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大脑胶质瘤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历介绍患者,男,48岁,已婚,因左半身麻木2个月、左侧肢体无力10 d于2004年4月12日入院。患者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半身麻木,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开始为左手指指尖微麻木不适感,接触物体后消失,伴有吃东西无味。10 d后波及左侧口周和左脚趾,继之左半身轻微刺激便出现针刺样疼痛,胸部束带感。10 d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起初为上楼梯,长时间站立不适、不能支撑,之后发展为直平路、站立5~6 min无力明显。病期伴有轻度头昏,无全身蚁走感、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视物双影、饮水呛咳、大小便功能障碍。入院前20 d脑CT检查未见…  相似文献   

2.
病史摘要于××,男,34岁,已婚,病历号252034,1962年4月3日入院。主诉:恶塞低热、头痛项强、恶心呕吐、两眼复视、左半身麻木已数月。患者于六年前因发烧、头痛、复视,曾两度就诊于北大医院,发现左半身感觉减退,脑脊液有变化,诊断为慢性蜘蛛膜炎,经大量青霉素及  相似文献   

3.
黄茂 《针刺研究》1998,23(3):183-184
内关是临床上常用的穴位,有宁心安神,镇静止痛,理气和胃的功能,在治疗心血管、胃肠道等疾病中确有疗效。列举典型病例二则,供参改。病例一中风先兆,手臂麻木王某,男,45岁,1992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左半身麻木三天,以手掌为剧,病前曾与妻争吵,随即半身麻木,头晕乏力,面赤气粗,坦言谈自如,语言清晰。心烦急躁行动稍缓,测血压为150/95mmHg,肌力正常。此为肝气郁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即予内关穴注射VitB120sing此药物吸收缓慢,穴位作用持久,并有营养神经之效。当时,患者即觉麻木缓解,消失。按:年过四旬,经…  相似文献   

4.
王××,男,32岁。左半身汗出十年,加重半年。十年来,患者一直左半身汗出偏多,以情绪激动、紧张,食后饮热水,劳动、活动时为著,尤其左半侧头面部更为明显,右侧则仅少量出汗。患者经常感觉左半身汗出,以左肩部为甚,左手足经常发凉,以致冬天左手足经常冻肿而右侧则无。半年前求治于我,诊舌淡、苔薄白,脉弦而沉。先后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4岁,以“左半身胀痛烧灼感11月余”于2018年7月23日就诊。现病史:1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意识障碍,经头颅C 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在上海市开元骨科医院予脱水降颅内压对症治疗后逐渐恢复意识。于发病1个月后逐渐出现左侧头部、面部、半身麻木,症状逐渐加重,疼痛程度加重,呈烧灼样刺痛,并以肘膝关节以下为甚。曾在某医院康复治疗期间行针灸结合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未见好转,复查头颅C T示:右侧丘脑病变,结合病史,考虑脑出血恢复期,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间歇性出现左侧肢体疼痛难忍,常有无法言语形容的自发性胀痛感,且尖锐声音刺激或吹风后加重,劳累和紧张时肢体异样感增强,经常夜间无法入眠,遂慕名至东贵荣教授门诊就诊。  相似文献   

6.
<正>杨德钱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年,今举其用温胆汤治疗脑梗死验案如下。王某,男,62岁,2015年12月28日初诊。左下肢乏力、左上肢活动欠佳10月余,左半身汗出重于右半身,左足不能背屈,口苦。舌红苔黄腻,脉细弱。10个月前与家人争吵后出现左下肢乏力,左上肢活动受阻。当地某医院行颅脑MRI提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住院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并于发病半月后出现左半身汗出重  相似文献   

7.
<正> 陈旧性脑梗塞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上,可引起动脉狭窄和痉挛,继而使血流缓慢,逐渐发生血栓形成,则进一步导致脑梗塞发生.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范畴,其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与瘀阻脉络,故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其基本治疗法则. 患者郭××,女性,46岁,教师.住院号21855.因左半身麻木四个月于1980年10月4日住院治疗. 缘于一年前出现头晕,近四个月来左半身  相似文献   

8.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流传于壮族民间的一种疗法,它是将药物泡制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运用本法于临床,效果满意。【例一】刘×,男,66岁。1988年1月25日初诊。右肩酸痛,上肢伸屈受阻、麻木已半年。某医院诊为肩周炎。局  相似文献   

9.
梅××,女,33岁,于1977年10月始,全身乏力,左眼睑下垂,复视,夜间左半身出汗,醒后即止,纳差消瘦。半年后,病情加重,于1978年4月25日卧床不起,四肢不能抬举。不能站立。由其夫背至县医院治疗,服药无效。遂于5月6日去无湖市×××医院。经该院神经内科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等多项检查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建议回当地治疗。先后在县医院经中西医治疗年余,服中药二百余剂及复合维生素B、加兰他敏等,效均不佳。1979年8月1日家人要求我出诊前往。当时患者卧床已近两  相似文献   

10.
<正>1病历介绍患者,男,64岁,2011年5月9日因右半身麻木、活动不利半个月余就诊。患者半个月前感右半身活动不利、耳鸣,行脑CT检查显示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经输液治疗好转。现在仍感觉手足麻木、活动不利,伴耳鸣。舌暗红,  相似文献   

11.
<正> 殷某,女,38岁。1987年10月18日初诊。 3年前生第二胎后,劳累即感双手麻木,休息则此感消失。20天前因过度劳累突然右丰射抽搐,头向右侧偏歪,右侧面部肌肉抽搐,不能张嘴,右眼紧闭,右上下肢抽搐并肘、膝关节痛。在无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可慢慢缓解。初发病时每天发作1~3次。当地医生用中西药(药物不详)治疗20余天,病情日趋产重。近两日来只要有饮食、言语、笑及外界风吹、声响等刺激右半身即抽搐,每日持续不断,不能正常生活。伴有头晕、目涩、  相似文献   

12.
患者孟××,男,46岁。干部。左侧半身麻木近一年,经中、西医治疗无效,于83年8月28日来诊。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发病无明显诱因,精神、饮食如常。惟觉左半身肢体麻木、出汗、恶风。患肢活动自如,肤色正常,肌肉不萎缩。两侧肤温无差别。经握力测验,患侧较正常肢侧稍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证属太阳中风,因腠理疏松,外感风邪,营卫失调所致。应投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用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两剂水煎服,令微汗。服药后,汗止,麻木感减轻,继续投上方加赤芍10克。两剂水煎服。服药后痊愈,  相似文献   

13.
手—口—足综合征是以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一侧手、足及四周感觉障碍为主的一组症状,因在临床上不易按现代医学之解剖定位而被忽略。现将笔者近年来治疗的6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76岁,合并症中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1例,高血压伴冠心病1例。1.2临床表现 左口周麻木3例,左侧面部麻木1例;左手麻木3例,左手2、3、4、5指背侧麻木1; 左膝以下麻木1例,左拇趾麻木1例,左足麻木1例。右四周麻木1例。右面下部麻木1例;右手指麻木1例。右前臂中段以远麻木…  相似文献   

14.
韩某,男,64岁,退休工人。1986年10月23日住院,病历号860996。3个月前,不慎跌倒后右半身麻木,伴头晕、头痛,在某医院查脑血流图,提示脑动脉硬化;继而因生气恼怒,右上肢震颤不已,头及舌体抖动,丧失自主运动,生活不能自理,某医院住院诊断为震颤麻痹,因疗效不显,而转我院。入院时右半身麻木,右上肢震颤不已,头及舌体抖动,头痛、  相似文献   

15.
曾××,女,61岁。患者于80年5月突发剧烈头痛、眩晕、呕吐等症,某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住院治疗,后遗左眼睑下垂症。80年7月24日来诊:症见左眼睑下垂不能睁动,面部、上下肢不同程度麻木,神疲乏  相似文献   

16.
张某.男,55岁.干部.1992年7月22日诊。1年前因生气暴饮白酒250ml,翌日清晨自觉右侧面部麻木,口眼稍有歪斜,语言迟钝,头晕微痛,右半身麻木.活动无力.晚饭后己口眼歪斜,右半身瘫痪,失语,神志模糊,心悸失眠.头痛剧烈,口中时发出如羊叫声音,进食困难。经某医院治疗5个月后,除神志转清,口服歪斜、右下肢瘫痪有明显好转外,余症同前。经某医院CT扫描确诊为“脑萎缩”。在省某医院治疗2月余,效果不显,求用中医药治疗,遂邀余诊治、刻下:舌质红嘈黄厚·脉弦得微数。余如上述。辨属阴虚阳力,痰热内结。治宜滋阴养血安神,清…  相似文献   

17.
刘爽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114-114
患者,男,51岁,主因“头晕,左颜面、右半身麻木,呃逆1星期”于2009年6月11日收入院。患者于2009年6月4日凌晨5时睡醒后,突发头晕头痛,视物旋转,不能睁眼,心悸,大汗出等症状,由120送至当地医院急诊。因疗效不佳,随转入我院治疗。既往有颈椎病史,腹股沟疝气史,痔疮手术史。患者入院时血压145/110mmHg(左),140/95mmHg(右),神清,语言尚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灸序对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男性36例作为受试者,采用随机对照交叉试验方法,通过人体红外热像仪分别检测其“先上后下”“先下后上”灸序的艾灸及未艾灸时的体表温度。“先上后下”灸序为先同时灸神阙、气海,后灸左、右足三里;“先下后上”灸序为先灸左、右足三里,再灸神阙、气海。均采用温和灸,每穴20 min。观察部位分别为手心、头面部、喉部、肩部、胸部、腹部、肚脐、上背部、下背部、大腿、小腿。结果 艾灸对受试者各部位体表温度的影响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艾灸时采用“先下后上”的次序,会引起手掌、眼、鼻、脸颊等部位升温明显(P<0.05或P<0.01);而采用“先上后下”的次序,对上述部位体表温度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不同灸序对人体气血运行状态有不同的影响,艾灸时采用“先上后下”的灸序可引火下行,避免热性炎上的不适。  相似文献   

19.
<正> 张某,男,37岁,1985年9月5日初诊。主诉:左面部红肿热痛,手术刀口溢脓血四个月,加重1个月。现病史:4个月前患者左面部起一红肿包块,在地区医院治不见效,于1985年4月2日住地区肿瘤医院。经抗感染及消炎治疗不见好转,转天津某  相似文献   

20.
<正> 谢某,女,42岁。1987年4月3日来诊。患者10余年前产后出现左侧面瘫,给以自拟荆防牵正散合针灸治疗10次后痊愈。继而发生右侧半身肢体不汗出。近日左半侧肢体发凉,以左颈肩为甚,求余诊治。查其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无其他症状可询。给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