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首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及其与梗死灶部位、大小的关系。方法:选择神经内科2006年9月—2010年1月首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408例,随访时间1年。其中继发癫痫42例,分为早发性癫痫组(18例)和晚发性癫痫组(24例)。分析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晚期首次癫痫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及其与梗死灶部位、大小的关系。结果: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首次癫痫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皮质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P〈0.05);梗死灶直径≥4 cm与〈4 cm分别发生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晚发性癫痫更容易反复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作与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梗死灶部位相关(累及皮质的梗死),与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梗死灶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预防,改善卒中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18年2月收治的1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是否继发癫痫分为继发癫痫组98例和非继发癫痫组96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梗死程度、病灶部位以及病灶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程度、病灶部位以及病灶面积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密切相关(P0.05)。结论:梗死程度、病灶部位以及病灶面积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癫痫的高危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以改善卒中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方法对852例脑卒中病人中72例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8.45%,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出血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皮质范围的较皮质下的发生率高。结论癫痫发作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皮质下)有明显相关性,其病变影响皮质是重要的致痫因素,而与性别及卒中类型无明显相关。卒中后癫痫多数药物控制效果良好,其癫痫发作机制,认为早期多由于脑水肿和脑代谢异常,晚期多由于癫痫灶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对920例脑卒中患者中80例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8.70%,出血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与病灶部位(皮质下/皮质)差异明显。结论:脑卒中是继发癫痫的重要病因,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明显相关性,脑卒中继发癫痫多数单药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患者112例,为癫痫组,并选取同期脑卒中无癫痫发作患者144例作为对照组,对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病灶部位、癫痫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研究。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病灶于皮层62例(55.36%),皮层下50例(44.64%);单次发作86例(76.79%),反复发作26例(23.2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度26例(23.21%)、中度59例(52.68%)、重度27例(24.11%),早发性癫痫49例(43.75%)、迟发性癫痫63例(56.25%)。卒中类型、病灶部位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相关(P<0.05),且多次发作者神经缺损程度更为严重(P<0.05)。结论脑栓塞、病灶部位位于皮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因素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继发癫痫发作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缺血性卒中是卒中的主要类型,约占卒中总发病率的70%-75%。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各种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增加,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和复发率将逐渐增高。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是指在发病1周内经临床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卒中。SIP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血管狭窄、心房纤颤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因素,亦是其危险因素。S IP临床最常见于腔隙性梗死和大动脉闭塞性疾病,最少见于脑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与继发癫痫的关系。方法对350例脑卒中患者继发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时间、类型、病变部位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以蛛网膜下隙出血及脑栓塞概率较大,皮质病变癫痫发病率较高。结论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发性癫痫较易控制,迟发性需长期规范治疗,脑电图异常对指导临床用药、预防性治疗癫痫有益。  相似文献   

8.
背景:老年卒中后继发癫痫是老年人癫痫的主要原因,对卒中的康复和预后有一定的影响。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发作与卒中类型、部位以及卒中面积的关系。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9—01/2004-12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60-83岁,平均(68&;#177;7)岁。患者均知情同意。方法:①根据入组患者卒中后癫痫首发时间分为早发型癫痫(卒中后2周内发作);迟发性癫痫(卒中后2周后发作),分析癫痫发生时间与卒中类型的关系。②根据影像学结果将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按梗死面积分为:〈一侧半球的1/4,1/4~1/2和〉1/2;按脑出血量分为小于20mL,20—40mL和大于40mL。分析癫痫发作与卒中部位和面积的关系。③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采用复诊形式进行随访6个月~4年,平均21个月。④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6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癫痫发生时间与卒中类型的关系:早发性癫痫患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数明显多于迟发性癫痫患者(10,2例;4,0例,P〈0.05),而脑血栓形成患者数明显少于迟发性癫痫患者(3,36例,P〈0.05)。②癫痫发作与卒中部位和面积的关系:脑梗死面积占一侧半球的1/4~1/2和〉1/2患者明显多于〈一侧半球的1/4(26,17,9例,P〈0.05);脑出血20~40和〉40mL患者明显多于〈20mL者(4,9,1例,P〈0.05)。③癫痫发作的预后:21例早发性癫痫患者中,6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15例患者2周内未再发作。47例迟发性癫痫患者中,18例1年后完全控制;23例癫痫控制良好;6例发作较频繁。结论:①早发性癫痫以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为主,迟发性癫痫以脑血栓形成为主。②脑梗死面积超过一侧半球面积的1/4,脑出血〉40mL者发生癫痫的危险性明显增高。③早发性癫痫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000例脑卒中患者中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癫痫的总发生率6.00%,卒中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为53.33%(32/60),晚期发生率为46.67%(28/60),以部分发作为最多占65.00%(39/60),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关,皮质病灶较易发生卒中后癫痫,皮质(10.65%)与皮层下(2.7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不同卒中类型癫痫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发作的最常见原因,皮层病灶较易发生癫痫。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组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患者87例,对照组脑血管病后无痫性发作或继发性癫痫患者23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头颅CT或MRI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病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变部位在皮质和部分前循环综合征为表现的脑血管病患者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较高(P〈0.05或者P〈0.01)。结论: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发生率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病因无关,病变部位在皮质和以部分前循环综合征为表现的脑血管病患者继发癫痫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脑梗死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癫痫发作时间、发作类型与脑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皮质病变者38例(74.51%),皮质下病变者13例(25.49%);脑梗死后癫痫急性症状性发作22例(43.13%),其中继发全面性发作18例,部分性发作4例;迟发性癫痫29例(56.86%),其中继发全面发作14例,部分性发作15例;继发全面发作组病灶位于皮层处23例,皮层下9例;部分发作组病灶位于皮层处11例,皮层下8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癫痫急性症状性发作以继发全面发作为主,迟发癫痫以部分发作为主;部分发作及继发全面发作均以皮层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和分析颞叶致痫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肿瘤病理类型和MRI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颞叶致痫肿瘤的发病年龄、病程与癫痫类型等临床资料、MRI表现、累及部位及病理类型.结果 39例颞叶肿瘤患者的癫痫发病年龄平均9.4岁,36例(92.3%)为儿童期起病;平均癫痫病程98.8个月.以复杂部分性发作居多,共29例(74.4%),其中11例伴全身性强直-震挛发作(GTCS),2例伴失神发作;GTCS和强直性发作分别为5例(12.8%)和2例(5.1%);单纯部分性发作3例(7.7%).颞叶肿瘤病理类型:节细胞胶质瘤24例(61.5%),星形细胞瘤5例(12.8%),少枝胶质细胞瘤和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各3例(7.7%),其他类型肿瘤4例(10.3%).肿瘤位于颢叶内侧和外侧分别为28例和11例;颞叶内侧肿瘤累及海马者(71.4%)显著高于颞叶外侧肿瘤(9.1%).MRI确定病灶为囊实性、实性为主和囊性为主者分别占46.2%、30.8%和23.1%; MRI增强扫描64.1%的病灶无强化.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位于皮层内,具有多小囊性特征外,其他各类肿瘤MRI表现缺少特异性.结论 颞叶肿瘤性癫痫好发于儿童期,多为累及颞叶内侧或外侧皮层,且为生长缓慢的小肿瘤,其中尤以节细胞胶质瘤居多.癫痫发作类型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有或不伴有全身强直震挛发作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3.
中风后痫性发作及癫痫的再发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研究中风 ,以试图揭示中风后痫性发作的再发因素。方法 对 415 2例住院的中风病人的所有曾经有过第 1次痫性发作的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  176例有痫性发作 (4.2 4% )。其中缺血性中风后痫性发作为 78例 ,出血性中风发作者为 98例。皮质病变 137例 ,占 77.84%。早期发作者 12 9例 ,晚期发作者为 47例。 136例 (77.2 7% )观察了 2年以上的病史 ,其中 5 6例发生了第 2次痫性发作。对于晚发者有 39例复发 ,早发者为 17例 ,(P<0 .0 1)。 5 6例复发者中 15例为单纯发作 ,41例为复杂发作。结论 出血性中风 ,枕叶、颞叶病变 ,大面积 (两叶以上 )脑梗塞 ,大量脑出血 (>40ml)及晚期发作者易发生痫性发作的复发。中风后癫痫应分为早期发作和晚期发作 ;早期发作复发者少 ,1月后如不再发作可暂不予抗痫治疗 ,如出现第 2次发作应正规抗痫治疗。枕叶病变与复杂部分性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术后早期康复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难治性癫痫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难治性癫痫术后未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统计2组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手术伤口愈合及疼痛、癫痫发作、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并统计康复介入时机进行分析。结果:治疗7d后,2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伤口未愈且有疼痛患者比率、癫痫发作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0d后,2组肢体运动、言语、认知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2组术后康复介入时间统计,大多术后康复介入时间都在14d(85.0%)。结论:癫痫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介入是安全的,时间可于术后2周内开始。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症状性癫痫3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症状性癫痫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5168例脑卒中患者中的398例症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症状性癫痫的发生率为7.7%,其中早发型癫痫占59.3%,迟发型癫痫占40.7%;早发型癫痫以脑出血为多,占63.1%,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发作为多;迟发型癫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MRI (fMRI)功能连接分析技术,观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发作间期静息态脑网络的改变,探讨强直阵挛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52例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与57名止常志愿者(对照组)参与了,本研究.采集闭眼静息态fMRI数据.分别以双侧丘脑,双侧后扣带皮质为种子点,观察丘脑网络、默认网络(DMN)在患者中的功能改变.结果 组内单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以双侧丘脑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模式主要分布于额顶叶,而以双侧后扣带皮质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模式主要表现为默认网络.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患者的丘脑与双侧运动皮层及右侧岛叶的功能连接增强,而与DMN脑区及基底节的功能连接减弱;而DMN内部与后扣带皮质的功能连接在双侧颞极、内侧前额叶和缘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而与双侧角回、丘脑和左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 丘脑是强直阵挛癫痫网络的重要节点,它与运动皮层间增强的功能连接可能与癫痫发作时患者肌肉的强直阵挛有关.而默认网络内功能连接的异常可能与癫痫发作时的意识丧失有关.即使在发作间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的脑功能也有着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与脑卒中的临床关系。方法对45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继发癫痫49例,占10.75%,癫痫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见,脑卒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癫痫发作较多,占63.27%,脑卒中以皮层受累多见。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发作与卒中时间、类型、发生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脑卒中后癫痫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癫痫发作与脑卒中发作时间、病灶部位的相关性以及癫痫发作类型的发生率。【结果】70例病例中,早发型癫痫45例(64.2%),迟发型癫痫25例(35.8%);脑卒中病灶位于皮质的55例,占78.6%,其中颞叶癫痫17例;癫痫发作类型中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35例,占50%。【结论】脑卒中后癫痫以早发型癫痫为主,病灶部位多位于皮质,而癫痫发作类型多见于全身强直阵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