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细胞培养水平探讨后囊混浊形成机理和术后血-房水屏障破坏、晶体皮质残留等对其的影响。方法用考马斯亮蓝(CoomassieBB)染色、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培养的牛晶体上皮细胞(bovinelensepithelialcels,BLEC)的增殖和分化规律,用Giemsa染色比色法观察胎牛血清、房水、晶体皮质等对BLEC增殖的影响。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BLEC可在第1~7代内分化为晶体纤维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形状渐趋长条形和梭形,细胞骨架逐渐增多;胎牛血清呈浓度依赖性促进BLEC增殖(P<0.05);高浓度房水(占培养液1/3)抑制BLEC增殖(P<0.01),晶体皮质、晶体核、玻璃体均促进BLEC增殖(P<0.01)。结论晶体上皮细胞的分化在后囊混浊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术后血-房水屏障破坏、晶体皮质残留和玻璃体脱出可通过刺激晶体上皮细胞增殖促进后囊混浊形成。  相似文献   

2.
氟中毒状态下大鼠晶体的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国  莫志亚 《眼科研究》1997,15(4):260-261
目的了解氟中毒状态下实验动物的晶体形态学改变。方法以75~100mg/L的氟化钠溶液造成Wistar鼠的氟中毒,并以正常饮水大鼠作为对照组,在供毒后的1、2、4、6个月进行晶体的形态学观察。结果82.1%(23/28)的氟中毒大鼠晶体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前囊下、皮质及核的混浊,而对照组仅为10.5%(2/19)的大鼠晶体出现了皮质及核的混浊,但无前囊下混浊,且程度较轻,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验状态下出现的晶体形态学改变说明氟中毒与白内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病例报告患者男,62岁,因双眼老年核性白内障入院。查双眼视力0.06,矫正0.2。眼压2.31kPa,晶体核及皮质混浊,前节及眼底均正常。于1994年7月左、右眼先后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常规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激...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改变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报告一组有晶体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冷冻、巩膜扣带、注气(SF6或C3F8)联合玻璃体切除术68例72只眼及未联合玻璃体切除术46例47只眼。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玻璃体切除眼术后发生核硬化38.9%,非玻璃体切除眼仅5.6%,P〈0.001。晶体后囊下混浊,玻璃体切除眼为34%,非玻璃体切除眼仅为4.2%,P〈0.001。核硬化与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的白内障分级系统对107名患者213眼晶体混浊,包括核部,皮质及后囊下混浊进行了白内障的分级。初步试点证明通过散瞳在裂隙灯下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标准照片对照,以确定检查或分级结果,以此方法较单纯用文字描述检查结果更易于掌握。检查结果通过一致性kappa值的分析表明WHO白内障分级系统在皮质及后囊下混浊一致性较好,而在核性混浊一致性较差,因此对核性混浊的分级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发生率的中远期回顾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地调查近5年的玻璃体手术病人。观察指标有性别、眼别、年龄、病程、病因、视力、术式、手术次数、并发症及玻璃体状态等。晶体混浊判定采用LOCSⅡ系统;采用Bayes逐步判别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追踪观察29~65个月(平均43.4±9.4个月),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发生率为9.92%,其中核硬化占69.23%,后囊下混浊占30.77%。影响因素有年龄、病因、病程及术后高眼压(F=2时,判对率93.48%,P=0.0000)。结论:在较高年龄组(平均48.56岁),晶体混浊与病因及年龄相关,主要表现为核硬化;在较低年龄组(平均26.25岁),多与病程较长(11.25个月)、病变广泛有关,表现为囊下混浊。术后高眼压对两者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建敏  郑广瑛 《眼科研究》1997,15(3):192-193
目的探讨简单易行的白内障囊外摘除(extracapsularcataractextraction,ECCE)加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远期(半年至2年)后囊混浊(posteriorcapsularopacity,PCO)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8例(31眼),其中外伤性白内障16例(16眼),并发性白内障6例(8眼),老年性白内障6例(7眼),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第7天开始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结膜下注射,全程用5-Fu(45mg),半年后随诊,按后囊混浊分级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1只眼中0级(后囊透明)者29眼占93.55%,Ⅰ级和Ⅱ级(后囊混浊)各1眼占6.45%,即后囊混浊的发生率为6.45%,明显低于其它报道(40~50%),而且所发生的2例后囊混浊未引起明显的视力下降,故有效防治率达100%。结论5-Fu联合皮质类固醇局部应用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防治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撕囊范围和后囊膜混浊的关系[英]/RavalicoG…∥JCataractRefractSurg.-1996,22(1).-98~103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18.4%~50.0%之间。临床及实验研...  相似文献   

9.
患者霍××,男,30岁。因电击伤后双眼视物不清1年于1992年12月11回住院。全身检查:右上、下肢及躯干右侧皮肤不规划烧伤瘢痕,右下肢大块植皮。心肺及其他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在手动/10cm,左0.3。双眼无充血,前段正常,右眼晶体磁白色混浊,虹膜投影消失。左眼晶体乳白色不均匀混浊,前囊下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样变。视网膜功能及眼压均正常。诊断:电击性白内障。于lop年12月间日局麻下行右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角膜线切口7mrn,截囊后镊子夹出前囊,注吸针头接平衡盐水吸出较核及皮质,后囊抛光,2%…  相似文献   

10.
各种原因引起的瞳孔区晶体前囊和/或后囊下或核性白内障,尽管其余晶体皮质大部分清亮透明,但常严重影响视力。过去治疗这些病例要分两次手术,第一次是刺囊术,第二次是作白内障摘除术或灌吸术。自钕钇铝石榴石激光(YAG激光)问世,给白内障手作提供新途径,已有应用YAG激光行晶体前囊膜切开术,可较刺囊术更好地促使晶体皮质混浊,使白内障摘除术更容易。但是,YAG激光前囊膜切开术后常发生眼压升高和前房内炎症反应,为避免这种不良反应,利用YAG激光在晶体皮质内发生的微小爆炸和冲击波作用,促进晶体皮质液化和混浊,这样保存了完整的晶体囊膜,激光后前房内既无炎症,又无眼压升高。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玻璃体切割术(PPV)已经成为治疗眼底疾病的主要方法.晶体混浊是PPV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既往的研究认为,晶状体核硬化(NS)和后囊下混浊与PPV有关,而前囊下与皮质型晶状体混浊与玻璃体切割术无明显关系.本文报道了本科室发生的三例PPV术后早期皮质性白内障,结合其发病特点,分析PPV术后晶状体皮质混浊的原因,以期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和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37眼,做小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晶体核与皮质,囊袋内植入IOL。随访3—24月。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73%病例C/D=0.9。术后视力达0.3—0.4者占55%,0.5以上者占18%。结果表明,这类白内障用超声乳化,大大提高了手术效果,随着手术医生对超声乳化技术的提高,患眼术后的反应越来越轻,手术效果是非常惊人的。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高岩  陈彤 《中华眼科杂志》1996,32(3):200-202
目的对白内障摘除术中影响人工晶体植入的最主要操作性并发症,即后囊破裂的发生、特点及有关因素等进行分析。方法连续统计老年性白内障757只眼(平均年龄67.3±8.3岁),按手术进程分别记录后囊破裂(包括悬韧带断离)、玻璃体外溢发生的有关情况。结果发生后囊破裂者51只眼(6.7%),合并玻璃体外溢者42只眼(5.5%)。发生于娩核过程中17只眼(33.3%),吸皮质过程中25只眼(49.0%),其后操作中9只眼。除操作意外损伤之外的主要因素为:娩核时切口偏小,截囊时晶体脱位;吸皮质时瞳孔太小,后房压力高,吸上方皮质时撕拉囊袋等。结论防止术中后囊破裂并提高处理能力,对于提高人工晶体一期植入的成功率和术后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肝素抑制人工晶体前膜和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81只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41只眼术中在皮质冲吸液中加入肝素(25u/ml);另40只眼作为对照。术后肝素组有11只眼前房出血,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人工晶体前膜及后囊混浊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肝素组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方形截囊术在皮质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形截囊术对32例(35眼)皮质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三月散瞳后通过房角镜观察人工晶体的固定位置。结果 术中33眼(94.3%)成功完成方形截囊,2眼(5.7%)失败改为开罐式截囊。术后有30眼(85.7%)人工晶体的双襻均在囊袋内。结论 方形截囊术为皮质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提供了一个边缘光滑整  相似文献   

16.
儿童单侧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总结43例(外伤性35例,先天性8例)儿童单侧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外伤性白内障组占65.7%;先天性白内障组占25.0%。随访发现儿童眼对后房型人工晶体耐受良好,未见顽固性色素膜炎、大泡性角膜病变或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影响儿童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弱视和后囊混浊,并讨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肝素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告老年性白内障47只眼行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22只眼术中于皮质冲吸液中加入肝素(25U/ml);另25只眼作为对照。术后肝素组有2只眼前房出血,但人工晶体前表面沉积物及后囊混浊少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肝素组视力为0.70±0.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4±0.28(P<0.05)。  相似文献   

18.
在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已广泛应用皮质类固醇。其副作用之一是可能诱发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了解这种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与应用皮质激素的关系,识别其特征,对于眼科医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后囊下白内障与全身应用皮质类同醇的关系 Black等(1960)首先提出这个问题。他们报告的44例用糖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7例(39%)发生了双侧后囊下  相似文献   

19.
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络膜上腔出血是一种非常少见而又十分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常导致患眼失明甚至眼球剜除。由于本例在手术中发现及时 ,术后处理得当 ,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患者男  81岁 身体健康 ,血压 2 3/ 11k Pa,左眼眼前手动 ,晶体核性混浊 ,3年前右眼因并发性白内障曾行晶体囊外摘除手术 ,术后矫正视力 0 .4。诊断为左眼并发性白内障收治入院。于 1999年 3月 18日 ,在局麻监护下行左眼晶体囊外摘除术。行巩膜隧道切口 ,晶体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囊 ,水分离囊膜和皮质及皮质与核 ,直到晶体核能旋转 ,因发现晶体核较大 ,给予扩大切口 ,用晶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改变。方法 24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白内障组,每组12只。白内障组大鼠用半乳糖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大鼠用普通颗粒饲料喂养。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变化,观察至30d处死大鼠后取晶状体,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晶状体病理组织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观察至30d时,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保持透明,白内障组大鼠9眼(37.5%)出现均一的皮质性混浊,15眼(62.5%)出现核混浊。白内障组光镜下可见晶状体皮质和核部大量纤维细胞水肿、崩解,前囊膜下及后囊膜下出现纤维细胞样的有核细胞堆积;透射电镜下可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变性、增生并突破晶状体上皮层向浅层皮质移行。结论 半乳糖性白内障不仅有晶状体纤维细胞水肿及结构破坏,还存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分化和移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