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原位肝移植围术期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通过置入漂浮导管检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变化,以减少肺损伤及术后并发症.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 2004-02 /2007-08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肝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6例.②实验方法: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并行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监护,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吸入异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 维库溴铵维持麻醉,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漂浮导管.③实验评估:右心置入导管后监测术前、无肝前5 min、无肝即时、无肝10 min、无肝30 min、新肝即时、新肝5 min、新肝30 min时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与术前相比,6例患者在无肝即时中心静脉压下降(Q=3.64,P < 0.05);在新肝即时,肺动脉压升高(Q=4.30,P < 0.05),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Q=5.34,P < 0.01).结论:肝移植围术期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的变化通过置入Swan-Ganz导管加强监测,可以及时调控得到基本纠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以及各种心肌酶的变化,探讨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06/09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接受原位肝移植术。常规结扎切断肝管、肝左右动脉和门静脉,用肝上下腔静脉阻断钳从前至后夹闭肝上下腔静脉,切除病肝后进行供肝吻合。先吻合腔静脉,腔静脉吻合口为倒三角形,再吻合门静脉,恢复供肝血流,进入新肝期,再依次吻合肝动脉和胆管。分别在术前、无肝前、无肝期30min、新肝期30m in、术毕、术后24h各采中心静脉血3m L,测定心肌酶谱。同时测量围术期心率、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患者2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术后转归情况:20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手术时间(335.74±74.04)min,无肝期时间(36.37±7.90)m in。术后3例出现心脏衰竭,心脏衰竭患者中有2例最终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②全部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心输出量和中心静脉压在无肝期下降(P<0.01),进入新肝期增高(P<0.01或0.05);平均动脉压在阻断和开放下腔静脉后3min内有一过性下降,应用血管活性药后基本维持稳定;心率在无肝期增快,进入新肝期早期增高,以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③全部患者肝移植围术期心肌酶谱的变化:与麻醉后术前比较:无肝期30min除肌红蛋白显著增高外(P<0.01),其余各种酶均基本相似(P>0.05);新肝期30m in、术毕的心肌酶谱各值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术后24h除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无明显变化外(P>0.05),其余各种酶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与新肝30m in比较:术后24h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显著降低(P<0.05),肌酸激酶则显著增高(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基本无变化(P>0.05)。结论:新肝期表现为高血流动力学,而心肌酶普遍增高,术后24h开始恢复,提示开放后血流动力学与心肌损害存在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3.
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监测意义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10例重型肝炎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麻醉诱导后经右颈内静脉放入肺动脉导管,左桡动脉放置动脉导管,通过换能器连接HP多功能监测仪及Edwards持续心排监测仪,持续监测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等相关指标。结果 ①术中心率(HR)增快,MAP在无肝早期和新肝早期均降低;中心静脉压(CVP)变化显著,在无肝期明显下降,新肝早期急剧增高,新肝60min后逐渐下降;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与平均肺动脉楔压(PAWP)的变化一致,均在无肝期显著下降,新肝早期急剧增高。②SVR在手术开始前处于较低水平,无肝期开始后进行性升高,新肝期开始时较无肝期明显下降;PVR在新肝期变化最明显,早期显著升高后逐渐降至术前水平。③左室作功指数(LVSWI)在无肝期显著下降,新肝期1min继续下降后逐渐升高;右室作功指数(RVSWI)在无肝期显著下降,新肝期逐渐升高。④CO及C1始终处于高水平,无肝期较无肝前期明显下降,新肝期逐渐升高至较术前更高水平。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无肝期和新肝期最显著,但CO一直处于高输出状态。SVR变化复杂,受血压、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围术期监测血流动力学可指导加强麻醉管理,对预防和控制心功能不全、低血容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成人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中体、肺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中体、肺循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10例成人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病人 ,采用Swan -Ganz漂浮导管监测术前、无肝期前 10min、无肝期 5min、无肝期 10min、无肝期 30min、新肝期前 10min、新肝期 5min、新肝期 10min、新肝期 30min和术毕 10个时期体、肺循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值相比 ,体循环平均动脉压 (MAP)、心排血量 (CO)和心脏指数 (CI)在无肝期 5min下降 (P <0 0 5 ) ,在新肝期 5min明显下降 (P <0 0 1) ;肺循环平均肺动脉压 (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和中心静脉压 (CVP)在新肝期 10min明显增高 (P <0 0 1) ;CO和CI在新肝期 10min有一定增加 (P <0 0 5 ) ;体循环阻力(SVR)在新肝期前增高 ,在新肝期 5min降低 (P <0 0 5 ) ;肺循环阻力 (PVR)在无肝期 5min和新肝期 5min明显增高 (P <0 0 1) ;心率 (HR)在无肝期 5min增快 (P <0 0 5 ) ,在新肝期 5min明显增快 (P <0 0 1)。结论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无肝期血液动力学比较稳定 ,但新肝期初始和新肝早期仍有明显的体、肺循环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与机体氧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与机体氧代谢的变化。方法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肝硬化患者65例,分别在术中不同时期记录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各项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结果心率在无肝期和新肝早期显著增加,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在无肝期明显减低,新肝期均恢复至无肝前期水平;心脏指数、氧供指数在无肝期显著降低,新肝期恢复至无肝前期水平;氧耗指数在无肝期减少,新肝早期进一步减少,之后逐渐回升至无肝前期水平;无肝期氧摄取率升高,新肝期5min突然减低,此后逐渐恢复到无肝前期水平。结论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高动力循环,无肝期和新肝早期血流动力学与机体氧代谢变化显著,术中应密切监测各项指标以指导术中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6.
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肌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以及各种心肌酶的变化,探讨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06/09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接受原位肝移植术.常规结扎切断肝管、肝左右动脉和门静脉,用肝上下腔静脉阻断钳从前至后夹闭肝上下腔静脉,切除病肝后进行供肝吻合.先吻合腔静脉,腔静脉吻合口为倒三角形,再吻合门静脉,恢复供肝血流,进入新肝期,再依次吻合肝动脉和胆管.分别在术前、无肝前、无肝期30 min、新肝期30 min、术毕、术后24 h各采中心静脉血3 mL,测定心肌酶谱.同时测量围术期心率、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患者2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术后转归情况:20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手术时间(335.74&;#177;74.04)min,无肝期时间(36.37&;#177;7.90)min.术后3例出现心脏衰竭,心脏衰竭患者中有2例最终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②全部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心输出量和中心静脉压在无肝期下降(P<0.01),进入新肝期增高(P<0.01或0.05);平均动脉压在阻断和开放下腔静脉后3 min内有一过性下降,应用血管活性药后基本维持稳定;心率在无肝期增快,进入新肝期早期增高,以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③全部患者肝移植围术期心肌酶谱的变化:与麻醉后术前比较:无肝期30 min除肌红蛋白显著增高外(P<0.01),其余各种酶均基本相似(P>0.05);新肝期30 min、术毕的心肌酶谱各值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术后24 h除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无明显变化外(P>0.05),其余各种酶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与新肝30 min比较:术后24 h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显著降低(P<0.05),肌酸激酶则显著增高(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基本无变化(P>0.05).结论:新肝期表现为高血流动力学,而心肌酶普遍增高,术后24 h开始恢复,提示开放后血流动力学与心肌损害存在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96例行同种异体非转流原位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分层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组,n=48)和对照组(C组,n=48).观察并分别记录麻醉后、无肝前期(T0)、肝下下腔阻断30 min(T1)、肝下下腔开放30 min(T2)、肝下下腔开放60 min(T3)、肝下下腔开放120 min(T4)和手术结束时(T5)两组患者的心输出量(CCO)、平均动脉血压(MABP)、体循环阻力(SVR)、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肺毛细血管嵌压(PAW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无肝前期CCO、MABP、MPAP、PAWP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均明显下降(P<0.01),SVR明显升高(P<0.01);开放肝血流后30 min,两组患者MABP和RVEF开始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无肝前期(P<0.01,P<0.05),SVR较无肝前期明显下降;再灌注后60 min,U组患者CCO、MABP和RVEF恢复至无肝前期水平,SVR明显高于无肝前期,MPAP和PAWP基本正常或接近于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改善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综合征,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对原位肝移植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肺综合征患者肝移植术中体、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终末期肝病肝肺综合征(HPS)患者肝移植术中体、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26例HPS患者为HPS组;20例无低氧血症、无原发心肺疾病的原位肝移植术患者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接受改良背驼式原位肝移植术,观察术中体、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术后转归。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HPS组术前心排量(CO)较高,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体循环阻力(SVR)及肺循环阻力(PVR)均较低;术中SVR、PVR均较低,而PAWP在新肝期较低。(2)与术前相比,HPS组CO在新肝15min时较低,新肝30min后无差异;对照组在新肝15min时差异无显著性,新肝30min后上升。(3)与术前相比,HPS组PVR在新肝30min后差异无显著性,SVR下降;对照组在新肝30min后PVR、SVR均下降。(4)HPS组患者围术期死亡6例,死亡率为23.1%,对照组全部存活。结论:HPS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表现为高心排量、低体及肺循环阻力的状态,其围术期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肺切除术对右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肺切除术后心血管并发症与右心血流动力学关系及手术危险性.方法随机选择16例肺癌行肺切除术病例,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的方法.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开胸单肺通气后及结扎肺静脉、结扎肺动脉和术毕关胸后瞬时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a)、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MPCWP),心排血量(CO),并通过计算得到心脏指数、左心室每搏作功指数、右心室每搏作功指数、每搏指数.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6例(37.5%),无手术和围手术死亡.术后MPAP较术前明显增高.MPAP<25 mm Hg者12例,心血管并发症2例(16.7%);MPAP>26 mm Hg者4例,心血管并发症4例(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切除术对右心血流力学变化有影响,术后MPAP增高,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对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体、肺循环的影响。方法24例终末期肝硬化患者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中持续监测心率(HR)、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B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血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分别于麻醉后术前、无肝前10min、无肝30min、新肝30min和术毕5个时间点采集中心静脉血,用硝酸还原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浆NO和ET1水平。结果1MABP在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阻断及开放后短期内有一过性下降〔分别由(81±11)mmHg(1mmHg=0.133kPa)降至(79±9)mmHg,再降至(57±19)mmHg,P均<0.0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可基本维持稳定。2CVP、MPAP和PAWP在无肝期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在新肝期显著增高并维持高于术前水平。3CI在无肝期显著降低(P<0.05),新肝10min后显著增高(P<0.05)。4SVRI和PVRI在无肝期均显著增高(P均<0.05);血管开放后新肝15min内SVRI和PVRI高于术前水平,新肝30min后SVRI显著低于术前水平。5与术前值比较:阻断后,血浆NO水平明显降低(P<0.05),新肝期和术毕均升高(P均<0.05);在无肝30min、新肝30min血浆ET1水平均升高(P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新肝期易发生轻度肺高压。新肝期NO和ET增高,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肝脏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肝脏移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5例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行肝脏移植手术 ,监测其手术后 3日内中心静脉压 (CVP)、肺动脉压 (PAP)、肺小动脉楔压 (PAWP)、心排血量 (CO)和平均动脉压 (MAP)等参数的变化。结果 :患者术后进入 ICU当时的 M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和 CVP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 ,心率 (HR)显著增快 ;术后 3日内经过积极扩容 ,MAP、PCWP和 CVP显著升高(P均 <0 .0 1)。入 ICU后 8小时内的心脏指数 (CI)轻度降低 ,但与术后 2 4、4 8小时的 CI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入室后 8小时内的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SVRI)、肺血管阻力指数 (PVRI)轻度降低 ;术后 3日内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出现明显的血容量不足表现 ,如不及时纠正可能导致脏器灌注不足 ,乃至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 ,密切监测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估计其血容量不足状态并予充分纠正 ,是肝移植患者安度围手术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在原位肝移植(OLT)手术治疗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和内稳态变化情况以及麻醉处理办法。方法选择7例终末期肝病且接收OLT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于T_0(麻醉前)、T_1(诱导期)、T_2(无肝前期)、T_3(无肝期0.5 h)、T_4(新肝期)、T_5(新肝期0.5 h)、T_6(术后)等几个时间点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小动脉楔压(PAWP)]变化情况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的(Na~+、pH、K~+、BE、Ca~(2+))变化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MPAP、CO、PAWP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比较,其中T_2~T_5变化最明显,差异均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的pH、BE、Ca~(2+)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Na~+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数值比较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K~+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数值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在OLT手术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内稳态变化变化大,特别是无肝期和新肝期变化尤为明显,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可以纠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肺温度稀释法(PiCCO技术)在肝及其与肾、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情况,并与改良式肺动脉漂浮导管(CCO导管)比较反映心脏前负荷参数的有效性。方法:对2例实施肝移植,1例实施肝脏、胰腺、十二指肠移植术,1例实施肝肾联合移植术的患者进行研究,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2~48岁,ASAⅢ~Ⅳ级。无PiCCO及CCO导管置入禁忌证。静脉注射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胺后经鼻气管插管。于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切皮、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前期、新肝期、术毕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时,通过温度稀释法同时测定PiCCO与CCO系列参数。结果:共测得数据135组,其中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与每搏量指数正相关(r=0.77,P<0.001),肺动脉阻塞压与GEDI相关(r=0.44,P<0.05),中心静脉压与GEDI不相关(r=0.24,P>0.05);两种方法心输出量指数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I与GEDI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为r=0.77(P<0.001)。结论:在上腹部单或多器官移植围术期应用PiCCO技术可准确测量心输出量,其所测量的全心舒张末期...  相似文献   

14.
选择2004-06/2006-08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5例,均采用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①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司可林,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用咪唑安定、氯胺酮、阿曲库铵诱导.麻醉维持用丙泊酚、阿曲库铵泵注、芬太尼间断推注及间断吸入异氟醚.②分别于切皮前、无肝前期、无肝期即刻、无肝期后5,30 min和新肝期即刻、新肝期后5,3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无创或有创连续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体温、心率、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尿量、动脉压、股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并采血检测血气电解质变化.25例患者肝移植手术期间的麻醉管理平稳.①无肝前期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均较切皮前下降,经补液维持在正常范围内.②无肝期即刻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均较切皮前下降(P<0.01),无尿,而心率、股静脉压较切皮前升高(P<0.01),所有患者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新肝期即刻收缩压、舒张压较切皮前下降(P<0.05).经处理后逆转正常,给予利尿剂后基本改善无尿,此期问股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与切皮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无肝期和新肝期酸碱度、剩余碱、碳酸根离子变化明显(P<0.05).特别是新肝期即刻变化尤为显著.新肝期即刻至新肝期后5 min血钾水平均较切皮前升高(P<0.01),血钙水平从新肝期即刻至新肝期后5 min均较切皮前下降(P<0.05),处理后效果良好.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的麻醉管理在于对患者手术前评估、平稳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各手术时期血液动力学和机体稳态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综合指标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严重肝功能损害时可出现肺动脉压升高,而肝移植过程中特别是新肝开放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动也会直接导致肺动脉压力的改变。目的:观察肝移植过程中肺动脉压力的变化,以及出现肺动脉高压时的处理。设计、时间及地点:选择2004-06/2006-06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前后对照观察。对象:择期行同种异体肝移植的终末肝病患者13例,均为男性,年龄19~53岁。方法:全身麻醉后应用有创技术及漂浮导管连续监测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通过有效的呼吸管理和持续泵注小剂量硝酸甘油0.1~5.0μg/(kg·min),间断给予前列腺素E11.0~2.0μg/次,以降低术中门静脉开放时升高的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楔压。主要观察指标:平均动脉压和肺动脉压变化。结果:13例肝移植患者移植过程中门静脉开放时均发生不同程度平均动脉压下降,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在门静脉开放后5,15min明显高于开放前(P<0.05)。运用硝酸甘油及前列腺素E1后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30min左右恢复到开放前水平。结论:肝移植过程中合理应用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能明显缓解门静脉开放时的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治疗的意义.方法对2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保证术后平稳恢复.用动脉导管及Swan-Gans导管监测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血量等指标.结果术后1小时临床上出现血压高、心率快、肺毛细血管楔压增高、心排血量减少等问题.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术后8小时心排血量从(4.9±0.8)L/min增加到(5.6±1.2)L/min;肺毛细血管楔压从(2.4±0.8)kPa降至(1.6±0.5)kPa.结论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准确地反映术后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及护理.  相似文献   

17.
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标准化程度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6/2006-0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研究所完成。选用健康中国版纳小型猪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供、受体各18只,施行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手术18例。在非体外静脉转流的条件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严格控制动物无肝期时间,应用套管法吻合胆总管,另外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使无肝期的血压维持在满意水平。监测动物无肝期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及动物存活期;术中监测动物的血液动力学及动脉血气分析、生化指标变化;猪死后当天行尸体解剖明确死亡原因。结果:成功建立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18只,均纳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实验动物无术中死亡,术后当天死亡1只,死亡原因为急性肺水肿;术后第2天死亡1只,死亡原因为胆总管吻合口胆瘘。术后7d存活率为88.9%。②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分别为(179.61±14.27)min,(27.28±3.43)min,(422.22±66.91)mL及(444.44±51.13)mL。③与无肝前期相比,实验动物无肝期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pH值及碱剩余明显下降(P<0.05 ̄0.01),心率及血清钾水平显著升高(P<0.01);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恢复,经药物调整后血清钾水平下降,pH值逐渐恢复。结论:非转流条件下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是肝移植实验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期间机体胃肠黏膜循环的变化。方法:30例原位肝移植病人,分别于术前、无肝前期30min、无肝期5min、无肝期30min、新肝期5min、新肝期30min、新肝期60min、术毕测定MAP、PCWP、CI、HR、CVP、pHi、Pg-PaCO2、pHa等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在无肝期和新肝期5、30min时,MAP、pHi、pHa均下降(P<0.05),而Pg-PaCO2、HR则增高(P<0.05);CVP、PCWP、CI在无肝期下降(P<0.05),在新肝期5、30min则升高(P<0.05)。所有指标在新肝期60min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肝移植期间出现剧烈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胃肠道灌注明显不足,缺血缺氧以无肝期和新肝期最为严重,随着门静脉的开放和新肝功能的恢复,胃肠道黏膜灌注及缺血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静脉转流和持续泵注小剂量多巴胺在肝移植围麻醉期中维持血流动力学及电解质稳定的意义。方法:5例患者无肝期均采用体外静脉转流及持续泵注小剂量多巴胺。观察无肝期及新肝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血电解质的变化。结果:体外静脉转流初期5分钟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排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转流10分钟后迅速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定(P均<0.05);新肝期5分钟由于供肝冲洗不完全导致一部分肝保护液进入体循环,出现一过性高血钾〔(4.1±0.4)mmol/L〕。结论:无肝期应用体外静脉转流对稳定血流动力学有重要意义;而小剂量多巴胺除了支持心功能、稳定循环,还可增加肾血流,保护肾功能,并可预防开放循环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生长因子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右心漂浮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ELISA法测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结果观察12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血PDGF-AB(3.90±0.67g/L,P<0.001),较正常对照组有较明显升高,与平均肺动脉压呈正相关,(r0.79,P<0.01);与动脉血气pH、PaO2呈负相关,与PaO2呈正相关,与肺毛细血管楔压改变的相关性无显著意义。讨论PDGF在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水平升高且与肺动脉压的变化呈正相关,提示这种生长因子可能与COPD肺动脉庙坟的形成有些联系,并可能参与肺动脉高压发生中肺血管结构的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