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为了研究马桑内酯致痫时癫痫样放电与神经元内在兴奋性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采用大鼠海马脑片技术,细胞外微电极记录的方法,观察了ATP敏感钾通道激动剂腺苷对海马脑片CA1区细胞群体锋电位的作用。结果:腺苷对马桑内酯所致的成串癫痫样放电具有抑制作用。结论:ATP敏感的钾通道可能是马桑内酯致痫时神经元内在兴奋性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离体海马脑片技术,在20只SD大鼠海马脑片上初步观察了SC1001钠对马桑内酯(CL)所致海马CAl锥体细胞痫样放电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SC11001钠的抗痫作用机理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和方法 :应用Na 、K 选择性微电极检测马桑内酯致痫大鼠海马及海马脑片神经细胞外Na 、K 活度的改变。结果 :海马内注射马桑内酯 (5 μL ,5× 10 -4 mol/L)致痫大鼠 30s、1min和 2min后 ,海马神经细胞外Na 活度分别低于对照组 2 7 7mmol/L、5 0 3mmol/L和 5 7 8mmol/L ,而K 活度则分别高于对照组 2 3mmol/L、2 4mmol/L和 2 9mmol/L(P <0 0 1)。 3min后 ,K 活度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 ,而Na 活度仍持续低于对照水平 (P <0 0 1)。海马脑片的实验结果与在体实验相似。结论 :海马神经细胞处于癫痫状态时 ,存在Na 内流、K 外流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前认为抗痫药可通过抑制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和增强GABA能的 IPSI发挥作用。SC1001Na是一种合成抗痫药。本实验在47只SD成年大鼠海马脑片上运用低镁模型及双脉冲抑制模型观察了该药对锥体细胞突触传递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经典制备海马脑片,人工脑脊液(ACSF)孵育1.5小时后进行实验,施予锥体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硝基苯-甲磺酸(NS-398)对幼鼠痫样放电的作用及其对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突触电活动的影响,研究NS-398在幼鼠痫性发作中的作用。方法:用生后第14天龄SD大鼠制作海马组织脑切片,记录其CA1区锥体神经元场电位,以群峰电位(PS)个数和波幅作为指标来评价脑片放电的变化。给脑片用不同浓度青霉素,建立离体海马脑片痂样放电模型,在脑片灌流液中用不同浓度NS-398,观察对PS个数和波幅的影响。全细胞记录模式下,观察NS-398对海马CA1锥体神经元递质释放和突触活动的影响。分别记录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和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观察NS-398对其波幅和频率的影响。结果:NS-398浓度为10μmol/L时,对青霉素诱发的痼样放电没有多大的抑制效应;当浓度为20gmol/L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30μmol/L时抑制作用很强,明显降低PS的波幅和减少其频率。NS-398能明显抑制致痴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sEPSC的频率,但是对其波幅及衰减时间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NS-398能明显增强致痫大鼠海马脑片锥体神经元sIPSC的频率,明显延长sIPSC的衰减时间,对波幅影响不大。结论:COX-2抑制剂NS-398能减少sEPSC的放电和增强sIPSC的抑制功能,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  相似文献   

6.
于胜波  金融冰  王建  宫瑾  隋鸿锦 《解剖学杂志》2005,28(1):53-55,i004
目的:研究黄体酮(P)对戊四唑(PTZ)致痫大鼠的发作情况和对海马结构内的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去卵巢(OVX)雌性SD大鼠,设立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给药组,取含背侧海马的脑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实验给药组大鼠均未出现癫痫发作,实验对照组大鼠发作均达Ⅳ级以上。(2)实验对照组海马结构内MAP2免疫阳性反应减弱,而实验给药组则增强。结论:P可对抗PTZ致痫的行为发作,并且上调了海马内MAP2的免疫活性,可能参与了P对抗癫痫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观察在脑内置入引导电极接自体脑外肌肉组织对青霉素致痫大鼠行为学、脑电图(EEG)及海马C-fos、C-jun的表达,探讨其对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每只6只,分别为致痫组(海马内微注射青霉素制备痫性发作模型)、脑电转道组(致痫灶置入引导电极并接自体脑外肌肉组织)及对照组(脑内置入引导电极,不致痫)。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EEG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C-fos、C-jun的表达。实验中观察到致痫组、脑电转道组大鼠痫性发作次数无显著差别;脑电转道组EEG放电次数较致痫组显著减少(P<0.05);4 h点脑电转道组注药侧海马CA3、CA1区C-fos、C-jun表达明显低于致痫组注药侧(P<0.05)。本实验证实了自体脑外转道模式下,引导电极置入减少了致痫大鼠痫性放电次数,下调了致痫大鼠海马C-fos、C-jun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和方法:采用皮层应用或海马内注射马桑内酯的方法致痫大鼠,用钙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检测了致痫动物皮层、海马细胞外Ca2+浓度的变化,观察了海马CA2区注射硫酸镁对致痫大鼠脑电图和皮层、海马诱发电位的影响.结果:马桑内酯致痫时,皮层、海马细胞外Ca2+浓度分别降低了0.61 mmol·L-1和0.74 mmol·L-1,海马内注射硫酸镁能明显地抑制致痫动物皮层、海马诱发电位和脑电图痫样放电.结论: 镁盐的上述作用可能与抑制Ca2+流入神经元内有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脑片技术研究了加锡果宁(Edulinine, Ed)对抗痫样放电的机理。在大鼠离体海马片实验,用人工脑脊液(ACSF)荷包牡丹硷Bi cullide, BCL, 5μM)灌流脑片,单脉冲刺激海马的Schaffer侧枝,诱发CAl区锥体细胞产生痫样放电。微量恒速推注Ed到脑片表面,结果观察到不同剂量的Ed(0.5mM,0.9mM,2.0mM,3.1mM)均对BCL诱发的痫样放电有明显的抑制炸用。抑制的程度与剂量有关。结果提示Ed在大鼠海马抗痫样放电的机制,可能与增强海马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功能和直接改变锥体细胞膜的某些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谷氨酸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致痫大鼠海马PKAcβ、PKCα的免疫反应变化。方法:大鼠于脑立体定位仪上行侧脑室注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注射阈下致痫量的L-谷氨酸钠;C组注射致痫剂量的L-谷氮酸钠;D组单纯注射IL-1β;E组联合注射IL-1β和阈下致痫量的L-谷氨酸钠。注射完毕1h后用SABC法显示5组大鼠海马的PKAcβ、PKCα的免疫反应变化。结果:C、D、E3组大鼠均有明显的痫性发作,且海马PKAcβ、PKCα的免疫反应均明显强于A组。结论:在谷氨酸和IL-1β的致痫活动中,PKAcβ、PKCα参与了其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和方法:应用Na+、K+选择性微电极检测马桑内酯致痫大鼠海马及海马脑片神经细胞外Na+、K+活度的改变。结果:海马内注射马桑内酯(5 μL,5×10-4 mol/L)致痫大鼠30 s、1 min和2 min后,海马神经细胞外Na+活度分别低于对照组27.7 mmol/L、50.3 mmol/L和57.8 mmol/L,而K活度则分别高于对照组2.3 mmol/L、2.4 mmol/L和2.9 mmol/L(P<0.01)。3 min后,K+活度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而Na+活度仍持续低于对照水平(P<0.01)。海马脑片的实验结果与在体实验相似。结论:海马神经细胞处于癫痫状态时,存在Na+内流、K+外流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双向电泳技术获得可能与马桑内酯(CL)癫痫发作及人参皂甙Rb1(GRb1)神经保护作用有关的蛋白质成分,探讨海马组织蛋白质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GRb1对其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对照组、CL致痫组和GRb1+CL致痫组动物海马组织蛋白,双向电泳分离,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蛋白质。结果: 成功鉴定出6个蛋白质分别是:脑肌酸激酶(brain creatine kinase)、内吞蛋白A1(endophilin-A1)、UPF0628 蛋白 C10orf96 同源物(UPF0628 protein C10orf96 homolog)、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光导素样蛋白(phosducin-like protein)及桥整合蛋白3(bridging integrator 3)。其中前3个蛋白质在GRb1+CL致痫组表达低于CL致痫组,后3个蛋白质在GRb1+CL致痫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 CL致痫组、GRb1+CL致痫组和对照组表达的蛋白质存在明显差异。鉴定出的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与GRb1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其中 brain creatine kinase、endophilin-A1和UPF0628 protein C10orf96 homolog可能与CL所致癫痫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正莉  李莉  朱长庚  于珊  李平  魏瑛 《解剖学报》2004,35(6):570-57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致痫或促痫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动物行为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行为学观察表明:IL-1β组大鼠有轻至中度癫痫发作,IL-1β和谷氨酸(Glu)联合注射组有中至重度癫痫发作,IL-1受体拮抗剂(IL-1ra)预处理可减轻或抑制癫痫发作。IL-1β致痫或促痫时,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Gas蛋白免疫反应明显增强,海马组织cAMP含量明显增高,IL-1ra预处理,则可抑制cAMP的升高。结论IL-1β可能有致痫和促进Glu致痫作用,IL-1ra可抑制此作用。IL-1β致痫或促痫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在海马区与Gas蛋白介导的AC-cAMP途径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白细胞介素 -1I型受体 ( IL-1RI)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致痫大鼠行为改变与脑内 IL-1RI表达变化。结果发现 ,侧脑室注射白细胞介素 -1β( IL-1β)后再注射阈下剂量谷氨酸钠 ,可导致动物痫样发作 ,其大脑皮质及海马锥体细胞层 IL -1RI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免疫反应增强 ;如先注射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 IL-1ra)、再注射 IL-1β和阈下剂量谷氨酸钠 ,则动物无痫样发作 ,且大脑皮质及海马锥体细胞层 IL-1RI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较注射 IL -1β和阈下剂量谷氨酸钠组减少 ,免疫反应着色减弱。结果提示 ,IL -1β有明显促进谷氨酸钠致痫的作用 ,IL-1RI可能参与致痫过程 ,IL-1ra具有抗痫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黄体酮对戊四唑(PTZ)致痫大鼠的发作情况和海马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影响,旨在从形态学角度探讨黄体酮对抗癫痫作用的可能机制。实验中采用成年去卵巢(OVX)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实验对照和实验给药3组。空白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实验给药组经腹腔注射黄体酮,每天一次。3 d后,空白对照组经腹腔注射NS,实验对照和实验给药组经腹腔注射PTZ致痈。注射PTZ 1 h后,灌流固定,取脑,做振动切片。取含背侧海马的脑片,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图象分析计数海马齿状回门区内GABA免疫阳性细胞数。结果:(1)实验给药组大鼠均未出现癫痫发作;(2)三组间齿状回门区内GABA免疫阳性细胞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实验给药组的GABA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结果显示,黄体酮可对抗PTZ致痫的行为发作和门区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损伤,并提示黄体酮可能具有增强GABA能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青霉素致痫大鼠脑内生物能量的变化过程及电极干预对其的影响,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青霉素模型组(B组)、金属电极干预组(C组)及绝缘电极干预组(D组),测定致痫灶电势及海马ATP合成酶β亚基(ATP5B)表达。发现致痫灶内电势及海马神经元细胞ATP5B表达呈现先增强后减弱变化趋势,金属电极置入降低了致痫灶电势而不改变海马ATP5B表达。推测青霉素致痫大鼠痫性发作过程中存在脑内电势的变化,出现相应的生物能量代谢的变化,致痫灶电势因金属电极干预而消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长期培养大鼠海马脑片与在体生后发育海马结构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和NR2B表达变化的异同,为利用海马脑片研究NMDA受体亚单位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中的作用提供资料。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海马脑片培养技术及图像分析。结果:NRI、NR2B在海马脑片各区和生后大鼠海马结构各区表达模式相似,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升降幅度不同;NR2A在海马脑片各区是“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生后海马结构各区则呈现“先降后升”的模式。NRI、NR2A、NR2B在脑片和在体发育海马的相似期间,在CA1、CA3、PG区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3w/C2w时NRI和NR2B在海马脑片各区的表达强度,和其在生后大鼠海马结构中的表达较相似。  相似文献   

18.
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效能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研究学习与记忆突触机制的客观指标.近年来随着脑片技术的发展,很多关于LTP的实验研究都在脑片水平上进行.介绍了海马脑片CA1区LTP的调节表达机制的研究,海马脑片上诱导产生的LTP的特征和脑片条件的关系,多巴胺转运蛋白阻断剂通过活化D3多巴胺受体增强海马脑片CA1区LTP,以及激活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突触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联合LTP的研究,综述了在脑片水平上研究LTP的诱导表达维持及调节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和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癫痫大鼠海马自噬活性的变化及自噬抑制剂wortmannin(WM)对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致痫2 h、8 h、16 h、24 h、72 h组和WM干预组。应用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免疫印迹检测海马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的比值作为自噬活性的指标。结果:LC3Ⅱ/LC3Ⅰ比值在大鼠癫痫发作2 h时开始升高,24 h达到高峰,持续升高至少72 h。致痫24 h时海马CA1区出现明显神经元损伤和丢失。WM干预组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100.88±18.73)显著高于癫痫组(70.16±5.09)(P0.05),LC3Ⅱ/LC3Ⅰ的比值低于癫痫组(P0.05)。结论:癫痫发作导致的海马损伤时存在自噬激活现象;WM通过抑制自噬活性减轻癫痫发作所致的海马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糖苷水解酶(PARG)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探讨PARG抑制剂单宁酸对凋亡诱导因子(AIF)、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调节作用。方法: 应用Nissl染色方法检测海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在单宁酸干预前后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单宁酸干预前后致痫大鼠海马组织聚腺苷二磷酸核糖、AIF、IL-1β和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 单宁酸干预明显减少癫痫大鼠损伤海马神经元数目(P<0.05);增加致痫大鼠海马组织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平(P<0.05);增加致痫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蛋白中AIF含量,降低核蛋白中AIF含量 (P<0.05);可显著降低致痫大鼠海马组织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P<0.05)。结论: PARG抑制剂单宁酸可减轻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阻断线粒体AIF的核转位,抑制海马组织IL-1β和TNF-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