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与治疗后痴呆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且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病例。并与同期的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非痴呆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结果:①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多发生于老年人,且创伤史不明显(75%)。②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头晕(93%,37/40)、头痛(78%,3140),及智力、精神异常(P<0.05)。神经定位体征不明显,极易误诊为血管性痴呆或老年性痴呆,CT是有效快捷的诊断手段。③治疗及时预后一般良好。且早期手术患者轻瘫及智力障碍恢复较非手术组恢复快(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是一种可逆性痴呆,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可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及其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与治疗后痴呆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且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病例。并与同期的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非痴呆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结果:①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多发生于老年人,且创伤史不明显(75%)。②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头晕(93%,37/40)、头痛(78%,31/40),及智力、精神异常(P&;lt;0.05)。神经定位体征不明显,极易误诊为血管性痴呆或老年性痴呆,CT是有效快捷的诊断手段。③治疗及时预后一般良好。且早期手术患者轻瘫及智力障碍恢复较非手术组恢复快(P&;lt;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是一种可逆性痴呆,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可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e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l临床以高血压、脑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和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目的了解老年人SAE的智能及神经心理障碍与CT分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对SAE的评估价值.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军区总医院的内科.对象1999-01/2002-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共收治老年SAE患者68例,其中男65例,女3例;年龄64~93岁,平均(75.8±8.1)岁.方法以头颅CT扫描观察脑室周围低密度灶并按GOTO方法分型.测定智能障碍水平并进行神经心理测定,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68例患者智能障碍水平,神经心理测定结果,头颅CT表现,头颅CT分型与智能障碍评分和神经心理得分的相关关系.结果68例中91%(62/6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100%可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头颅CT显示100%的患者有脑室周围低密度灶,O-TO分型Ⅰ型22例,Ⅱ型32例,Ⅲ型14例;头颅CT分型与智能障碍评分呈负相关,与神经心理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5(P均<0.01).结论老年人SAE患者的头颅CT的GOTO分型分型与智能障碍和神经心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老年单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智能障碍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82例患者CT观察脑室周围低密度灶(PVLD),测定100%可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并有PVLD,GOTO分型I型27例,II型38例,III型17例;10例患者伴有精神症状。表明随着增龄,即使没有脑血管意外,也可能出现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5.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理学基础,临床和CT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1894年由Binswangr最初描述。按照该病的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此病并不罕见。在60岁以上的尸体解剖病人中,约有4%患有此病[1]。作者复习了89例由CT确诊SAE的CT所见,并结合临床及病理学基础,探讨SAE的CT检查意义。1材料和方法1994年1月~1997年6月,共检出SAE89例,占同期所有50岁以上颅脑CT检查者总数的4.733%。其中男71例,女18例,年龄54-79岁,平均69.2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58例(652%),言语不清、进行性智力减退、痴呆者34例(3.2%),肢体偏瘫16例(l%),头晕…  相似文献   

6.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理变化、临床特点及CT主要征象,旨在提高SAE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94例SAE,男58例,女36例,年龄62~92岁,平均77岁。临床表现与症状多数病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及老年性痴呆。特点为进行性智力减退,不同程度偏瘫,语言不清或失语、头晕、眼花、恶心、手足麻木等。结果本病常见于60岁以上,CT特点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病变模糊不清,可伴发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塞,有的可伴发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熟悉掌握本病的病理、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面积脑梗死的超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46例大面积脑梗死和 46例非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超早期临床表现和OCSP(Oxf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以及CT特点。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超早期意识障碍 18例、眼球同向凝视 18例。头部CT有异常改变 3 0例 ,OCSP分型大面积脑梗死组以TACI型为主占 80 %。结论 :将脑梗死的头部CT改变、眼球同向凝视、OCSP分型为TACI(totalanteriorciculationinfarction)型等三个方面相结合可超早期诊断大面积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无明显痴呆表现而在CT影像上有所发现的病例60例,经过3~10年的跟踪观察,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测量表(MMES)和CT检查,根据CT上脑白质低密度所累及的范围,将其分为轻、中、重度,总结该病的发展规律。结果随着随访年数的增加,CT表现由轻度变为中度、重度的病例不断增加,发生痴呆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也增加:结论CT对SAE的发现和随访病变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e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临床以高血压、脑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和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目的:了解老年人SAE的智能及神经心理障碍与CT分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对SAE的评估价值。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军区总医院的内科。对象:1999-01/2002-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共收治老年SAE患者68例,其中男65例,女3例;年龄64~93岁,平均(75.8&;#177;8.1)岁,方法:以头颅CT扫描观察脑室周围低密度灶并按GOT0方法分型。测定智能障碍水平并进行神经心理测定,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68例患者智能障碍水平,神经心理测定结果,头颅CT表现,头颅CT分型与智能障碍评分和神经心理得分的相关关系。结果:68例中91%(62/6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100%可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头颅CT显示100%的患者有脑室周围低密度灶,GOTO分型Ⅰ型22例,Ⅱ型32例,Ⅲ型14例;头颅CT分型与智能障碍评分呈负相关,与神经心理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5(P均&;lt;0.01)。结论:老年人SAE患者的头颅CT的GOTO分型分型与智能障碍和神经心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的临床及CT资料,根据侧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的程度不同,将其分为Ⅰ~Ⅲ型。结果 Ⅰ型2例,痴呆症状轻微。Ⅱ型和Ⅲ型22型,均有较明显的智能障碍。Ⅰ~Ⅲ型均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梗塞和脑出血。结论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对SAE的临床诊断不宜过分强调痴呆,否则不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彩超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彩超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CT,MR及手术证实的23例ADA声像图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彩超诊断ADA敏感性100%,特异性96.5%,准确性95.8%,I型3例,II型16例,III型4例,其中原发腹主动脉1例,所有病例均能区分真假腔,检出内膜破口1例.结论彩超对ADA分型,真假腔的区别具有重要价值,是无创性检查ADA的首选方法,但对破口的检出率低.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285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心电图改变,以期发现早期诊断的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08年6月28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及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正常心电图在AD的DebakeyIII型多见(55.6%);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出现在I、II型,III型无。结论:AD的心电图表现非特异性,但改变主要出现在I、II型患者。其异常心电图是造成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误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面颈部淋巴结核的CT表现 ,探讨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7例面颈部淋巴结核的CT表现 ,全部病例均经活检、抗结核治疗治愈而证实。其中男 2 6例 ,女 31例。年龄 4~ 71岁。结果 :面颈部淋巴结核的CT征象根据病理可分为四型。I型 :结核结节和肉芽肿形成 ( 8/ 5 7例 ) ;II型 :受累的淋巴结干酪样坏死( 13/ 5 7例 ) ;III型 :淋巴结包膜坏死 ,淋巴结互相粘连伴有淋巴结周围炎 ( 2 6/ 5 7例 ) ;IV型 :干酪样物质破溃进入周围组织 ,形成脓腔 ,最终可通过窦道引流至皮肤表面 ( 10 / 5 7例 )。其中III型较多 ,I型较少。结论 :CT检查对面颈部淋巴结核的诊断以及明确病灶范围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总结30例慢性硬膜血肿性瘤痴呆,主要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状阴影,血肿密度与其期龄有关,随时间推移分别表现为等密度,混合密度和低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好发部位多见于额颞顶部颅骨内板,其血肿体积常常大于一般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精神障碍,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的早期症状易被临床医师忽视,CT检是早期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有效且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块型及非肿块型乳腺癌的临床及分子分型差异、X线征象与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 纳入372例乳腺X线表现为肿块型或非肿块型并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其中肿块型共210例,非肿块型共162例,回顾分析两组临床及分子分型差异及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X线征象差异。结果非肿块型病灶发生于相对低龄者,非浸润性癌占比高;肿块型患者相对高龄,以浸润性癌占比更高。Luminal B型多见于肿块型,Luminal HER-2型多见于非肿块型。不同分子分型的肿块型乳腺癌的影像特征如肿块是否伴随不对称及非肿块型乳腺癌的影像特征如结构扭曲、钙化等征象发生率、钙化形态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肿块型及非肿块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不同,部分X线征象与肿瘤分子分型有关,对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等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CT、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60例ADA患者临床资料,60例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ADA,均进行多层螺旋CT(MSCT)、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Debakey分型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管腔密度不均、内膜瓣钙化内移、主动脉血管增宽、心包积液等阳性检出率差异。结果:MSCT检测结果中,I型29例,II型17例,III型14例,ADA检出率为100%;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中,I型27例,II型15例,III型9例,ADA检出率为85%,MSCT检出率显著高于多普勒超声;管腔密度不均、内膜瓣钙化内移、主动脉血管增宽、心包积液等4个疾病特征中,多普勒超声内膜瓣钙化内移与心包积液两者检出阳性率显著低于MS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多普勒超声均对ADA患者有一定诊断价值,但MSCT诊断价值更佳,其对Debakey分型检测准确率及病灶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多普勒超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认识,减少漏误诊。方法:回顾分析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资料。结果:CT表现,血肿位于大脑突面,多累及2~3个部位,均表现为颅内板下带状、新月形等或低密度影,中线结构移位。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精神萎靡、智力障碍等,2例确诊后很快出现脑疝,28例经颅骨钻孔抽吸,4例经开颅血肿清除治疗,2例留有轻微后遗症。结论: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常无明确外伤史,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时治疗效果好,CT是首选检查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8.
CT诊断眼眶爆裂骨折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眼眶爆裂骨折CT表现的探讨,达到对本病早期诊断的目的。方法:79例眼眶爆裂骨折的临床表现、CT征象及好发部位。结果:眼眶骨折的直接征象是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移位及曲度失常。根据骨折的特点将眼眶骨折分为三类,即单眶壁骨折,多眶壁骨折,并发其他面部直接骨折的眼眶骨折。眼眶爆裂骨折最好发于眼眶内侧壁和底壁,占96.2%。副鼻窦内“泪滴”征是诊断眼眶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结论:CT诊断眼眶爆裂骨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2014年我院收治的26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螺旋CT连续胸腹联合增强扫描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MPR、MIP及VR等处理分析。结果 De-bakey I型5例,II型5例,III型13例,不典型夹层3例。CT清晰地显示了AD的内膜片裂口、真腔、假腔及其范围,CT征象主要表现为分离移位的内膜、撕裂口、真假腔、主动脉壁呈半月状或环状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结论 64-MSCTA可以明确诊断诊断AD并显示解剖细节,对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价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 CT 和 MRI 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均采用螺旋 CT 和 MRI 影像检测诊断,比较两种诊断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结果CT 影像 I 级诊断率为27.5%,显著低于 MRI 影像 I 级诊断率(42.5%),差异有显著性(χ2=3.96,P <0.05);影像0、II、III、IV 级诊断率与 MRI 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CT 和 MRI 均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有效诊断方法,二者各有其特点和不足,但 MRI 更适合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