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简称《中药成方制剂》)中含黄柏方剂的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将含有黄柏的方剂进行整理,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及用药规律等。结果:178首方剂含有黄柏,14对常用药物组合,127种主治疾病,对其中1种高频疾病"口疮"的常用药物组合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出不同配伍的治疗作用各异。结论:《中药成方制剂》中含黄柏方剂共178首,包含542味中药,用药规律反映了黄柏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配伍特点,可为充分发挥黄柏的功效及现代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芪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构建数据库,使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黄芪方剂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配伍组合。结果通过对446首含黄芪方剂的分析,获取黄芪常用药物组合16组,主治疾病18种。基于黄芪的主治疾病,选择"不寐""虚劳""眩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黄芪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结论《中药部颁标准》中含黄芪方剂所用药物多有气血双补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清晰;用药规律反映了黄芪治疗不同疾病时的配伍特点,符合多功效中药的临床使用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部颁标准》)含生地黄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对《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有生地黄方剂收集整理,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配伍组合。结果含有生地黄方剂共357首,常用药物组合17个;主治疾病22种,对其中2种高频疾病"不寐"、"眩晕"常用药组合对比分析,显示生地黄不同配伍治疗作用不同。结论《中药部颁标准》中含生地黄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用药规律反映了生地黄治疗不同疾病时的配伍特点,为充分发挥生地黄的功效及临证科学组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5):1018-1021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含生脉散(即人参、麦冬、五味子)类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药成方制剂》中包含人参、麦冬、五味子的有关方剂,录入中医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对其中用药规律、主治疾病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库中共记录有关方剂49首,核心药物组合25个,主要涉及中医证候7种,主要涉及中医疾病6种;选取高频疾病"心悸""不寐""眩晕"进行药物组合分析,显示生脉散配伍方药治疗特点明确,多具有补益之功;组方规律反应出生脉散类方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组方特点。结论:明确生脉散类中成药的用药规律及用药方向,为生脉散类中成药临床应用及相关产品开发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含生脉散(即人参、麦冬、五味子)类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包含人参、麦冬、五味子的有关方剂,录入中医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对其中用药规律、主治疾病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库中共记录有关方剂415首,核心药物组合25个,常与生脉散配伍的中药25味,从中选取血药"当归",气药"黄芪",阴药"山茱萸",阳药"附子"进行药物组合分析,显示生脉散类方虽变化复杂,但总体仍以益气养阴为主,随着配伍方药变化,治疗特点各异。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生脉散类方配伍方药广泛,治疗特点明确,多具补益功效;组方规律反应出生脉散类方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组方特点,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为生脉散类方现代传承及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古方中桃仁药对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和《普济方》为数据采集源,收集整理2264首含有桃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及网络图谱分析挖掘桃仁古方药物数量、主治疾病、方剂剂型、常用药对及其配伍规律。结果:桃仁古方药物累计668种,主治疾病819种,涉及汤剂、丸剂、散剂、丹剂、膏剂等剂型,核心配伍组合为当归、红花、川芎、赤芍药等活血行气中药。结论: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揭示桃仁在方剂中用药规律,为桃仁组方临床运用提供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和疗效的关系。方法:对《脾胃论》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原著中所有方剂的药物分类以及关联性,进一步阐述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的配伍多为辛甘苦并用,能够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等方面的作用。结论:《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主要是辛甘苦并用,并根据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进行组方。  相似文献   

8.
《新中医》2019,(8)
本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张聿青医案》治疗虚劳方剂数据库,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处方用药规律及组方配伍特点的挖掘分析。对纳入的80首方剂进行分析,共涉及中药152味,累计834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及潜在新处方7首。得出张聿青治疗虚劳注重清金保肺、健脾温中、降气消痰的应用,并随证治之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胡云凯  茹清静  孙涛 《新中医》2019,51(8):37-39
本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张聿青医案》治疗虚劳方剂数据库,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处方用药规律及组方配伍特点的挖掘分析。对纳入的80首方剂进行分析,共涉及中药152味,累计834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及潜在新处方7首。得出张聿青治疗虚劳注重清金保肺、健脾温中、降气消痰的应用,并随证治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简称《中药部颁标准》)含金银花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金银花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结果通过对201首方剂的分析,总结金银花常用药物组合21个,主治疾病19种。基于金银花的主治疾病,选择代表性较强的"感冒"和"疮疡",通过对用药频次、证候规律、药物组合等进一步对比分析,得出同一药物在治疗不同疾病时不同的使用规律。结论《中药部颁标准》中含金银花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疏散风热和清热解毒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清晰;用药规律反映了金银花治疗不同疾病时的配伍特点,符合多功效中药的临床使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 5)软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小陷胸汤类方剂进行系统分析,为小陷胸汤类方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包含"瓜蒌、黄连、半夏"的所有方剂,建立数据库,分析类方配伍规律及其所治疗病证用药规律。结果:数据库共收集有关方剂61首,核心药物组合77个,涉及病证33种;选取了3个高频病证"咳嗽""积聚""痞满"进行药物组合分析,显示小陷胸汤类方剂在治疗"咳嗽"时主要以配伍化痰药物为主,治疗"积聚"时主要以配伍消食药为主,治疗"痞满"时主要以中配伍行气药为主。结论:《中药方剂大辞典》中小陷胸汤类方配伍的药物广泛,治疗特点明确,组方规律能反映其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组方特点,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有关五味子方剂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讨其应用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国方剂数据库》,筛选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剂,借助SPSS 19. 0统计软件与SPSS 14. 2统计软件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药物频数频率、性味归经、主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从而对其基本用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631首有关五味子的方剂,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药217味,共计使用16类中药,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类药物有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五味子常与温性药物、甘味及苦味药物进行配伍。五味子最常出现于治疗肺系病证的方剂中,频率高达55. 09%,其次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证。五味子与一些高频药物的药量配伍比例以常以1∶1为主,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2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共得到与五味子配伍有意义的药对及含五味子的药组共39个,其中包括20条二元矩阵、13条三元矩阵、6条四元矩阵的药对与药组关联规则。结论:通过对含五味子方剂以及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探讨得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药类为补虚药,与五味子构成的方剂一般以治疗肺系疾病居多,因子分析显示可将23个公因子概括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关联规则显示五味子→人参、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参、甘草等为常用药组。这些不仅体现了医家们理、法、方、药及辨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也为现代医家组方用药以及新药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方剂的用药特点,传承其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整理两书方剂共91首,对方剂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中药数据表,利用ACCESS、SPSS、EXCEL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122种药物单味药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规律,两味药、三味药配伍规律。结论:分析结果体现了李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反映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用药规律,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组方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并筛选《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采用频次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方剂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287首治疗便秘的方剂,涉及中药211味,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药为甘草(109次),其次为大黄(103次);因子分析可提取出25个主成分;聚类数目为5类时较好,常用药物有大黄、黄芩、当归、芍药、陈皮、木香、地黄、人参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关联分析显示:大黄配伍黄芩、栀子;大黄配伍芒硝;甘草配伍栀子、黄芩;大黄配伍黄连为常用药对。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药类以补虚、解表、清热、理气、泻下以及化痰平喘为主。而大黄→槟榔;当归→地黄;甘草→陈皮;羌活→防风;芍药→当归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探寻《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药物组方规律,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ffice 2010对《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聚类分析,对《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脾胃论》高频中药有:人参、陈皮、升麻、当归、白术;《内外伤辨惑论》中高频中药有:白术、陈皮、炙甘草、人参、枳实。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分析出几组常用药物组合,两书中方剂的使用与其治疗特色相符合。结论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挖掘《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用药规律研究中,为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黄芩汤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黄芩汤方剂,录入计算机并建立黄芩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历代同名黄芩汤药物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东晋、南齐、南北朝、隋唐、唐、宋、元、明、清10代共62部,涉及有关黄芩汤149首。其中43部出现正名黄芩汤124首,19部出现异名黄芩汤25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芩汤共104首涉及中药130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742次。结论:通过分析历代黄芩汤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芩汤包含核心药黄芩、甘草、栀子、芍药等,并且组成方剂的7味药均为频率大于0.5%的主干药。2《伤寒论》黄芩汤由核心药黄芩、甘草、芍药加大枣构成。3敦煌古医方所载黄芩汤可能是《伤寒论》黄芩汤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干姜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筛选符合的方剂构建数据库,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含干姜方剂的主治疾病、证侯、组方配伍等进行分析,并选取高频药对及高频疾病进行药物组合的深度分析。结果:通过131首方剂的分析,得出常用药对17个,主治疾病62种。干姜在不同药对中功效发挥方向不同,在不同疾病中使用规律各异。结论:含干姜的方剂临床应用广泛,其组方规律反应出干姜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药物组合特点。  相似文献   

18.
含人参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申丹  唐仕欢  卢朋  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2027-2032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人参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人参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首先,通过对307首方剂的分析,总结明确人参常用药物组合45个,主治疾病24种.然后,基于人参的主治疾病,选择"心悸"健忘"胸痹"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人参治疗不同疾病的核心组合.发现《中药部颁标准》中含人参方剂所用药物多气血双补之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此外,以3种疾病间的对比分析,反映了人参不同疾病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也为了"异病同治"提供理论支持.因此,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纵横对比的方法,为研究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古今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了平性药组方配伍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等为药性的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自创的“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探讨平性药组方配伍规律,并以平性药分别作为君、臣、佐、使的应用频次上限10%确定为该组方角色常用药物,频次上限25%定为该组方角色主干药物.结果:不同药性在1 307首方剂中作为君臣佐使的频次统计:寒性、平性、热性药物,作君药者分别占42%,15%,43%,作臣药者分别占40%,17%,43%,作佐药者分别占37%,20%,43%;作使药者分别占17%,66%,17%;筛选出平性药作为君、臣、佐、使的常用药物及主干药物.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少为君臣,重在和合;二是多为佐使,调和辅助;本研究方法所筛选出的君臣佐使常用平性药和主干平性药,将为临床组方用药及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黄芩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通过对含黄芩的477首方剂分析,总结出黄芩常用药物组合有45个,其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之功,核心组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主治疾病23 种,对其中3 种高频疾病“感冒”“咳嗽”“眩晕”对比分析,得出黄芩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纵横对比的方法,为研究黄芩的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为新药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