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4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患者分为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组,分析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TNBC组和non-TNBC组的患者数分别为71(13.0%)和476(87.0%)。TNBC组与non-TNBC组患者年龄<35岁(14.1%vs1.1%)、有乳腺癌家族史(29.6%vs9.2%)、肿瘤直径>50 mm(22.5%vs8.0%)、肿瘤分期Ⅲ期(23.9%vs16.4%)、肿瘤分级Ⅲ级(40.8%vs28.8%)、有转移或复发(28.2%vs10.9%)等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绝经状态、转移淋巴结数、病理类型、手术方式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NBC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5年总生存率(OS)均显著低于non-TNBC组患者(65.8%vs85.3%,P<0.01;77.7%vs88.7%,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乳腺癌家族史、肿瘤分级和转移淋巴结数是影响T...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CC族趋化因子受体4 (cc chemokine receptor 4,CCR4)和CCR7的表达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TNBC、HER 2过表达型乳腺癌、TNBC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3组,各38例)和管腔型乳腺癌组织(40例)中CCR4和CCR7的表达。结果 在TNBC组织中,CCR4和CCR7的表达率分别为47.4%(18/38)和50%(19/38),与非TN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4)。CCR4表达与TNBC肿瘤直径(P=0.023)、腋窝淋巴结转移(P=0.006)、肿瘤分期(P=0.016)和远处转移(P=0.028)相关。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显示CCR4表达与TNBC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相关(P=0.018)。CCR7表达和TNBC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38),而与TNBC患者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OS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是TNBC患者DF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5),而CCR4是TNBC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2)。结论 TNBC中CCR4和CCR7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CCR4可作为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程序性死亡配体-1 (PD-L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PD-L1在217例乳腺癌构成组织微阵列(TMA)上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总体存活(OS)和无病存活(DFS)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 PD-L1在217例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14.7%(32/217),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表达上调,阳性率为30.2%(19/63);乳腺癌PD-L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分子分型、肿瘤体积、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及Ki67表达情况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血管侵犯无关(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PD-L1的表达与乳腺癌OS和DFS无关(P>0.05),但在TNBC亚型中与更好的OS和DFS有关(P<0.05),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发现,PD-L1为TNBC患者OS及DFS的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仍是其独立预后指标(P<0.05)。结论 PD-L1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在TNBC中与患者更好的生存预后相关,并为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TNBC患者石蜡组织标本40例和癌旁正常乳腺石蜡组织标本20例,同时通过随机区组设计从191例non-TNBC中选取40例石蜡组织标本与TNBC组配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APK蛋白在TNBC组织、non-TNB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APK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明确MAPK蛋白是否为TNBC特异的预后指标,进一步比较其表达在TNBC与non-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40例TNBC组织中MAPK阳性表达率(45.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non-TNBC(阳性表达率4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K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月经状况、肿瘤家族史、民族、病理类型及分级、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复发转移(复发转移组阳性表达68.4%,无复发转移组23.80%)有相关性(P<0.05)。MAPK阴性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77.3%)明显高于阳性表达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MAPK的表达与TNM分期同样是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但与non-TNBC患者比较MAPK表达在复发转移及5年生存率方面,2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其复发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在TNBC与nonTNBC组分别为52.0%和48.0%,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和38.9%(P>0.05)。结论 MAPK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TNBC预后不良的非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刘红芳  张娟 《河北医学》2012,18(3):380-382
目的 研究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治的38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R、PR和HER-2表达分为为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TNBC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分析TNBC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57例(14.8%),年龄较轻,平均44.3±6.1岁;以绝经前多见(50.9%);肿瘤直径较大,平均4.1±0.8cm;有乳腺癌家族史、临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较多,组织学分级较差,临床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绝经状态、家族史和病理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总生存率的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和病理类型(P<0.05),而年龄、绝经状态和家族史与总生存率无关(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多为年轻女性,恶性程度高,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eaneer,TNB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筛选出74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编为TNBC组,其余编为NTNBC组.选用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ER、PR、HER-2的表达并随访统计患者的复发或转移以及生存情况.结果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比较,TNBC组年龄偏轻,绝经前患者比例升高(74.32%vs54.37%,χ2=10.2167,P<0.01),组织学分级Ⅲ级者居多(68.92%vs32.04%,χ2=36.3458,P<0.01),有显著性差异.TNBC组易出现复发转移,5年无病生存率(DFS)、5年总生存率(OS)(70.6%、81.7%)均低于NTNBC组(81.65%、88.81%),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NBC患者有着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易发生复发转移,且预后差、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7.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三阴件乳腺癌(TNBC)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477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后分成两组,免疫组织化学(IHC)标记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均为阴性组为TNBC,另一组即为非三阴乳腺癌.比较两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尤病生存(DFS)及总生存(OS).结果本组TNBC60例,占12.6%(60/477),年龄<50岁46例,占76.7%(46/60),肿瘤直径>5 cm 17例,占28.3%(17/60),腋淋巴结阳性41例,占68.3%(41/60),组织学Ⅲ级19例,占31.7%(19/60),有乳腺癌家族史8例,占13.3%(8/60),以上指标与非三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08年6月,所有病例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42~54个月),TNBC组复发转移16例(16/60,26.7%),显著高于非三阴性组(64/417,15.3%);TNBC组与非三阴组的42个月DFS分别为68.3%和79.6%,OS分别为81.7%和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3.917,P=0.048;Log-Rank=4.838,P=0.028).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多见于年龄<50岁患者,肿瘤生长快,侵袭性强、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雷雨  都庆国  王永恒 《广西医学》2016,(8):1091-1094
目的 探讨保乳手术对35岁以下女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远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保乳术治疗的19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TNBC组55例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on-TNBC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局部复发及转移情况、5年无病存活者比例及5年存活者比例.采用Cox模型分析影响患者5年无病生存及5年生存状况的因素.结果 non-TNBC组有乳腺癌家族史、组织学分级Ⅱ级、切缘状态阳性者比例均高于TNBC组(P<0.05).TNBC组患者的5年局部复发率为16.36%,显著高于non-TNBC组的4.20% (P <0.05),5年无病存活者比例为69.09%,显著低于non-TNBC组患者82.52% (P <0.05);两组术后5年远处转移率及术后5年存活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分级是影响5年无病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P<0.05),TMN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脉管瘤栓是影响5年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保乳术治疗年轻三阴乳腺癌女性,局部复发率较高,但其远处转移率和总生存状况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无明显差别,提示TNBC年轻患者可接受保乳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90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84例经病理科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回顾性分析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及肿瘤复发转移的方式。结果:284例乳腺癌患者中90例为TNBC,随访时间13~84个月。TNBC确诊时年龄比非TNBC(n-TNBC)患者小(P<0.01),TNBC患者确诊时肿瘤长径较n-TNBC患者肿瘤大(P<0.01)。手术时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1);TNBC中复发或转移82例,比n-TNBC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P<0.01)。TNBC比n-TNBC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肺和脑转移(P<0.01)。TNBC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3%和71.1%,n-TNBC组分别为4.6%和84.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家族史、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辅助放疗及辅助内分泌治疗情况是影响TNBC与n-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诊断为乳腺癌时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均是影响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n-TNBC患者比较,TNBC发病年龄较轻,确诊时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多见于肺、肝和脑及5年总生存及无病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00例三阴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为TNBC预后判读方法 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手术治疗的100例TNBC患者(TNBC组)临床资料,以同期100例非三阴乳腺癌(NTNBC)患者(NTNBC组)为对照,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TNBC组在<35岁、临床分期III期、组织学分级III级、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阳性等因素方面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NTN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3年生存率为73.00%,NTNBC组3年生存率为84.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有<35岁、临床分期III期、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III级、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阳性等因素时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以上因素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BC患者具有发病年龄较轻、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高、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较差等临床病理学特征,以上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