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估计约80~90%的人类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其中大多数是化学因素,所以化学致癌不仅限于职业性接触范围,还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认为化学致癌是十分复杂的多阶段过程,实验表明化学致癌的各个阶段常受到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调节因素(modifiers)的影响,产生增强、协同或抑制致癌过程的作用。其中对化学致癌  相似文献   

2.
估计约80~90%的人类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其中大多数是化学因素,所以化学致癌不仅限于职业性接触范围,还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认为化学致癌是十分复杂的多阶段过程,实验表明化学致癌的各个阶段常受到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调节因素(modifiers)的影响,产生增强、协同或抑制致癌过程的作用。其中对化学致癌过程具有明显的抑制或阻断作用的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3.
饮食与癌症     
目 录一、饮食因索与癌症发病率的关系二、饮食因素影响癌症发生的可能途径三、巨营养素与癌症四、饮食与化学致癌抑制剂 (上)饮食中可能存在的抑制剂 (中)维生素与癌症 (下)微量元素与癌症五、饮食纤维与癌症六、饮食与诱变剂、致癌物(上)(下)七、饮食与食管癌八、饮食与胃癌九、饮食与大肠癌十、癌症预防与饮食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遗传毒物的细菌测试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因素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生物细胞中遗传物质DNA发生损伤或阻断DNA复制,这些因素被总称为遗传毒性因子(Genotoxic agent)或遗传毒物(Genotoxin)。遗传毒物之所以受到人们重视,因为有证据表明环境中存在的遗传毒物不但能引起生物发生遗传性变异,有些还能致癌(据估计人类的癌症中70%以上是由环境中存在的致癌因子所引起)。所以检测  相似文献   

5.
虽然现已认识到环境因素在引起人的癌症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化学结构上不同的环境因子是否通过共同的机制起作用尚不清楚。由于致癌作用似乎是一种多步骤的过程,各种不同的环境因子,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起着作用。有关这方面最好的研究模型之一是小鼠皮肤的所谓两阶段致癌过程系统。在此模型中,致癌过程可以明显的区别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始动过程(“Initiation”),第二阶段称为促进过程(“Promotion”)。但有大量的事实表明,另外的一些阶段以及“协同因子”(Cofactor)在其它组织和种属肿瘤的诱发中也起着作用。可能在人肿瘤的诱发上需要多因子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化学致癌物质引起机体肿瘤,与其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和应用方法有关。抗癌药也是一种有潜在能力的致癌物质。抗癌药的作用或为烷化,或与脱氧核糖核酸紧密接合,可使实验动物发生肿瘤,对人体或亦有致癌作用。抗癌药在动物实验中显示的致癌作用,扩大了化学物质发生肿瘤能力的范畴。化学致癌过程中,宿主的决定因素极为重要。许多化学致癌质和抗癌药需要细胞内酶进行代谢活动。孪生子的研究显示人体间个体药物代谢差异远大于外来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因此,某一个体可能  相似文献   

7.
作者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生产的芦笋原汁(芦笋提取精制汁)对体外培养的经致癌剂和促癌剂处理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了转化抑制试验,即在化学致癌的起动阶段和促进阶段分别加0.5%的芦笋原汁。结果显示:0.5%的芦笋原汁对化学致癌剂所致的细胞转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由此,提示。芦笋是一种化学致癌抑制剂,可以防止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故可作为防、抗癌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8.
癌基因(oncogene)的发现是近几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的重大突破。迄今为止,大约有二十多种原癌基因,通过五种不同的机制被激活成癌基因,不管是病毒或是化学致癌引起的癌基因,它们致使细胞转化或癌变,可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镉(Cd)与慢性疾患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Cd 在人体内的功能尚不明,它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Cd是许多食物、纸烟和空气污染的组成成分,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两条途径进入机体。再则,职业性接触 Cd 可在多种工业中发生,例如电镀、合金制造、焊接、蓄电池厂等。曾报道 Cd 在动物可引起恶性肿瘤,这可能是由于 Cd 是锌(Zn)的竞争性抑制剂,过量的 Cd 部分或全部地抑制了依存Zn 的酶类。Cd 作为人类致癌原因的证据尚不足。曾发现死于肺癌的患者的 Cd 含量比对照组高;在长期接触 Cd 的工人中,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发病是多因素的,可能与HPV(人乳头瘤病毒)、HSV(单纯疱疹病毒)、CT(沙眼衣原体)、HCMV(人巨细胞病毒)病毒感染、化学致癌、遗传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近代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有关的各种致癌因素可通过不同机制如染色体易位、重排、基因扩增及点突变,而使细胞原癌基因激活,出现了基因结构的改变或表达异常,产生特异性转化蛋白质,引起细胞代谢异常,最终导致细胞癌变.我科自1985年3月-2000年6月共收初治宫颈癌28例,现将诊治及预后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从Rous等(1941)和Berenblum等(1941)提出皮肤化学致癌的两个阶段概念以来,已有近四十年有关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和讨论。近几年来,由于强促瘤剂0-12-十四烷酰咐(口拜)-13-醋酸酯(TPA)从巴豆油中的提取并鉴定,促瘤剂和促瘤作用的研究受到了极广泛的注意。这些研究对于其他器官致癌过程的阶段性的探讨,也有一定的启发。为了对两个阶段致癌学说的研究情况及其前景有所了解,作者特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2.
吸烟是引起人类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已为人所共知。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吸烟的化学致癌因素,而忽视了香烟的放射致癌因素的研完,特别对香烟中放射性核素与肺癌的关系很少有人论及。本文着重对香烟的放射性因素与肺癌关系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应有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上)饮食与诱变剂 Weisburger等认为化学致癌物可以分为基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s)与基因外型致癌物(epigenetic carcinogens)两大类。基因毒性致癌物由于能与靶细胞的大分子形成共价结合,它们是可引起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诱变剂(mutagens)虽然诱变剂并不全是致癌物,但据估计诱变剂与  相似文献   

14.
S-腺苷甲硫氨酸、DNA甲基化与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表观遗传学修饰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影响基因表达但不引起基因序列改变。肿瘤组织中存在的DNA甲基化异常可以概括为广泛低甲基化伴局部高甲基化。研究证明DNA甲基化抑制剂通过诱导抑癌基因重新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促癌基因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AdoMet)是一种甲基基团供体,被认为是一种去甲基化抑制因子可能逆转低甲基化引起的促癌基因表达,SAM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因此提出S-腺苷甲硫氨酸在晚期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肿瘤形成的目的包括:(1)识别影响癌发生的个体宿主遗传或获得性因素,以便在始发阶段给予适当的干预;(2)识别致癌因子,使接触这些因子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3)了解癌发生的分子过程与正常细胞、癌前细胞和癌细胞的差别,以便提供有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世界上开始日益广泛地研制和使用抗肿瘤制剂。按化学结构它们属于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烷化剂(环磷酰胺)、代谢抑制剂(氟脲嘧啶)、损伤染色体结构的物质(长春新碱)和激素类(乙烯雌酚)。这些制剂对人和动物能产生细胞毒效应,对胚胎和胎儿特别敏感。现已查明,许多抗肿瘤制剂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据报道,妊娠期使用治疗剂量的抗肿瘤制剂可导致子代发育缺陷。对医院有关科室室内空气测定的结果发现,空气中有抗肿瘤制剂存在。它们可通过吸  相似文献   

17.
非小细胞肺癌雌激素受体表达和三苯氧胺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雌激素能通过促进靶细胞增殖,使致癌物易于发挥作用,或促进在起始阶段的致癌过程。在乳腺和子宫内膜的癌变中,雌激素的促癌作用已得到证明。近年研究证实,雌激素受体(ER)不仅存在于乳腺癌组织中,也广泛存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表达与NSCLC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雌激素受体阳性表达与NSCLC组织学分级相关,且患者不易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叶正宝 《抗癌》2004,(1):8-9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多阶段的过程。在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各种致病因子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不同的阶段。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胃癌可能是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HP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即在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巨细胞病毒(CMV)是疱疹病毒之一,感染人和哺乳类,引起细胞及核增大,两者中有典型的嗜酸性A型包涵体。CMV有高度种属异性和细胞相关性(Cellassociation),靶细胞为上皮、淋巴细胞等。人CMV(HCMV)1956年分离出,可无症状感染,严重时导致失明、发育异常或死亡。HCMV能持久感染、潜伏及再活动,能通过胎盘。潜伏感染引起的细胞损伤可能是致癌过程。 人肿瘤病霉 一些RNA病毒和DNA病毒能致细胞癌变,使其形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SOS反应与致癌致突变有着密切关系,SOS反应抑制剂的寻找及其机制的研究,对弄清肿瘤的发生和化学预防有着主要的意义.目前常用E.coli PQ系列菌株进行SOS反应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该菌株能提示依sfi的SOS反应或抑制,但无法用来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Ecoli GW1104和GW1107则有此可能.它们为温度敏感株,均携带nmu::Mud(Ap,lac)融合基因.其基因型特点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