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额叶对冲性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额叶对冲性损伤患者20例,手术治疗14例,手术方式据损伤部位取冠状切口单侧开颅6例,大冠状切口双测开颅8例。术中彻底清除血肿及脑挫裂伤灶,辅以必要的去骨瓣减压术。保守治疗6例,包括亚低温、脱水降颅压、激素及抗生素等综合治疗。结果恢复良好15例,中残2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额叶对冲伤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特点。应充分认识其特点,积极处理,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开颅术后早期CT复查的价值。方法 :对 12 8例因颅脑外伤行开颅术后立即行CT复查 ,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有 5例在第一次手术区外的血肿需要再次手术。结论 :颅脑外伤开颅术后早期CT复查可及时发现部分迟发血肿 ,赢得再次手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颅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对脑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脑外伤患者行术中超声检查,应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损伤灶,确定病灶的部位、深度、大小、内部回声及中线结构是否移位等。对血肿清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患者及时行超声检查,以观察是否有迟发性血肿出现。其中选取4例脑挫裂伤伴出血患者行术中超声造影检查,了解脑挫裂伤、脑出血及周围腑组织的造影增强情况。结果本研究中12例患者,术前CT检查发现病灶15个,术中超声探测发现病灶18个;术中超声探测发现迟发性硬膜外血肿4个,1个经急诊CT证实为对侧硬膜外血肿,另3个经超声诊断为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后,在超声引导下清除血肿。不同类型的脑外伤有不同超声表现,超声能对病变进行定位。造影前脑挫裂伤病灶边界显示不清,超声造影后损伤灶边界显示清晰。结论术中超声可对脑外伤灶进行定位以指导手术,并可发现迟发性血肿。超声造影可了解脑外伤后损伤灶及周围脑组织灌注情况,为脑外伤后脑灌注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①10只健康犬,麻醉满意后开颅.暴露硬脑膜后以不同外力制造加速性脑损伤模型.对不同病灶行常规超声及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实验结束后犬脑行病理学检查.②选取13例脑外伤患者行术中超声检查.应用常规超声检测病灶,确定外伤灶的位置、深度、大小、内部回声等.对血肿清除术中出现的急性脑膨出再行超声检查,以检测是否有迟发性血肿出现.选取8例脑外伤患者行术中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①10只实验犬中共有脑外伤灶12处,选取10处行超声造影检查,证实脑挫裂伤1处,脑挫伤伴出血1处,脑内血肿7处,脑内血肿破人脑室2处,脑内血肿包绕血管1处.②13例患者中,术前CT检查发现病变15处,术中超声发现病变18处.其中,术中超声发现对侧硬膜外血肿4例,1例经CT证实为对侧硬膜外血肿;3例超声诊断为硬膜外血肿后,在超声引导下将血肿清除.脑内血肿造影后边界清晰,出血区表现为无或低增强,而脑挫裂伤挫伤区内有造影剂进入;与二维超声比较,病变区范围变大.结论 常规超声可清晰显示脑外伤灶,并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对于术中急性脑膨出,超声可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并进行定位,不同类型脑外伤灶其超声造影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 1990~ 1996年间收治脑出血患者行外科治疗 82例,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男性 47例,女性 35例,年龄 血肿部位与血肿量: 82例均行头颅 CT扫描:皮层下出血 7例,基底节区出血 5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18例,脑室出血 4例,其中 2例为全脑室铸型,小脑出血 3例。血肿 30ml以下 15例,含脑室出血, 30~ 50ml 30例, 50~ 80ml 26例, 80ml以上 11例。 手术时机及方式:发病后 72h 12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48例,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兼行去骨瓣减压术 7例,锥颅碎吸血肿置管引流术 5例,立体定向抽吸血肿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颅内损伤的CT表现及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变化。方法分析 15 2例急性颅内损伤的CT影像。结果本组颅内血肿 10 0例 ,外伤后 5 -72h内复查CT发现血肿明显增大者 2 5例 ,外伤 72h— 7dCT示血肿明显增大者 3例。脑挫裂伤 76例 (包括脑内血肿 30例 ) ,其中对冲伤 17例。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6 1例 ,其中脑沟内高密度影 49例。本组合并颅骨骨折75例。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于外伤后 7d内有逐渐增大可能 ,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部分为对冲伤所致。脑沟内高密度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CT征象。大脑中线旁脑沟内高密度 ,是鉴别该处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的重要CT征象。硬膜外血肿常合并相邻部位的颅骨骨折  相似文献   

7.
夏君 《临床医学》2009,29(4):108-108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是患者伤后首次颅脑CT检查未发现血肿,但随着病情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复查CT时发现颅内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出现新的血肿。在临床易被忽视、误治的疾病,占颅内血肿的2%。及时行动态CT复查,发现血肿,可明显提高此病的诊治水平。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4月共收治脑外伤患者1388例,其中迟发性外伤性颅内出血75例,占脑外伤的5.4%,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手术区血肿所致开颅术中所致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经手术探查和术后头颅CT证实的该类患者24例治疗经过,就其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展开讨论。结果:开颅手术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很多,但是术中脑出血为主要原因,应密切分析出血原因,外伤要分析受伤机制,分析各种导致出血的因素。特别是对非手术区血肿要高度重视,对提高手术质量,改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应重视非手术部位的血肿所致急性脑膨出的情况。根据术前CT片头部受伤的机制来分析其它部位出血的可能性,术中探查或术后头颅CT检查对患者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颅内血肿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 2 4例经头颅CT、MR证实为重型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相应的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其中 14例同时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 ,10例于术后 1~ 3天经CT复查证实后再次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 ;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 ,恢复良好 8例 (33.3% ) ,中残 4例 (16 .7% ) ,重残 3例 (12 .5 % ) ,植物生存 1例 (4 .2 % ) ,死亡 8例 (33.3% )。结论 重度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患者随时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 ,病死率极高。主要确诊手段是术后常规复查CT、MR检查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观察并对比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应用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与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取收治的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试验组实施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观察两组的疗效。试验组有效率为57.5%,对照组为2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与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治疗方案相比,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在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治疗方面具有更显著的优势,疗效确切,患者预后更好,临床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去大骨瓣开颅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根据头颅CT显示血肿部位和血量 ,35例均采用去大骨瓣开颅 ,经侧裂入路或经皮质入路显微手术方法 ,清除脑内血肿。结果 术后 2 4h~ 3d复查头颅CT ,示血肿清除及无脑挫裂伤 ;随访 30例 5~ 2 0个月 ,按ADL分级 ,Ⅰ级 6例 ,Ⅱ级 10例 ,Ⅲ级 12例 ,Ⅳ级 5例 ,Ⅴ级死亡 2例。恢复良好率 (达Ⅲ级以上 )占 80 %。结论 去大骨瓣开颅超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脑重要功能无附加损伤 ,能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 2 5例颅脑外伤病人采用GECT 90 0 0型 /GEHis peedFX /i螺旋CT行头颅平扫。结果 :轻微脑外伤患者 7例 ,均为儿童 ,CT显示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梗塞灶 6例 ;严重脑外伤患者 18例 ,成人多见 ,CT显示梗塞灶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 9例 ,脑叶区 6例 ,两者同时存在 3例 ;首次CT扫描发现脑梗塞 5例 ,复查CT发现脑梗塞 2 0例 ,其中术后 4例。结论 :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塞的首选方法 ,当首次CT扫描未发现脑梗塞时 ,应根据病情需要行CT复查 ,尤其是外伤后偏瘫患者 ,更应做CT复查 ,明确是否出现脑梗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对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60例,分别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预后优良率及死亡率。结果C组患者术后1d、3d颅内压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B组患者术后5d、7d颅内压水平显著高于A、C组(P<0.05);C组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B组(P<0.05);A组肺部感染和腹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C组(P<0.05);A组预后优良率均显著高于B、C组(P<0.05);C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相较于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用于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在控制颅内压、预防并发症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优势;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适应证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重型颅脑损伤是颅脑外伤中最危重的一种类型,病情危重、复杂,并发症多。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外伤后颅内血肿的形成及脑水肿、脑肿胀致难以控制的高颅压。手术减压是降低高颅压的有效手段。常规去骨瓣开颅术由于暴露、减压不够充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作者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颞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颞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9例,根据蛛网膜囊肿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5例患者颞部蛛网膜囊肿较大,采用额颞骨瓣开颅手术将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并将颞部蛛网膜囊肿的囊壁开窗造瘘;另有4例患者颞部蛛网膜囊肿较小,则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结果 5例经额颞骨瓣开颅的患者术后痊愈,4例钻孔引流的患者中1例在术后1年内复发,经过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囊肿切除后治愈。术后1个月复查头颅CT,见慢性硬膜下血肿消失,但是颞部蛛网膜囊肿仍然存在。结论颞部蛛网膜囊肿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密切相关,较大的颞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采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蛛网膜囊肿囊壁造瘘术;而较小的颞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采用钻孔引流术。  相似文献   

16.
自2000年1月~2001年12月两年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大脑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予以高压氧治疗,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9~74岁,平均41.5岁。发病原因均为外伤所致,GCS均小于5分,均行大脑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14例,均伴有广泛脑挫裂伤;脑内血肿12例;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2例。28例患者中行气管切开12例。1.2方法术中颅骨开窗为8cm×6cm。术后予抗炎,降颅压,止血,对症,营养神经等用药治疗,渡过脑外伤急性期。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迟发性对冲性颅内损伤的进一步认为。材料与方法:搜集复查时发现迟发性对冲部位颅内新病变和/或病变增大者31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首次检查发现:脑挫裂伤12例、SAH16例、SDH8例、EDH4例,复查出现:脑内血肿22例(其中10例为原挫裂伤部位出现血肿)、脑挫裂伤9例、EDH6例。结论:脑对冲伤后可出现多种情况的心发性对冲性颅内损伤,其发生率较高,应注意复查CT,尤其是首次检查出现脑挫裂伤或SAH者,更是复查对象。伤后3天内CT复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并迟发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探讨有效的救治措施。方法对29例额颞颞对冲性脑损伤并迟发血肿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术后均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并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护脑、对症、支持、防治并发症等治疗。结果存活21例,其中良好13例,中残4例,重残4例,死亡8例。结论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并迟发血肿是一种较为危重、复杂的颅脑损伤,及时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救治成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大脑皮层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15例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于去骨瓣减压术后1周行颅脑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于水平位选择颅骨缺损直径最大层面图像划定感兴趣区,分别计算颅骨缺损区和对侧镜像区皮层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配对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48 h内意识清醒,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满意,无再次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颅骨缺损区皮层CBF和CBV的均值分别为91.12 ml?(100 g)-1?min-1和6.02 ml/100 g,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的均值69.22 ml?(100 g)-1?min-1和2.42 ml/1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骨缺损区皮层的MTT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颅脑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扫描验证,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皮层脑组织血流灌注有增加的现象,为进一步病生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的诊断及手术时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的诊断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对我院2003年3月~2008年11月收治的18例双侧多发额颞叶脑挫裂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着力部位主要在颞枕部,伤后就诊时间1~6小时,均以头晕、头痛、烦躁及呕吐等意识变化为主要症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15分,神经系统检查有不同程度颈抵抗.入院时行CT检查提示有脑挫裂伤灶及散在血肿,后因病情变化复查CT见病灶出血及水肿增加8例,15例增加不明显、但环池受压加重达Ⅲ型以上.本组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均开颅行血肿、挫裂伤灶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14例恢复良好,遗留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1例.结论: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有突发脑疝可能,且预后差,必须高度重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动态复查CT,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减少继发脑干损伤,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