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98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及稳定性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斑块不稳定率低于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斑块不稳定率及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良好,可显著缩小斑块面积,降低不稳定性,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将80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0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查颈动脉彩超,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6个月后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脑血栓病患,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研究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1年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显著优于对照组(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NIHSS、Barthel指数、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减轻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患者动脉斑块的厚度和面积,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36例在其基础上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IMT、斑块面积及hs-CRP、NO的含量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IMT、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00例脑血栓患者,通过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脂指标以及Barthel指数。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7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为(12.18±2.71)分,低于对照组的(18.76±3.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且安全性高,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评价治疗前后血脂三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结果: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TG、TC、LDL-C下降,HDL-C上升,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四项指标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减小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血脂状况,缩小颈动脉厚度和斑块面积,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作用。方法将保定市徐水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1年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内的死亡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脑梗死的斑块形成,减轻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防止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在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诊治的脑血栓患者中选取116例作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为分组标准:将单纯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设为对照组(n=58),将服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者设为研究组(n=58),比较脑血栓疗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差异。结果①研究组的脑血栓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的86.21%(χ~2=3.940,P=0.047);②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面积(0.98±0.11)mm、(1.23±0.06)cm~2均小于对照组的(1.65±0.21)mm、(1.59±0.19)cm~2(t=21.524、13.760,P=0.000、0.000)。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控制效果。方法:将6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仅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CCAD)、颈动脉膜中层厚度(CIMT)、斑块体积以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CAD、CIMT、斑块体积以及血脂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CAD显著大于对照组,CIMT、斑块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显著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有效扩大CCAD,减小CIMT和斑块体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刘新红 《北方药学》2017,(12):92-93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胶囊对脑血栓患者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Carotid plaque area,Smax)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6月接诊的脑血栓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实施血栓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胶囊.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IMT、Smax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TG、TC、HDL-C水平均比对照组低,LDL-C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胶囊治疗脑血栓能有效调节血脂水平,并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P、血脂、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治疗,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血清CRP、血脂指标及凝血功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APTT)、CRP、IMT、颈动脉斑块面积、NIHSS评分分别为(18.07±2.24) s、(36.59±3.52) s、(11.2±3.6) mg/L、(0.57±0.16) mm、(1.36±0.32)cm2、(9.31±2.06)分,对照组分别为(15.24±1.88) s、(31.84±2.55) s、(26.4±6.7) mg/L、(0.68±0.13)mm、(1.55±0.37)cm^2、(15.86±2.25)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6、3.602、6.042、3.335、3.509、6.003,均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7,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能有效调节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抑制血管炎性反应,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缩小颈动脉IMT,抑制血栓形成及进展,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CRP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大小及血浆CR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斑块大小为(0.069±0.021)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1.29±0.28)mm,均显著小于治疗前(t=7.538、7.132,均P<0.05),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后(t=7.131、6.372,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为(3.54±1.92)mg/L,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1,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7.125,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而言,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仅可有效缩小斑块面积,还可降低CRP,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德春 《中国药房》2011,(32):3027-3028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合并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患者除服用降高血压药物外,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阿司匹林100mg;对照组仅服用降高血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分别于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服药6个月后斑块消失率达20.5%;服药12个月后消失率达34.2%;未消失的斑块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共有48个,6个月后斑块增加3个,增加7%;12个月后斑块增加7个,增加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及稳定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何荣芬  仇君 《中国药业》2012,(20):25-2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维生素E、维生素C等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干预6个月后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积分分别为(3.78±0.68)分和(4.52±0.75)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77.90±21.74)分和(51.54±12.44)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合并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低回声、不均质及强回声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依据彩超将7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38例,2组颈部彩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6个,按超声检查的回声特性分成3类,低回声105个,不均质回声89个,强回声52个,治疗组均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和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观察2组斑块在治疗6月,12月后颈动脉3类斑块缩小程度及不稳定粥样斑块比率有无改变。结果治疗6月后3组颈动脉3类斑块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稳定性斑块数目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后低回声斑块大小及稳定性斑块数目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观察二组中阿托伐他汀对低回声颈动脉粥样硬化低回声斑块有缩小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翔宇 《药品评价》2021,(5):301-304
目的:探究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并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焦作市人民医院EH并AS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颈动脉斑块分级、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清道夫受体-B(CD36)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DBP、SB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TC、LDL-C、TG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CP-1、CD3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EH并AS患者,可降低血清MCP-1、CD36水平,有效控制血压,改善血脂代谢,延缓AS进展,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多达一(即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82例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实验组患者则行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实验组降压总有效率、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5.2%、92.9%,与对照组的80.0%、6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4.05±0.20)VS(4.56±0.27)]mmol/L、TG[(1.82±0.52)VS(1.98±0.62)]mmol/L、LDL-C[(1.66±0.50)VS (2.74±0.62)]mmol/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达一(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患者血脂明显改善,且可稳定斑块,疗效明确,可作为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慕鹏莺  牛向宏 《安徽医药》2016,37(9):1124-112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及对照组,每组各33例。3组均常规行活血化淤等基础治疗,使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观察3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改善(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CD62p、PAC-1及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使用1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炎性反应,同时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