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可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此,同时具有心脏再同步功能和除颤功能的三腔ICD(CRT—D)已开始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结合,被称为带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同步治疗,或带有心脏再同步治疗功能的除颤器。  相似文献   

3.
大型临床试验为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临床试验通常有严格的入选标准,严密的随访监测,现实生活中的患者能否同样受益?Boston Scientific公司的远程监测系统Latitude于2006年投入临床应用,目前已入网超过20万的ICD与CRT患者;医学专家独立分析这些数据,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源自大样本真实世界患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数量与心脏性猝死(SCD)一级与二级预防患者临床资料特征,为ICD患者筛选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行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资料与患者植入ICD类型,分析历年ICD植入数量与一级、二级预防患者资料的特征与差异.结果 入选214例患者,一级预防108例,二级预防106例.ICD植入数量与一级预防患者比例逐年增加.与二级预防患者相比,一级预防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更差(P<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0.34±0.01)对(0.50±0.16),P<0.01],QRS时限更长[(135.83±35.08)ms对(111.68±34.15)ms,P<0.01],log (NT-proBNP)水平更高[(3.32±0.62)pg/ml对(2.83±0.83) pg/ml,P<0.01],肾小球滤过率更低[(75.15±24.23) ml/min对(90.25±70.30) ml/min,P=0.037];一级预防患者冠状动脉疾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占90%,与二级预防患者疾病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冠状动脉疾病比例均较低(13.1%与22.6%);二级预防患者主要植入单腔ICD(84.0%),而一级预防患者植入CRT-D比例最高(74.1%),组间植入ICD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CD植入数量与一级预防患者比例逐年增加,一级预防患者的识别与植入工作有待改进,特别是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良患者与未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慢性心功能不良患者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包括起搏器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术后,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以往,医生只能在程控仪上获得这些数据,不但工作负荷日趋加重,而且患者复查成本较高,会导致失访率增加而带来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无线发射技术的成熟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远程随访和监测成为新一代器械植入术后患者新的管理模式,正逐步得到推广.国外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以下对目前远程随访和监测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对今后国内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一级预防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医院因一级预防而植入ICD或CRT-D的所有患者.结果 140例患者中,植入ICD的患者51例,CRT-D患者89例,平均随访(26.8±12.6)个月.结果显示在ICD一级预防中启动ICD正确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3%,误治疗率为12.9%,其中误治疗中85.3%发生在单腔ICD一级预防中.ICD一级预防中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52.2%),非心脏原因死亡(39.1%).ICD正确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宽QRS时限、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高B型脑钠肽(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在ICD或CRT-D一级预防患者中,宽QRS时限、低LVEF及高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误治疗主要发生在单腔ICD患者.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近年来心律失常器械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基础上,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协会(ACC/AHA/HRS)推出了<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本文着重探讨了新指南关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以及联合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适应证的进展.就生理性起搏方面,强调通过优化起搏参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室心尖部起搏,这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再进行心脏移植的病例特点和原因.方法 选择12例植入器械治疗后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对临床表现、器械治疗后随访、心脏移植的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植入了CRT,6例患者植入ICD,平均年龄22~63(43.67±12.05)岁,植入器械治疗至移植手术的平均时间5~48(26.72±14.02)个月.ICD患者术后进行心脏移植的原因与心律失常发作、ICD频繁放电、ICD电池耗竭、心力衰竭加重有关.CRT患者术后进行心脏移植原因与心力衰竭加重有关.结论 对于需要植入ICD或CRT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植入器械治疗后严密随访观察,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情况决定心脏移植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均完善超声心动图,根据三尖瓣反流面积分为无、轻、中、重度四级...  相似文献   

10.
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基本治疗包括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预防血栓栓塞等并发症。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降低DCM心力衰竭的死亡率。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则可减少猝死,但ICD是否可在DCM的一级预防中应用尚存争议。心脏再同步治疗为部分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外科治疗主要适用于难以治疗的、晚期的DCM心力衰竭患者。他汀类药物及已酮可可碱、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可短期改善DCM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