祖先在这种“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适应外界环境的养生方法。春夏秋冬四时的转移是阴阳消长变化的过程,万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也就是阴阳消长变化的自然规律,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  相似文献   

9.
(一)證《说文解字》“證:告也;从言,登声”。段玉裁注:“今人为證验字”。《玉篇》“證,验也”。《增韵》:“證候也,质也”。依《说文》的解说,这證本义是告语的意思。《论语》“其父攘羊,其子證之”。这个證就是告发的意思。可是这个證字经常用作證验、證明,證候的意思。如《金匮要略方论·痉湿喝病脉證第二》的“湿痹之候”即湿痹之證。在古书上它和徵字相通,如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干预措施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健康状态在国外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WHO在提出健康新概念和健康标准后,继而又修改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并出台了WHO新方案,特别指出了有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及其人群健康这一全新概念.在此主要讨论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胡向阳 《陕西中医》2010,31(5):606-607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把上下内外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与自然界的日月、四季、昼夜也息息相关。亚健康状态是阴阳二者之间暂时的失稳或失衡,即阴阳失调。《内经》阴阳调和理论对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经》“血脉气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在描述经脉时大量引用了“血气”或“气血”等词,对此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血”与“气”二词的连用,是词语从单个词素向复合词语转化的表现。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构词上的问题,还反映了某种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1 言“血气”,重在“气” 《内经》言经脉之“气”与“血”,只有多少之别,并无有无之分,大致有“多气多血”、“多气少血”、“少血多气”、“少血少气”四类(《灵枢·九针诊》)。《素问》、《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对此记载虽不十分一致,但直至《甲乙经》  相似文献   

13.
臧守虎 《中医研究》2006,19(10):59-62
在道家思想文化背景下,对《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至道在微……以传保焉”一段进行诠释。此段不仅在“道”“微”“消(肖)”“当”“恍惚”“保(宝)”等众多表层用词、组句上,而且在词句所反映的内在思想上,皆与《老子》有诸多相同、相似、相关之处。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黄帝内经》援引道家的理论概念以发挥医理,正确理解与诠释《黄帝内经》离不开对道家思想文化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相当重视“升降”,为更好地理解“升降”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文中以《脾胃论》为基,从“脾胃之气”演化为人身万物与“脾胃病”发生机理的探讨入手,认为《脾胃论》针对“脾胃不足”所致“人身之气升降失常”的治疗,是《灵枢·官能》“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与“从上下者,推而扬之”这两种治法的临证运用,并通过药物的气味配伍以实践其治法。这些治法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李东垣治疗脾胃病之制方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亚健康,为了使更多的临床医师认识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优势,为了使中医临床医师更加规范运用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特推解读《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希望有益于这一亚健康规范性深入到基层和临床。  相似文献   

16.
在《黄帝内经》中对“治未病”理论有着详细的概括和总结,对临床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时至今日,治未病仍然是健康的主流理念。治未病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囊括了人体疾病的未发状态、已发状态、病后状态,疾病全面调理,人体整体调理。“健康中国”的建设更强调“治未病”。通过浅析《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治未病理论在肿瘤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系疾病、亚健康、失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哮喘缓解期等的防治应用,进一步证实“治未病”理论思想具有高度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导报》2009,15(8):81-81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导报》2009,15(6):48-48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搞,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导报》2009,15(11):3-3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园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20.
泄泻新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又称腹泻,在古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以大便性质分类,有飧泻、洞泻、水泻、濡泻等。《难经》则以脏腑立论,又有胃泻、脾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伤寒论》、《金匮要略》称腹泻为“利”或“下利”,腹泻完谷不化者称“下利清谷”。里急后重者称“下利脓血”。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痢”称之,以与泄泻相区别,“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已经认识到痢疾有传染性。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痢疾论治》谓:“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首次提出“痢疾”之名。而在《类证治裁.泄泻门》则以三焦论:“泻由水谷不分,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