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的相关临床病理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44例未经新辅助化疗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神经侵犯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4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神经侵犯阳性125例、阴性41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数目、Ki-67增殖指数、ER及HER-2表达有关;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脉管侵犯、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和PR水平均无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个数与患者年龄、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及ER水平有关;与肿瘤直径、TNM分期、脉管侵犯、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Ki-67、PR及HER-2表达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数目、ER、HER-2和Ki-67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神经侵犯的危险因素。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数目、Ki-67增殖指数、ER及HER-2表达有关,且神经侵犯个数与患者年龄、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及ER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密度与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转移密度分为ND40组、ND=0组和ND≤40组,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密度评价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价值。结果 ND40组、ND=0组和ND≤40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Ⅲ期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密度提供良好的分层意义,ND40组Ⅲ期乳腺癌与Ⅳ期乳腺癌预后无差异(P=0.453)。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密度、TNM分期、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及p N分期均与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均0.05);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密度是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提示其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标准,ND40组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乳腺浸润性导这癌神经周浸润与肿瘤的大小、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5年存活率、肿瘤标志物CEA等之间关系进行探讨。方法: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常规取材制片,HE、Goden-Sweet网染,laminin、CEA、vimentinS-P法免疫标记染色法光镜观察。结果:神经周浸润与肿瘤大小、的组织学分级、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均成正相关;与淋巴管浸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标本70例和同期诊断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28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预后差异,并对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分期、免疫组化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平均发病年龄(56.17±12.41岁)比非特殊型浸润性癌(52.77±11.07岁)高(P=0.039);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具有更低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的ER、PR阳性率(P<0.05);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相比,5年总生存率(P=0.221)和无病生存率(P=0.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与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P<0.05)。结论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与浸润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但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LDH1A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至2008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病房行根治性手术的158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LDH1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ALDH1A1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DH1A1表达阳性率为56.3%。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DH1A1的表达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临床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9)。ALDH1A1阳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均短于ALDH1A1阳性表达患者,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22和P=0.01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ALDH1A1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25和P=0.014),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P=0.892和P=0.489)。结论 ALDH1A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9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构建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乳腺不同病变组织中CD90、ER、PR、Ki-67和HER-2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D9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5%和2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90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亚型中,CD90阳性率以Luminal A型最低(40.0%)、三阴型最高(82.4%),各亚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90与ER(r=-0.342,P0.05)、PR(r=-0.374,P0.05)表达呈负相关,与Ki-67表达之间无相关性(r=0.084,P0.05)。结论 CD90表达与乳腺癌分子分型有关,其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赵林  董奇观  张玉扬  周鑫 《解剖科学进展》2019,25(5):540-543,547
目的观察SASH1和p-ERK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SASH1和p-ERK的表达,并结合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新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10例新鲜正常乳腺组织中SASH1和p-ERK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SASH1mRNA和p-ERK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ASH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率(31%)低于在正常乳腺组织表达率(80%),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发病年龄、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ERK蛋白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率(62%)高于正常乳腺组织(20%),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与发病年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相关。乳腺癌中SASH1的表达与p-ERK表达呈负相关(P0.005)。Western blot与实时PCR结果显示,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SASH1蛋白与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ERK蛋白与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SASH1的低表达和p-ERK的高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埃兹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导管内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究埃兹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及32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22例。通过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分别检测埃兹蛋白在22例正常乳腺组织、32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和4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参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埃兹蛋白在40例浸润性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2.50%、在32例乳腺导管内癌的阳性表达率为40.63%、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3.64%,浸润性乳腺癌中埃兹蛋白的表达高于其他两种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兹蛋白在G3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G1~G2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兹蛋白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埃兹蛋白在<40岁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年龄≥40岁的患者中的表达率,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埃兹蛋白在PR阳性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PR阴性患者中的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中埃兹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PR呈负相关(P<0.05);埃兹蛋白在浸润性润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脉管侵犯、肿瘤大小、患者月经状态以及Her-2、ER、Ki-67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埃兹蛋白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不同,对判断乳腺肿瘤性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外,埃兹蛋白能够帮助判断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和预后,可能启发乳腺癌新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WHO组织学分类和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IASLC)分级系统与肺浸润性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两种分类方法对预测肺浸润性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价值。方法 收集148例手术切除的肺浸润性腺癌标本,根据WHO组织学分类和IASLC分级系统的诊断标准进行分类和分级。ROC曲线分析两种分类方法对肺浸润性腺癌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胸膜侵犯、气腔内扩散以及pTNM分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WHO组织学结构为主的分类:148例肺浸润性腺癌中贴壁型28例、腺泡型101例、乳头型7例、微乳头型2例、实体型10例;以组织学分类对应的病理分级:高分化28例、中分化108例、低分化12例。根据IASLC分级系统进行分类:148例肺浸润性腺癌中高分化26例、中分化56例、低分化66例。WHO组织学分类和IASLC分级系统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气腔内扩散、胸膜侵犯和pTNM分期均相关。ROC曲线显示IASLC分级系统对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气腔内扩散、胸膜侵犯的预测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Ezrin和Galectin-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IDC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研究101例乳腺IDC和37例乳腺良性病变中Ezrin、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年龄、肿块最大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间关系.结果 Ezrin在乳腺IDC和良性病变中具有明显不同的亚细胞定位(P=0.000),而Galectin-3则具有明显的表达强度差异(P=0.000).在IDC组,Ezr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323,P=0.001)、TNM分期(rs=0.334,P=0.001)、肿瘤最大径(rs=0.227,P=0.005)呈正相关,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Galectin-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337,P=0.001)和TNM分期(rs=0.269,P=0.007)呈正相关,而与年龄、肿瘤直径以及组织学分级无关;而Galectin-3表达与Ezrin表达亦呈正相关(rs=0.360,P=0.000).结论 Ezrin和Galectin-3的亚细胞定位或(和)表达水平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发生了明显变化,二者的表达情况对乳腺病变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Ezrin和Galectin-3高表达的乳腺IDC具有更高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对Ezrin和Galectin-3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和间质微血管密度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00例IMPC、97例浸润性导管癌(IDC)中IL-1β和CD34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比较其差异并分析IMPC中IL-1β、CD34的表达与ER、PR、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等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1)IMPC中IL-1β的表达与I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4);(2)IMPC中IL-1β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x2=7.538,P=0.023)、组织学分级(x2=6.556,P=0.038)及淋巴结转移个数(P=0.008)呈正相关,而与ER呈负相关(z=-2.106,P=0.035);(3)微血管密度:IMPC组(66.4±15.9)明显高于IDC组(60.0±14.1,t=2.995,P=0.003),且在IMPC中淋巴结转移组(68.8±13.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4.4±20.7,t=-3.459,P=0.001);IMPC中组织学Ⅱ、Ⅲ级组(68.3±15.0)显著高于I级组(59.9±17.6,t=-2.281,P=0.025),而微血管密度与ER、PR、Ki-67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IL-1β表达增高、间质微血管密度增加可能是促进乳腺IMPC肿瘤细胞增殖和淋巴结转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新成员Liv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 7,MMP-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ivin和MMP-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其相应的癌旁乳腺组织中Livin和MMP-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Livin和MMP-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vs 10%和73.3%vs 25%,且两者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Livin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具有正相关性(P0.05),MMP-7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均具有正相关性(P0.05)。Livin与MMP-7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322,P=0.007)。Western blot结果也表明,Livin与MMP-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乳腺组织。结论 Livin和MMP-7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转移有关,两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上皮间质转化因子Twist转录因子(简称Twist)和相关蛋白E-和N-钙黏蛋白(c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浸润性导管癌、38例浸润性小叶癌和41例导管内癌以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Twist、E-和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1)三种病理类型乳腺癌组织中,Twist阳性率分别为46.4%(26/56)、79.0%(30/38)和26.8%(11/41),其中浸润性小叶癌中Twist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分别P=0.002、0.000);E-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78.6%(44/56)、29.0%(11/38)和80.5%(33/41),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中E-cadherin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小叶癌(均P=0.000);N-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53.6%(30/56)、68.4%(30/56)和31.7%(13/41),其中在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导管内癌(分别P=0.033、0.001).(2)135例乳腺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P=0.005,Spearman相关系数-0.239);Twist和N-cadherin 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P=0.000,Spearman相关系数0.319).(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分化组中N-cadherin阳性率显著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组(P=0.004).(4)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转移组中Twist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37).结论 三种蛋白在三种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较大.Twist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N-cadherin阳性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相关.检测这三个指标可为研究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机制及评判其生物学行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ER-2、p16、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0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49例,检测HER-2、p16、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以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过表达,阳性率为23.5%;p16、p53阳性率分别为31.5%和51.0%;HER-2过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χ2=5.687、5.924,P均<0.05);p16阳性表达在不同年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213,P<0.05),p53阳性表达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378,P<0.05);HER-2、p16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16与p53存在明显相关性(r=0.282,P<0.05)。结论 HER-2、p16、p53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指导治疗和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中podoplanin在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50例ESCC中podoplanin的表达,分析肿瘤细胞、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表达以及两者共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50例ESCC中,肿瘤细胞podoplanin阳性者50例,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和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神经侵犯均无关(P0.05)。podoplanin在间质细胞中的阳性率为54%(81/150),其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和TNM分期均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神经侵犯无关(P0.05)。ESCC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共阳性者44例,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共阳性与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ESCC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表达可促进食管癌的发展,肿瘤细胞podoplanin表达可能诱导间质细胞表达podoplanin,两者协调促进ES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以30例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为对照组.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1.4%(43/70)、68.6%(48/70),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1/30)、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ER、PR表达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均>0.05);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s=0.73,P<0.01);N-cadherin mRNA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过表达提示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起重要作用,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泛素连接酶hHrd1在人乳腺癌发病中的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正常人乳腺组织、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hHrd1的表达。结果人乳腺癌组织hHrd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强于正常人乳腺组织、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癌(或伴早浸)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表达水平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hHrd1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是否转移无关(P〉0.05)。结论泛素连接酶hHrd1参与人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中促纤维增生反应(desmoplastic reaction, DR)的组织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观察187例IDC手术切除标本中肿瘤浸润前沿的DR,根据胶原纤维的形态和排列以及间质的黏液样特征将DR分为成熟型、中间型和未成熟型,分析DR组织学分类与IDC临床病理特征、基因表达、分子分型以及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的关系。结果 187例IDC中成熟型DR 15例,中间型DR 83例,未成熟型DR 89例。IDC中DR的组织学分类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成熟型DR具有较高的组织学分级(P<0.05);而与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均无关(P>0.05)。DR组织学分类与IDC中ER、PR表达有相关性,未成熟型在ER+/PR+的IDC患者中高于ER-/PR-患者(P<0.001);IDC中DR组织学分类与HER-...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Notch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Notch1基因mRNA及Notch1蛋白在人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榆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6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Notch1基因mRNA,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导管原位癌及60例癌旁乳腺组织Notch1蛋白的表达,分析Notch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Notch1基因mRNA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Notch1蛋白在癌旁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中的阳性牢分别为55%(33/60)、70%(21/3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为90%(54/60),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的阳性率(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otch1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P=0.006)、病理学分级(P=0.001)和TNM分期(P=0.022)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存在Notch1蛋白的高表达.Notch1蛋白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恶变演进有关.Notch1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相关分子标记Tenascin C(TN-C)、α-SMA和PDGFRα的表达,明确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及癌细胞中TN-C、α-SMA和PDGFRα蛋白表达水平,分析这三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乳腺腺病、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三种不同病变中,TN-C在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51.9%(P0.001);α-SMA的阳性率分别为0、20.0%、70.4%(P0.001);PDGFRα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37.0%(P0.01)。三者在间质表达均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相关(P0.05),且均在HER-2阳性乳腺癌间质中的表达水平最高。TN-C、α-SMA和PDGFRα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导管内癌或乳腺腺病,其中TN-C在癌细胞中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有关(P0.05),乳腺癌细胞α-SM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但PDGFRα在癌细胞中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子分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与乳腺腺病和乳腺导管内癌相比,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TN-C、α-SMA和PDGFRα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并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存在明显相关性。提示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是促进乳腺癌恶性演进的重要因素,成纤维细胞活化相关分子有望成为乳腺癌临床预后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