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藏者曰隐。穴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甲乙经》有:“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是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因名隐白。2.大都:都者盛也。穴当足大趾本节之后内侧陷中,《甲乙经》有:“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是处皮肤丰盛,因名大都。3.太白:穴属足太阴,位于足内侧,核骨下陷中。《全鉴》有:“足大指后内侧,内踝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是处皮肤较足底  相似文献   

2.
1、葛根:据《珍珠囊·引经报使》(金·张洁古撰):“足太阴脾:升麻、苍术、葛根、白芷。足阳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本草备要·葛根》:“开发腠理,解肌退热。”据此,可见葛根为足太阴脾与足阳明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全书中共有33条涉及到针灸疗法,明确提出的穴位有风池、风府、期门、肺俞、肝俞、关元和大椎穴。笔者以“期门”穴为例,谈一下其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期门乃足厥阴经的末穴,为肝之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之会。十二经气血运行始出于手太阴肺经之云门而终入于足厥阴肝经之期门,如是循环,故期门穴为气血归入之门户,针刺期门有着泻肝实、清肝热、清血室邪热之功效。《伤寒论》中共有6条原文涉及到应用“期门”穴治疗病证。主要有伤寒病中的肝邪乘脾、肝邪乘肺、热入血室和误用汗法后热邪入于肝经的谵语,以…  相似文献   

4.
大包其意有二:一日穴位,位于渊腋下三寸;二日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脉,走向表里经,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足太阴脾经已有足太阴之络公孙为何又有脾之大络大包?现就此浅论如下。 大,广大也。包,包容,包罗,周遍也。指广大之人体,为先后之气所包罗,由于先后天之气,可以荣敷周身,故能“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内观经》)杨上善曰:“脾为中土,四藏之主包裹处也,故曰大包也”。意为脾土居四藏之中,有如受四藏所包裹,故曰大包,大包为脾之大络,其经气行经,由周荣斜抵胁肋,交贯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肾脾胃四经接近,“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  相似文献   

5.
<正> 八、足少阴肾经涌泉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心陷者中”。考“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说文》:“滕也”。杨基诗:“酒酣文思涌”。“泉”水自地出为泉(其义详前释)。《释名·释水》:“水上出曰涌泉”。此穴在足底,当足跖屈时的凹陷处是穴。足少阴肾脉由此向上腾溢,如泉水自地涌出,故穴名涌泉。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祖国医学史上有许多卓识成就,回顾这些成就,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和中医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急症与急救 祖国医学对急救学有着丰富的内容,早在《内经》里就记有“薄厥”、“大厥”、“尸厥”的证候。其描述颇似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即中风的证候。《素问·缪刺论篇》对“尸厥”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急救方法:“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隐白穴),后刺足心(涌泉穴)……”。  相似文献   

7.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张仲景把黄疸分为五类,治有十一法。先谈分类: 黄疸:脾积湿热,溢于体表,必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频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8.
<正>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考“承”有受义。《礼·礼运》:“是谓承天之祜”。《易·师卦》:“开国承家”。虞翻谓:“承受也”。“泣”,《说文》:“无声出涕曰泣”。《六书故》:“书:‘呱呱而泣,’诗:‘其泣喤喤’,泣非无声也,大约悲者泣而哀者哭,哭泣之声有细大之差焉”。《尔雅·释言》:“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四白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一寸,面(九页)骨颧  相似文献   

9.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于三阴。阳病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历代注家对其中“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经文的理解存有歧议。吴崑说:“为之,为脾也。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而张景岳以及现今《内经讲义》、胡天雄《素问补识》等都认为是脾亦为胃行气于三阳。然而笔者则坚持认为,此句之释应从吴崑之说。应理解为:阳明胃者,为脾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其理有四:  相似文献   

10.
中医高等院校五版教材将痿证分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等四型,余意应增“寒湿困脾”一型方才全面。 痿证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该书主要从虚热与脾湿两个方面立论。其论述脾湿方面的经文主要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素问·痿论》)云:  相似文献   

11.
三阴交穴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腧穴,顾名思义它又是足大阴、足少阴、足厥阴三条经脉的交会穴。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能补能泻、运用广泛、疗效迅速的特点,是临床上意义重要的一个常用穴。笔者现就三阴交在临床上的运用,浅谈一些心得体会。1定位与操作三阴交位于内踝上3寸处,当胫骨内侧后缘取穴。以局解上看,它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指卡肌;深层还有大隐静脉、胫后劲:静脉;深层后方有胫神经。针刺时应选卧位或端坐位,直刺1-1.5寸,可灸。另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妊娠河刺也”,故对于孕妇应慎用三阴交。2主治范围2…  相似文献   

12.
三阴交 ,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阴脾经 ,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阴经之交会穴。别名承命、太阴、下之三里。因其为足三阴之交会穴 ,故名。“三阴交者 ,是足三阴经之交会 ,故名三阴交” (《会之针灸学》) ,三阴交穴主治范围极广 ,不仅应用于脾经之腹胀、泄泻等消化系统的病变 ,而且善治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病变 ,作者在妇科的临床中 ,以三阴交为主穴 ,根据病症配以不同的腧穴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病案举例1 1 痛经患者 ,女 ,2 5岁 ,工人 ,月经 15岁初潮 ,周期尚准。主诉每于经前、经期腹部胀痛拒按半年。平素…  相似文献   

13.
<正> 七、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内眦外。”考“睛”,意指眼睛,《玉篇》:“睛,目珠子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明”,《说文》:“照也”,《左传·昭二十八年》:“照四方日明。”此穴在目内眦角,《甲乙经》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对孔糜尿早有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载:“……少腹冤热而痛,出白。”《景岳全书》载:“有浊在尿者,其色如泔浆。”后又有“白浊”“浊淋”等描述。  相似文献   

15.
十二足厥阴肝经1.大敦穴当足大趾,肉起如敦状之三毛处是穴。考肝为木脏,主春主生,故名大敦2.行间行者经过也,穴在足大、次趾之间,《灵枢·本输篇》:“肝脉溜于行间”,故名行间。3.太冲《子午流注说难》:“太冲乃是足厥阴  相似文献   

16.
根据脏腑学说 ,肝主青色 ,心主赤色 ,脾主黄色 ,肺主白色 ,肾主黑色 ,以颜面所呈现的这五种颜色的状况 ,可以推断五脏有虚实寒热之变 ,如《素问·痿论》有 :“肺热者色白……心热者色赤……肝热者色苍……脾热者色黄 ,肾热者色黑”的记载 ,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望诊的运用有一定意义 ,兹就小儿患者浅谈之。1 望神色 《内经·脉要精微论》曰 :“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 ,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壁之泽 ,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苍。”五色主病 ,主要从面部色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1 《内经》与《难经》中记载的十二经脉路线(1)第一种路线:《灵枢·经脉》、《灵枢·营气》等篇中记载的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终于足厥阴肝经,复还于手太阴肺经。如此存在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的经脉路线(把这种经脉路线浅显地称为“半向心半远心十二经脉”)。(2)第二种路线:《灵枢·脉度》篇中记载“手之六阳,从手至头……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这样,十二经脉的走向都是始于四肢末端(把这种经脉路线浅显地称为“全向心十二经脉”)。又《难经·二十三难》中记载“手三阳之脉,从…  相似文献   

18.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19.
魏德斌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Z):135-135
膻中穴,异名元儿、上气海、胸堂,是心包经募穴,系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及任脉之会穴。《针灸大成》载:“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也是八会穴中气会穴,胸中两乳间曰膻,穴位在两乳间之中,故膻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所载,太阴病主要论述太明脾虚中阳不足、寒湿内阻之证,而与肺的关系不大,故有谓:“太阴病传足不传手。”从气化学说的观点看,“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明是太阴脾经属湿土,手太阴肺经属清金,二经子母同气。故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就标本之气言:“少阳太阴从本、……故从本者化生于本。”(《素问·至真要大论》),因太阴之气惟阴湿,故从本气以为生化也。张介宾曰:“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从本。”所以张仲景在太阴篇中,重点讨论了太阴脾虚、寒湿为主的病变。如太阴脾虚寒湿的理中丸(汤)证,有口不渴,吐利、腹痛、喜唾、久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