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工读男生的防御机制和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81名工读男生作为实验组被试,94名普通中学男生作为对照组被试进行防御方式问卷与应付方式问卷测量。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①在防御机制问卷中,工读男生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男生(t=4.47,t=3.43,P0.01);②在应付方式问卷中,工读男生在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男生(t=2.71,P0.01;t=2.10,P0.05;t=2.53,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工读男生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与自责,幻想和合理化成显著正相关(r=0.30,r=0.25,r=0.23;P0.01);工读男生的不成熟型,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均与求助成显著负相关(r=-0.28,P0.05;r=-0.25,P0.01;r=-0.32,P0.01)。结论工读男生比普通男生更多的使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工读男生的应付方式是以幻想-退避为主的不成熟应付方式;且其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与不成熟型防御机制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自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及应付方式方面的差异,探讨自尊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浦东南片地区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采用自尊调查表、心理健康量表、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及应付方式问卷进行自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及应付方式测评。结果:在自尊方面,农民工子女低于非农民工子女(t=3.010,P0.05);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农民工子女低于非农民工子女(t=1.868,P0.05);在心理健康方面,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农民工子女(t=-2.676,P0.05);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因子中,农民工子女得分明显高于非农民工子女,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229,-2.529,-2.245,-2.393,-3.29;P0.05)。在应付方式问卷中,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在幻想、退避、合理化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1.974,-0.791,0.898;P0.05)。相关分析发现,自尊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及各维度、以及应付方式各维度存在密切相关(P0.01)。其中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正相关(r=0.378,P0.01),而与社会适应性及各因子存在明显负相关(r=-0.488,-0.574;P0.01),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r=0.286,P0.01),与不成熟型及混合型应对方式存在负相关(r=-0.184,P0.01)。结论:农民工子女在自尊水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及应付方式方面低于非农民工子女;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性、应付方式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罪犯应付方式的特点,以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自尊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10名青少年罪犯进行了调查。结果:(1)与一般青少年相比,青少年罪犯在应付方式问卷解决问题因子上的得分显著更高,在求助因子上的得分显著更低,在退避、合理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更高(P0.05);不同入所时长、不同学历青少年罪犯人在应付方式问卷上的得分均有差异(P0.05);(2)青少年罪犯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上的得分均与在应付方式问卷的得分有显著相关。自尊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显著正相关(r=0.203,0.403;P0.05),与自责、退避因子显著负相关(r=-0.253,-0.215;P0.05);社会支持与求助因子显著正相关(r=0.214,P0.05),与自责因子显著负相关(r=-0.198,P0.05)。结论:与一般青少年相比,青少年罪犯有更不成熟的应付方式;青少年罪犯一些应付方式的使用频率与自尊、社会支持显著相关,尤其是退避与自尊负相关,求助与自尊、社会支持正相关,提示可以通过提升自尊和社会支持水平改善青少年罪犯不良的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在依恋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3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192名和非留守儿童86名,采用亲密关系量表(ECR)、社会支持量表(SSRS)、应付方式问卷(CSQ)以对依恋、社会支持、应付方式进行测评。结果:①ECR量表中留守儿童依恋焦虑及回避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t=-2.357,-2.869;P0.05);SSRS量表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得分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z=-2.808,-3.235,-2.776;P0.01);在CSQ量表中,留守儿童在求助这个因子上低于非留守儿童(z=-1.970,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留守儿童依恋回避与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求助、解决问题存在负相关(r=-0.252,-0.379,-0.363,-0.234;P0.01),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与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r=0.326,0.521;P0.01),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与解决问题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2,0.351;P0.01);③留守儿童主观支持在依恋回避与求助及解决问题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对支持的利用度在依恋回避与求助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结论:①留守儿童表现为高回避、高焦虑的不安全的依恋特征,缺乏社会支持,较少采取成熟型应付方式;②留守儿童依恋模式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应付方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依恋类型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②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与孤独感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自我模型与孤独感、自尊的关系更密切.③依恋自我-他人模型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依恋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自尊在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4~6年级小学生自尊、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某城镇小学4~6年级385名在校学生实施问卷调查,采用自尊量表(SE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儿童孤独量表(CLS)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及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481,0.400,0.378;P均0.01),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00,P0.01);2自尊在害怕否定评价和孤独感间起到了中介调节作用。结论:自尊可以部分调节4~6年级小学生在体验到社交焦虑时产生孤独感后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自尊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身体监视量表、外表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5所高校随机抽取的400名大学本科生(男生148人、女生252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1),大学生自尊与外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6,P0.01);自我客体化可正向预测外表焦虑(β=0.28,P0.001),自我客体化可负向预测自尊(β=-0.13,P0.01);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43(P0.05),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06,0.09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36%。结论:大学生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其嫉妒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湖南某高校选取443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的测试。结果:1男生在情绪反应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感断绝上显著高于女生(t=2.519,-3.493;P0.01)。男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t=4.269,3.622;P0.01);2自我分化总分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5,0.220,-0.346,-0.537;P0.01);3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焦虑均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0.239,P0.001;Beta=0.113,P0.05);4自我分化总分在依恋焦虑对嫉妒的影响作用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1.199,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4.49%。结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建立安全型依恋以减少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尊在大学生焦虑、孤独感与总体幸福感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方法随机选取520名大学生,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GWB)、孤独感量表(UCLA)、自尊量表(SES)以及特质焦虑量表(STAI)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与孤独感(r=-0.72)、特质焦虑(r=-0.75)呈显著负相关与自尊呈极显著正相关(r=0.67);自尊与孤独感(r=-0.56)、特质焦虑(r=-0.58)呈显著负相关;②自尊在焦虑、孤独感和总体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模型拟合良好。结论自尊可以部分调节大学生在体验到负面情绪时对幸福感产生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在其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人际信任问卷对10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回避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r=0.126,P〈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0.192,P〈0.01);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焦虑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r=0.168,P〈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0.230,P〈0.01);②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信任的回归效果(F=41.747,P〈0.01)达到了显著水平,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自尊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考试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考试焦虑量表(TA S)和应对方式问卷对1983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医学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为37.7%。高水平焦虑的学生占10.4%。考试焦虑存在性别、年级、专业差异(t=9.181,15.983,9.074;P〈0.01);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存在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医学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有考试焦虑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而无考试焦虑者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结论积极应对能缓解考试焦虑,消极应对则反之。在干预应对方式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减少自责,从而降低学生考试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依恋理论建构及问卷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王黎等编制的青少年依恋问卷的基础上,再次补充访谈结果,并对问卷进行修订,最终确定家庭依恋和朋友依恋两个问卷,并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结构。结果:家庭依恋和朋友依恋两个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0.70和0.81。两个问卷拥有相同的结构,由四个因子组成:亲和性、焦虑性、依赖性、消极性。因子负荷分别介于0.32-0.80和0.49-0.81。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模型指标拟和良好,进一步验证了青少年依恋问卷的维度。结论:青少年依恋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硕士研究生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间的关系.方法 参照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修订形成<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问卷>,结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8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测查.结果 1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水平较高(项目均分为2.68);行为不当与情绪低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9,P<0.001);2自我效能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及其情绪低落、行为不当维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③自我效能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或P<0.001).结论 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大学生对权威的畏惧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222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测量,填写"对权威的畏惧感问卷"和焦虑、抑郁、惧怕否定等自评量表。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对权威的畏惧感与焦虑、抑郁、惧怕否定、完美主义等心理困扰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与孤独感和羞怯存在较弱的正相关,与自尊存在较弱的负相关。结论: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一系列心理困扰有关,较高的对权威的畏惧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449名年龄12~18岁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青少年依恋问卷进行测量.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结果 父母依恋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4维度均与父母依恋相关没有显著意义(P>0.05);父母依恋不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消极维度与父亲焦虑相关有显著意义(P=-0.195,P<0.05);父母依恋不一致时,母亲回避、母亲焦虑与子女依恋家庭消极维度显著相关(P=-0.238,0.292,P<0.05),母亲焦虑与子女家庭依恋依赖维度有显著相关(P=0.238,P<0.05).结论 父母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受父母依恋一致性影响;母亲依恋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比父亲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更紧密;从各维度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与用类型方法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一新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对50名初一新生施测内隐联想测验(IAT),同时填答自尊量表(SES)和社交焦虑量表(IAS)。结果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ZIAT-ZSES)与社交焦虑有显著正相关。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765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初中生心理韧性的人际协助和情绪控制在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家庭氛围对初中生的孤独感和心理韧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01);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各个维度及总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心理韧性个人力方面(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能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孤独程度,其中情绪控制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高(β=-9.43,P0.01);心理韧性支持力方面(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也能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孤独程度,其中人际协助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高(β=-10.57,P0.01)。结论心理韧性可能是影响初中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中生依恋类型与独处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独处行为量表》对442名高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依恋回避与孤僻和积极独处的相关分别为0.451和0.233(P<0.01),与孤独的相关为-0.383(P<0.01);依恋焦虑与社交回避和孤独的相关分别为0.410和0.622(P<0.01),而与积极独处的相关为-0.140(P<0.01)。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被试的独处行为明显不同,专注型的积极独处得分最低,而孤独得分最高;冷漠型在孤僻分量表得分最高;而害怕型则在社交回避分量表得分最高。结论:安全型依恋者以积极独处为主要特征,害怕型依恋以社交回避为主要特征,专注型依恋以孤独为主要特征,而冷漠型依恋则以孤僻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初一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初一学生抑郁症状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和环境因素。方法:用自陈问卷调查300名样本的抑郁症状及自尊、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矛盾性,分析这些因素与抑郁症状之间以及生活事件各因子与自尊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自尊、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状负相关(标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9和-0·14),生活事件与之正相关(标化回归系数0·26);在生活事件6个因子中,学习压力及相关因子与自尊负相关(标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4和-0·13)。结论:抑郁症状在初一学生中相当常见;自尊水平低下、缺乏社会支持以及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在各种生活事件中,来自学习过程的压力和挫败对自尊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